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我国灭绝动物排行榜(金丝猴濒危原因)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4 17:54:23
我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
中国是一个濒危动物分布广泛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在cites附录中列出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有12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数百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将会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了许多动物,如鳄鱼、食蟹猴、黑猩猩、非洲象等。这些外来的濒危动物也受到国家的特别保护。中国有多少濒危动物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包括无脊椎动物,至少有1000种!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牛和藏羚羊的一个属,别名:藏羚羊、长角羊和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和新疆,现有种群约7-10万只。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地和生活习性,世界上还没有动物园或其他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对该物种生活习性的科学研究也很少。金丝猴金丝猴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cites附录二。学名:Pygathrix roxellanae;英文名:仰鼻猴3。大熊猫,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大熊猫属。仅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贵物种。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多少种?
生物多样性正在减少。目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快的速度丧失,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未受干扰的大自然的100至1000倍。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大约有110种哺乳动物和130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自1600年以来的400多年里,在总共4226种哺乳动物中,有36种已经灭绝,占0.85%。濒危20种,占2.84%。在已知的8684种鸟类中,已经灭绝的有94种,占1.09%。濒危187种,占2.16%。根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数据,自1850年以来,已有7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灭绝,359种鸟类和297种哺乳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据估计,现在世界上有2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中国也有400多种濒危动物,如大熊猫、老虎、金丝猴、丹顶鹤、白暨豚和长臂猿。中国有121种濒危植物,如铁线莲、海南粗榧、人参等。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也是自然生态平衡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如果它们灭绝了,那将是地球生物圈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国目前的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扬子鳄扬子鳄生活在淡水中,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也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珍稀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曾经统治了中生代,那时地球是它们的天下。后来很多爬行动物,比如恐龙,因为环境变化而灭绝。但扬子鳄等爬行动物一直延续至今。早期恐龙和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在扬子鳄身上仍然可以找到。因此,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生活在水边的芦苇或竹林中,以鱼、青蛙、蜗牛和贻贝为食。但有时它会攻击家禽,压坏庄稼,看起来很‘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害动物而被捕杀,所以数量稀少。扬子鳄体长约2米,背部黑褐色,腹部灰色,皮肤上有大片角质鳞片。每年10月,它们在洞穴里冬眠,直到第二年的4月或5月才出来活动。它以卵繁殖,6月交配,通常7、8月产卵,9月孵化幼鳄。扬子鳄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动物。现在人们研究恐龙时,除了恐龙化石,还经常用扬子鳄等爬行动物来推断恐龙的生活习性。因此,扬子鳄对于人们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以及古地质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扬子鳄在我国已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严禁捕猎。为了让这个珍贵的动物种族延续下去,中国还在安徽和浙江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独特的捕食方式:扬子鳄在陆地上遇到敌人或猎食时,可以垂直跳跃进行捕捉,当无法垂直捕捉时,巨大的尾巴可以猛烈地挥动。可惜的是,扬子鳄虽然有看似锋利的牙齿,但却是开槽的牙齿。这种牙齿不能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钳子一样把食物“夹”起来,然后咽下去。所以,扬子鳄在捕捉大型陆生动物时,并不能杀死它们,而是把它们拖下水淹死。相反,扬子鳄在捕捉较大的水生动物时,会把它们扔到陆地上,导致猎物缺氧而死。当遇到大块无法吞咽的食物时,扬子鳄往往会用自己的大嘴将食物“夹”在石头或树干上,然后张着嘴吞下,直到食物变软或破碎。如果没有,他就干脆把猎物扔到一边,让它自然腐烂,直到烂到可以吞下去,然后再吞下去。扬子鳄也有一个特殊的胃。这个胃不仅胃酸丰富而且酸度高,所以消化功能特别好。善于打洞的扬子鳄有高超的打洞施工技术,它的头、尾和尖爪是它打洞施工的工具,它的洞穴里往往有几个洞,有的丛生在沙滩上的芦苇和竹林里,有的在池塘的底部。地面有出入口和通风口,还有能适应各种水位的侧孔。洞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犹如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熬过了寒冷的冰河时期和寒冬,同时
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宣城地区,面积44300公顷,1975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扬子鳄及其生态环境。 本区地处江南古陆与金陵凹陷的过渡地带,全境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形错综复杂、沟塘、渠、坝星罗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溏、沟冲、山洼和水库中,分布有我国特有的,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扬子鳄与美洲密西西比河鳄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淡水鳄,数量极其稀少,被国家的列为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采取就地保护和人工繁殖相结合的措施,使扬子鳄的种群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初步解除了该种濒临灭绝的危险。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鳄类,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灭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身体长约1.5-2米,不如非洲鳄和泰国鳄的体型那么巨大。扬子鳄的吻短钝,属短吻鳄的一种。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龙”,所以俗称“土龙”或“猪婆龙”。上世纪70年代,它被携出国门,云游欧洲,名扬世界。 鳄类与庞然大物恐龙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独霸天下。可是经历了7000万年的生物大绝灭时期以后,骄横一世的恐龙遭到了灭顶之灾,而扬子鳄却成了残存下来的少数爬行动物之一。为什么扬子鳄能神奇般地生存下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受到了生物学家的重视,扬子鳄在科学研究上有较高的价值。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蓬蒿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领,头、尾和锐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俗话说“狡兔三窟”,而扬子鳄的洞穴还超过三窟。它的洞穴常有几个洞口,有的在岸边滩地芦苇、竹林丛生之处,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通气口,而且还有适应各种水位高度的侧洞口。洞穴内曲径通幽,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渡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扬子鳄的子孙曾兴旺发达过,七八十年前,安徽芜湖万春圩一带的河滩上还生活着很多扬子鳄。据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可是到了1949年,那里已很难听到扬子鳄的吼叫声了。现在,扬子鳄的分布区不断缩小,数量也日益减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分析起来,主要还是栖息地环境的破坏。加上扬子鳄全身都是宝,它的肉曾是宴席上的佳肴,它的皮是制造高档革制品的上好材料,它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因此遭到人们的乱捕滥杀。又因为扬子鳄是一种肉食性动物,能在圩堤上挖穴打洞,因此农民曾把它当作有害动物,见了就捕杀。扬子鳄已处于几乎要绝灭的境地。 为此,我国政府于1972年将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它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禁止贸易。1981年,据专家估计,野外生存的扬子鳄仅有300--500条,这一物种可能在10年内绝灭。然而令人高兴的是,时至今日,扬子鳄不仅没有绝灭,而且数量已大大增加。这一人间奇迹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 为了保住扬子鳄这一物种,改变濒临绝灭的状况,让它世世代代生存发展下去,我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物力和人力,建立了安徽国家级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可是仅靠扬子鳄自身的繁殖,仍无法挽回种群趋向绝灭的总趋势。从70年代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我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关于扬子鳄,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发生在我国浙江省长兴县一个叫尹家边的小村庄里。1982年,尹家边的农民捕获到一雌一雄两条扬子鳄,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们怀着“决不让国宝在我村失传”的朴素信念,自发建立了也许是世界上最小、最简陋的自然保护区。尹家边的村民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赤诚的心,为国宝——扬子鳄自行做窝12次,产下了236枚卵,并孵出幼鳄208条,存活了170条。人们保护了扬子鳄,扬子鳄一定会为人类造福。 大鲵 别名娃娃鱼、啼鱼、狗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英文名giant salamander。 生存环境:栖息于海拔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 捕食与食性:觅食不是主动出击,张开大口,一动不动地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分布:在云南的滇东北和滇东南的山溪中有发现,中国17个省区均有分布。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身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而扁,前肢五趾,后肢四趾,稍有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中国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数量稀少,需加强保护。 保护: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和CITES附录I。 别名娃娃鱼,属于两栖纲有尾目。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大鲵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暨豚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白暨豚(bái jì tún)Lipotes vexillifer,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学研究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记载,尊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更聪明。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
朱鹮 英名:Crested Ibis 学名:Nipponia nippon 要问中国最珍稀的鸟是什么,那朱鹮应当名列前茅。这种被动物学家誉为“东方明珠”的美丽涉禽是一种人们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鸟类,它们原是东亚地区的特产鸟类,仅在中国、朝鲜、 .及俄罗斯有分布,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都失去了踪影。难道朱鹮真的消失了吗?七十年代后期,中国鸟类学家开始寻找朱鹮,1981年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2窝共7只朱鹮,轰动了世界。 朱鹮得以幸存,是由于洋县深山里有适应其存在的自然条件,一是湿地觅食条件,二食高树营巢条件;这里的百姓因敬重祖宗的坟山而没有滥砍山林,为这种奇异之鸟的一息尚存提供了机会。而朱鹮的高度濒危,则与过度猎杀、森林锐减及广泛施用农药化肥有关。 据一个迷信的传说,朱鹮的“ 鹮”字从字面一看就知是一种要绝种的鸟,因为它由“四”字和“哀”字组成,“死哀之鸟”怎能不绝?但洋县人民不信邪,为保护朱鹮,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朱鹮觅食地,不施用农药化肥、不捕捉泥鳅、蛙类,任由朱鹮来去。新世纪初,朱鹮在中国的数量已达248只,可以说已经摆脱了灭绝、甚至高度濒危的厄运。IUCN红皮书“濒危”级。 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森林面积和水田 面积逐年减少,耕作制度改变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使朱鹮的主要食物泥鳅、蛙等水生动物大大 减少。朱鹮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区污染严 重。种内生物学特点:朱鹮数量之所以急剧下降,分布区迅速缩小,一 方面固然是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不能不考虑其自身因素-种群生命力(适应环境能力、御敌、繁殖力)较弱,因而人工繁殖相当困难。 种内生物学特点:由于朱鹮种群数量较少,任何外界微小的环境变化都有可能对种群带来致命的影响。其中,巢址质量对繁殖的成功率及种群的数量变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栖息地破坏:随着朱鹮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山地区不能为大量朱鹮提供优越的营巢条件,大面积的水田改为旱地也使繁殖期的朱鹮失去了良好的觅食场所,从而导致幼鸟不能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天敌动物:朱鹮的巢树由栓皮栎改为马尾松使蛇类对朱鹮的威胁大大增加。环境污染:随着朱鹮的营巢地由中山地区向低山地区转移,低山地区农药及杀虫剂的使用有可能对朱鹮产生潜在的影响。栖息地破坏:由于森林砍伐,环境丧失,狩猎、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农药污染等多种因素,种群数量减少
上一篇:北京330公交车事件
下一篇:快播播,饭团影视(快看tv)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