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甬剧,甬剧艺术博物馆(甬剧后山大路有高低唱段)

摘要: 甬剧 的 特点 雍戏音乐曲调丰富,约有90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堆山歌演变而来的“基本调”,以及从宁...

甬剧 的 特点

雍戏音乐曲调丰富,约有90种。主要有从农村田头山歌、堆山歌演变而来的“基本调”,以及从宁波乱弹班带来的“月亮调”、“三五七”、“快二春”、“慢二春”、“四明南词”和一些地方小调。其唱段大致可分为四类:(1)基本调类:包括2/4拍的旧基本调和1/4拍的流水,歌词为七言体(43或223),旋律结构为起-平-落形式。“齐”即“尚云”,唱前有乐奏或引,唱后有定门;“平”最有特色的是上下句的长朗诵,无伴奏,不限句数,但只能成对。唱到最后一句的后三个字时,有明显的强调节奏和旋律,称为“送调”,会转入“落调”。“罗”意为“霞云”,长句,带腔伴奏,最后有结语。基本调是羽调,尾对商调,男女同宫不同腔。这类曲调,由于功能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旧基本调、新基本调和流水。基本上是擅长叙事,主要用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和表情。(2)南方词类曲调四首。这类曲调是七言上下句的2/4拍,男女谐音,适合抒情,配以优美的伴奏,节奏明快,旋律舒展。常用的有:平湖调、上声、花腔多的上下句、句宽长、语速慢,用于抒情场景。此外,紧平湖,多为小人所唱。赋、角式和基本式可以很容易地相互转换,句宽紧凑,适合抒情和叙事。另一个紧调,四分之一拍,相当于流水。音调,当人们哭泣或感到悲伤时,他们使用徽章模式。这种曲子主要是勇于讲故事。(3)两个弹簧。《清水第二春》、《快第二春》、《357》、50年代后从杭剧吸收的武林调等。二泉是七言句的上下句,有正反诗句。由于风格不同,分为慢二泉,也叫清水二泉,4/4拍两种,与《乱弹》中的范二有很大区别。节奏舒展宽广,旋律激烈流畅,适于表达慷慨激昂、悲怆肃穆等情感。第二春类似于随机炸弹的流水,只是旋转方式不同,多表现为悲痛、愤怒、焦虑。(4)杂项小调:这些小调数量众多,来源广泛,包括地方民歌、花灯调等。还有江南地区流行的小调,用作情节片段之间的穿插。以上四种曲调在一部剧中都可以混搭,而且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转调。在“堆子戏”和“二小戏”的舞台上,永戏的舞台表演只有一次丑,或者说一生只有一次丑,而且表演以“小丑”为主,演员都是男性,有些“妇女角色”也是由男性扮演。“三小戏”阶段,人物只有活一次才丑。滩泉时期的行当有五种,分别是命、德、丑、老命、老德。

甬剧 的 特点

听说宁波的甬剧不错,有没有什么剧目推荐?

宁波甬剧的代表剧目有《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

沪剧和甬剧有什么区别?甬剧和越剧呢?谢谢!

沪剧起源于上海浦东民歌东乡调,形成于清末上海滩春,流行于上海及江浙部分地区。甬剧早期叫宁波滩泉。它起源于浙江宁波,流行于浙东和上海。它和浙江的姚剧、湖戏一样,属于滩泉腔系统。越剧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省嵊县的一种说唱形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也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已有百年历史。

甬剧的历史渊源

甬剧,早期曾被称为“川客”,是宁波的一滩清泉。它起源于浙江宁波,流行于浙东和上海。它和浙江的姚剧、湖戏一样,属于坛黄戏。这部剧的缘起有两个原因。第一,认为是由宁波田头山歌、花灯曲调融合发展而来,盲人“唱报”。第二,一些甬剧老艺术家认为《弦客》是甬的总汇。永戏是最早进入上海演唱的外国剧种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吴世来、杜、宁波客艺人(业余艺人)应茶馆老板、王的邀请来沪,在小东门凤凰台、白鹤台等茶馆驻唱。因为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 ~ 1820年),就有大量宁波市民来上海经商。嘉庆三年(1798年),上海宁波旅协在上海中心大厦北门购买了三十余亩土地,在正殿修建了四明府。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的上海县令蓝伟文是宁波定海人,宁波人在上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是甬剧早期进入上海的背景。进入上海后,随着唱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传客经历了宁波坛黄、四明戏、改良甬剧、新甬剧几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能满足观众审美要求的戏曲艺术风格。早期的玩法大多是千载难逢的玩法,比如《借披风》,《绣荷包》,《拔兰花》,《卖馄饨》,《秋香送茶》,《双落发》,010。伴奏比较简单,主要是一个锣一个板。随着观众欣赏要求的提高和演出市场的激烈竞争,宁波滩泉在表演剧目、演唱伴奏、舞台美术、化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浙江舟山女艺人、春等来沪演出,金、金、傅、陆等女艺人先后在新新、永安、福安等游乐园演出。宁波沙滩春男女同台演出,业务进一步丰富。这一阶段,檀皇阶级社会发展迅速,最多时达20个。《宁波沙滩春》在上海演出期间,编导内容触及时代短板,引起租界工部局不满,下令禁止演出。被疏通后,被迫改名为“四明戏”和“邕江古歌”。但进入30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以“四明剧内容淫秽下流”为由,禁止其在上海教育局演出。1936年8月,上海康乐会将“四明戏”更名为“改良甬戏”。此后,一些邕剧艺人受到兄弟剧艺术改进的影响。为了拓展永戏的题材,丰富曲调,他们竞相聘请文明演员担任编导和编导,表演时装剧。1939年,金邀请《文明戏》编导兼导演叶鄂乔担任编剧,在中南宾馆照京演出。

剧《清风亭》改编的《天打张继宝》,并使用布景和灯光,获得成功。嗣后又从文明戏移植了不少大戏,如《啼笑因缘》、《三县并审》、《杨乃武》等,以及重新编演的《金生弟》、《孤女魂》等。与剧目题材扩大的同时,曲调也有了丰富与发展,经常演唱的声腔除滩簧调为基本曲调外,还有【五更相思】、【一匹布】、【满江红】、【四大景】等。民国31年(1942年)演唱“四明宣卷”的艺人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并与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艺人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广大甬剧艺人以强烈的翻身感,积极投入到戏曲事业的新天地。张秀英、王宝云、周廷黻、邱志政等主要演员与编导参加了由市文化主管机关主办的戏曲学习班,学习中共中央制订的戏曲工作方针政策。同年10月,张秀英将自己的张家班正式改名为立群甬剧团。这是上海甬剧界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翌年4月,甬剧改进协会成立。10月,协会创办了正风甬剧研究社,集中培训了24名演员,扩充了甬剧队伍。1951年8月,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增强表现力,受到观众欢迎。之后数年,演出团体时有重组、合并。1955年,徐凤仙、贺显民退出“凤笙”加入堇风甬剧团,使堇风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强。1958年上海整顿文艺队伍,甬剧团体有较大的调整,部分剧团支持外省,留沪艺术力量经过调整,充实堇风甬剧团。由于艺术力量有了加强,陆续上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现代戏有《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剧团的素质建设,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坚持2~3个月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上海《文汇报》还为此发表题为《浙东三月》长文,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1960年,该团被评为上海市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主要演员、团长贺显民也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1962年3月,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双》、《天》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演出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全国剧协等的领导周扬、夏衍、徐平羽及马彦祥、刘厚生等先后观看演出,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三个剧目被称为“三大悲剧”。上海《文汇报》发表社论《好好学习“堇风”的榜样》。堇风很重视培养接班人。1960年,在静安区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由副团长张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这个阶段不仅是堇风甬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甬剧近二百年发展史上的高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演职人员被“批判”,贺显民被迫害致死。剧团于1972年1月被解散,从业人员分别转业。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粉碎后,贺显民等人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但是剧团在“文革”中受到沉重摧残,终因演员行当不齐、人员老化等等原因,恢复无力。尽管如此,甬剧各艺人的敬业精神不减当年。1980年徐凤仙、张秀英等组织业余甬剧团在黄浦区文化馆演出《半把剪刀》等传统戏;是年,徐凤仙、范素琴等赴浙江宁波,培养甬剧新人,为宁波甬剧团恢复作了贡献,1983年3月,徐凤仙等参加“两省一市滩簧戏研讨会”,1987年徐凤仙赴香港演出;1991年10月,柳中心、范素琴在静安区文化系统老年节演出《生日蛋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2008年,甬剧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保护,2011年宁波市成立了甬剧传习中心,2013年还建成了甬剧微型博物馆,将珍贵的文史资料收入其中。宁波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在经费上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下拨200万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甬剧的日常保护工作。2012年,传习中心启动了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走访在世的高龄老艺人,搜集到一批珍贵的唱片、剧本、剧照等实物资料,包括在戏曲舞台上已消失多年的“甬剧传统七十二小戏”。“甬剧传统七十二小戏”是甬剧的早期剧目,曾流传很广,但因种种原因绝迹舞台。2013年,根据收集的资料,当地重点整理出《拔兰花》等4出小戏,并邀请尚健在的甬剧老艺人出山,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舞台上。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