2010流行语,2010重大事件热点(2018年十大流行语)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5 07:20:16
2010网络流行语!
1.我弟弟不抽烟,他很孤独!2.不好意思,伙计,你挡住我的手机信号了。3.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把每一件事都记在日记里。4.奥巴,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吗?5.每个成功的机动奥特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挨打的小妖怪。6.生活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子.7.肖邦再牛逼,我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8.问你能有多少悲伤,就像一群太监去妓院。9.好好看广告。怎么能突然从电视剧里跳出来?10.相信春哥考个本科,相信曾哥能长生不老。可以抵押.15.人生无非就是嘲笑别人,然后让别人笑!16.不会玩生活,就会被生活玩!17.其实一天可短了,电脑一开一关就过去了!18.有时候我已经很努力了,结果却一无所获!19.本来想用酒精赶走孤独,但是又舍不得.20.早上醒来以为自己长大了,原来被套被划了.21.为了找出昨天失眠的原因,今天又失眠了!
求2010年度网络流行词语大全
No.1一切马神都是浮云。“神马”不是马,是“什么”。所有的马神都是浮云谐音。网民用搜狗输入法输入“什么”时,习惯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因为打字太快,他们经常把“什么”打错,打个“神马”。“神马”这个词就像曾经风靡网络的“虾米”一样,走的是同样的谐音路线,而且这个词也很快取代了“虾米”浮云的意思是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意思是“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它的走红源于网络上的“小悦悦”事件。2010年国庆期间,在一个名为《感谢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的帖子中,诞生了“小悦悦”,以极其怪异的言行惊雷众生,让网友们将“神马”与“浮云”联系起来。“用任何词语来形容她的出身之类的简直是无聊透顶。都是浮云!”“小悦悦在晕眩状态下还能靠在胸前,神马晕倒昏迷论,都是浮云!”唉。“神马”和“浮云”的神奇之处在于,当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时,可以形成一句通用的金句,在哪里都受欢迎。No.2给力给力读作,g i li ,中国北方方言,意为精力充沛,精力充沛。“给力”这个词最初的热度,源于日本搞笑动画中文配音版《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是天竺吗?不是给力,这么湿。”所谓“不给力”是指描述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效果、给面子。查来源《西游记:旅程的终点》 No.3圣屎,最近很流行“圣屎”(或者“我要走了”)的用法。可以说是一种嘲讽。有一种无奈的“操”的意思。只是感叹词,没有实际意义,相当于古代的“唉,唉”,东北话。出自《平田的世界》日文和漫画,中文配音版。查来源:滑稽漫画日及其《平田的世界》中文配音版4号鸭梨“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的一个达人有意无意的把压力变成了梨子,引来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也逐渐流行起来。造句:把压力当梨,啃下去,你就是赢家!面对生活,至少要有笑的勇气!5号围兜“围兜”是微博的谐音。它从去年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今年越来越好。从唐骏与方的学历之争,到河北“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最近的上海11.15火灾网络直播,微博在数次事件中显示出了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互联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的爸爸是李刚。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肇事的官二代大喊:“有本事你告诉我,我爸是李刚!”此事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No.7羡慕嫉妒恨“羡慕嫉妒恨”,一个字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恨源于羡慕,羡慕源于嫉妒。换句话说,恨源于爱,嫉妒源于不如人。对于一个人来说,吃醋相当于得到了吃醋者最真诚的赞美,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和快感;嫉妒别人或多或少会暴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这无疑是对自信心的打击。只有学会了惭愧,才知道自己技术不行。正是通过嫉妒这种无法言说的情感,一个人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如别人,退而求其次,结网为好。很难决定继续下去。2010年11月3日晚,腾讯发布《致QQ用户的一封信》称“QQ软件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然后网友开始模仿腾讯的公开信改写“QQ”,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我们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很可笑。
查来源:QQ:他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第9期:蒜你狠系列(斗游戏、江油军、煤超疯、平神马.)2010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监测的31种产品中,近八成食品价格相继上涨,从“蒜你狠”到“姜你军”,再从“糖皇”到“油你涨”“苹果啥”,新词层出不穷。作为回应,很多人都成了“海豚”(海量囤积者)。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除了农产品价格的集体上涨,人们发现衣食住行的价格都在逐渐上涨,价格因素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大蒜对你残忍,豆子对你残忍,生姜是你的军队,苹果是什么?去你的!铜心同心,铝创新高,金金味,锌锌繁盛,锂强,针藏棉中。
,糖吉诃德,稀已为常,煤红了,瓜瓜叫,就茶你!之后,鸽子蛋也吃不起了,两月涨价50%,鸽子肉快成格格肉了。!堪称“鸽你肉”。鸽,已不是传说。 No.10 闹太套 英文“not at all ”的中文音译。歌手黄晓明在演唱《One World One Dream》时,由于对not at all的发音酷似“闹太套”而遭网友调侃,此词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之一。记得采纳啊
2010年流行语及近十年流行语
本人原创啊: 所谓流行语,它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 语言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化,流行语的变迁也总是与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传播面广的特点,流行语往往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准确、生动、及时地反映着当代社会面貌与文化心态的变化。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从流行词语的变化中寻找社会变迁的脉络,是一种从生活细节中探求重大历史变化的角度。 你还记得10多年前的流行语吗?1993年《大学生》杂志曾举办了“大众十大流行语”活动,评选结果为:下海、申办奥运、发、大哥大、第二职业、电脑、没商量、说法、发烧友、学雷锋。1998年十大流行语为下岗、抗洪、再就业、房改、世界杯、彩票、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出手。1999年“十大娱乐流行语”:官司、新生代、盗版、上网、绯闻、做游戏、做广告、拍写真、打假、贺岁。“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9.11 、本·拉登 、申奥成功 、入世 、WTO、翠花上酸菜 、出线 、QQ、反恐、flash 。 “2002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 :十六大、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CDMA。也是从2002年开始,由中国语言大学发起的《报纸流行语跟踪研究》,使中国流行语的研究进入科学、权威、动态的研究阶段。比如今年的“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就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发布的。 2003年十大流行语共分四项(两类加两个专题)发布,两类是“综合类”和“经济类”,两个专题是“非典专题”和“国际专题”。每项包括入选的“十大流行语”以及入围的10个流行语。比如,其中“综合类”为:非典、神舟五号、伊拉克战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三峡工程、社保基金、奥运公园、六方会谈、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从2004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从14家主流报纸统计选取“综合类、国际时事类、国内时事类、经济类、文化类、科技类、突发事件专题”七类流行语 。比如,其中“综合类”为:执政能力、雅典奥运、刘翔、审计风暴、零关税、科学发展观、失地农民补助、反分裂国家法、中法文化年、海啸。 2005年“综合类”流行语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十一五”规划、神舟六号(神六)、节约型社会、和平发展、一篮子货币、油价上涨、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连宋大陆行、取消农业税。 2006年“综合类”流行语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自主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中非合作论坛、长征精神、消费税、非物质文化遗产、倒扁。“文化类”为: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孔子、原生态、百家讲坛、于丹、潜规则、易中天、草根文化、恶搞。 2007年的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的“文化类”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快乐男声、城市人文精神、碉楼与村落、公共文化服务、播客、红楼选秀、明星广告、网络暴民、侯耀文。 2008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是:“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宅女、宅男”;“做人不要太CNN”、“叉腰肌”、“囧、槑”、“雷倒、雷人”;“山寨””;“霹雳”。 2009年,在中国之光网上有篇帖子总结的网络流行语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不差钱;躲猫猫;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杯具;心神不宁;楼脆脆、楼歪歪;信春哥、不挂科;蜗居。 作为即将过的2010年,网络依旧给了我们很多惊喜,遴选2010十大网络流行语,我们觉得很艰难、“鸭梨山大”(压力像山一样大),我们深知神马 (什么)红人,神马恶搞,在“油菜花(有才华)”的网友面前,都是浮云!今年网络的十大“流星雨”是: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你懂得、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围脖、凡客体、闹太套。 在小月月、闹太套、鲤冈鲅、蒜你狠等相关人物、生物提出给力的上诉前,我坚持这个选择!
求中国2000—2010年每年的流行语
(⊙o⊙)… 我这里只有很全面的流行语……关键词暂时还不知道>< 我在我的贴吧里整理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流行语http://tieba..com/f?kz=713167998 这里是一小部分的截取:1、“打酱油” “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此话是广东电视台就陈冠希事件采访一路人说的,之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甚至衍生出了“酱油族”。寻遍各大论坛,几乎每个帖子都有“酱油男”的身影,于是“酱油族”誓将打酱油进行到底。三峡在线觉得:打酱油的除了有审美疲劳的,还有包含了一种无奈,甚至是无语。 2、“很黄很暴力” 2008年年初,诞生于网络的知名度极高的句型“很什么很什么”。这个句型的原始版为“很好很强大”,随后三峡在线注意到爆发版为“很黄很暴力”,后续版则有“很傻很天真”、“很恒很源祥”、“很假很坦白”、“很乐很OPEN”、“很爽很摇滚”、“很丑很封建”等无数版本。 3、“宅女”“宅男” 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只要送饭上门管饱就成。这是“宅女”的口号。这些年轻美女家门一关自娱自乐。"宅女"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孩子,在疼爱的目光下成长,步入社会难以一下子展示自我,于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舞台。随后,看到“宅男”的概念随之也被引入。 4、“做人不要太CNN” CNN在报道西藏“打、砸、抢”事件当中,新闻报道中严重歪曲事实,误导新闻受众,抹黑中国形象。CNN的恶行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定和13亿中国人的尊严。从而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立即给全中国人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CNN的无耻行径。随后,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做人不能太CNN”也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5、“做俯卧撑” 2008年7月1日,仅仅一天一夜,发现“做俯卧撑”突然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这正是今天网络时代的一种必然产物。更为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人的签名都与之相关联了。 囧(还有一个与其相配的“冏”)——囧" 念jiǒng(窘),意同“Kuso”(日语“粪”的发音。起先是教游戏玩家如何把“烂Game认真玩”的意思,后来经台湾传入大陆,经过次文化的改造和推广,渐渐演化成“恶搞”之意。) 单独使用时同“晕”“雷”“汗”“I 服了 U”等表达类似。但是又绝非如此简单,字形上看“囧”是汉语象形体,颜文字体和火星体(脑残体)的集大成者,非常形象地突出了极致扭曲夸张的表情,意思上有着“窘迫尴尬”和“炯炯有神”等同音字体的丰富意境,正所谓恶搞无厘头,囧神独强大。又有衍生出“囧rz”等变形。 【囧片】 那么什么为囧片呢?同B级片与邪典片(clut),剥削电影(Exploitation flim)的3P纠葛一样, 囧片也面临着搞笑片、超烂片、无厘头片等多意复指。没有最囧,只有更囧,发挥2.1时代的 民主精神,你认为囧,它就囧!只要够极致,够癫狂,够吐血! 槑——两个“呆”凑到一起便成了“槑”,在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中,“槑”不仅呆,而且很呆。 槑(音同梅),部首:木,基本字义:同“梅”。《康熙字典》:槑,古文梅字。 单看“槑”的解释跟“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了一家人。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 雷——“雷”原本是指自然现象,组词:电闪雷鸣、霹雷;雷又是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88位。 在网络语言中,“雷”可以说成是受到惊吓,通常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看了自己不喜欢的内容,就会感觉不舒服。比如说看同人文的时候,你支持一种CP,但却不小心看了另一种配对的文,你就被雷到了。 更有意思的是,根据被“雷”程度可以分为:轻伤、中伤、重伤、脑残,如果你有幸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不用戴避雷针纵横各个雷文了。 煋——读音xīng,原义指火光四射。而进入互联网之后,被网民用其替代“火星”一词,意指跟不上节奏,与时代脱节。最初网民看到一篇很旧的转载文章,会说“楼主您火星来的吧?”,发展至今,类似内容的回帖常以一个“煋”字代替。 烎——读音yín,起源于游戏家族,是游戏玩家们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它的网义最初出现在2009联想IEST某场DOTA对决的赛事中,在IEST大师赛预选赛中,出现一只自称“烎之队”的比赛队伍,向知名DOTA战队,发起了“开火”的宣战宣言,“烎”立刻成了游戏玩家的口头禅,因为“烎”即为“开火”:既传神,又达意,妙不可言。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