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民乐欣赏,钢琴曲欣赏10大名曲(中国名曲欣赏30首)

摘要: 如何欣赏民乐? 如何欣赏音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多年来,已有多部专著问世。然而,有些人仍然不明白...

如何欣赏民乐?

如何欣赏音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多年来,已有多部专著问世。然而,有些人仍然不明白如何欣赏音乐。其实听歌也可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只要你喜欢。经常听到很多人说:“音乐很好,但是我听不懂。”但我经常问他们:你到底想了解什么?音乐,只要你觉得好。为什么要这么功利的去理解?实际上,它是。一段著名的音乐,只要你觉得好听,能感动你,就不用去想这段是讲什么故事的。接下来是什么形式,调性,主题。其实那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首先要有好感,要被这音乐感动。不然再有名的歌对你来说也没用。至于那些东西,是下一步对音乐的了解。如果能被音乐感动,一切都好办了。因为当你被感动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你会思考这个音乐为什么那么感动。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这样,你就有了想了解更多音乐的欲望。你不太可能一开始就想知道所有的事情。音乐欣赏之初,它所具有的声音感染力是如此之大,几乎每一个听到它的人都能被它感动。这个时代的音乐非常神秘。它有着巨大的魅力和魅力。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是伴奏的和声等等。会很刺激的。我们可以从喜欢不同音乐类型的人身上看出流行歌曲和浪漫音乐的区别。很显然,此时的音乐对感官的吸引力太大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真正接触过音乐或者较少接触音乐的人来说。他们会突然被它委婉的旋律,明快的节奏,悠扬的和弦,甚至缠绵的歌词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往往把音乐当作一种寄托,当作一种理想,当作一种礼物,当作一种对现实的逃避,甚至当作自己的幻想世界。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经常参加电台、电视台的点歌节目,送别人一首喜欢的歌作为礼物。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音乐(歌)让他们感动,仿佛是自己心情的表达。当然,这无可厚非。送东西给别人是你自己的事。一切都在向前发展。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欣赏阶段。在喜欢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30岁以上的人肯定是极少数。为什么呢?就经验而言,那些“去爱去梦想一辈子”“永远相信爱情”真的是很空洞的东西。没有人会永远活在这样的歌里,自己受不了别人也受不了。(二)音乐欣赏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知(探索音乐知识),再回到感性认知(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是享受音乐的唯一方式。一个学乐器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音乐听众,因为他侧重的是技巧。表达和理解不是一回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像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和风格都有自己的表达意义,音乐中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是如此。一开始,音乐能从感官上触动你,让你兴奋,让你快乐。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但如果就这样,你还是不能真正的听音乐。音乐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诉求,不仅是对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也是对一个经历过世间诸多磨难的老人。只是音乐欣赏的不同阶段带来的思想内容不同。在感性认识阶段,你对音乐的理解还仅限于感官感受。如果你对音乐欣赏并不积极,那么你可能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真谛。

比如《蓝色多瑙河》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在感性阶段,我们会觉得很好听。其实我们只是被起伏的旋律,华尔兹三连音的节奏,这首名曲的故事口碑等因素所吸引。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三拍子的华尔兹形式如此吸引人;我不知道这首曲子由哪种小圆舞曲组成;我们不知道施特劳斯圆舞曲和其他圆舞曲的实质性区别,但首先我们会被吸引和感动。如果你对一段美妙的音乐无动于衷,那是你最不能做的事情。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绝不满足于单纯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只有这样,你才能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其他内容,从创作背景到音乐体裁乃至音乐形式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造诣等。这样你会比别人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感性认识的第一阶段,我们通常会借助一些作曲家对曲目的说明文字或者后人标注的文字描述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这首贝多芬献给爱丽丝的钢琴小品,结合音乐和听力中标题词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首温暖活泼的抒情小品;再比如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的圆舞曲。从标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浪溅起水花,海鸥在海浪中飞翔、航行的自由快乐的心情。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一听标题就知道是用中国五音调音,表现出热烈欢快的心情。在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有大量的标题音乐。只要你愿意走进这座音乐殿堂,你会发现这座殿堂里充满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就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用一辈子。(三)音乐欣赏在初级阶段,主要靠感官对声音的感知。旋律优美,和声悦耳,节奏规律,响度起伏等。一种让人能感受到的幸福。大多数音乐爱好者,尤其是音响爱好者都有这样的感觉:首先要追求的是音响效果。一开始用音频设备回放音乐,就是听音频设备比较,多教节奏、音色、力度等不同的回放效果。至于内容,复调,赋格,对位,什么是塔兰塔拉,什么是奏鸣曲式,我就不知道了。其实对于一些音响爱好者来说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乐理概念。其实没关系。音乐欣赏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是音乐家。每个听音乐的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初级阶段,无论是一开始听流行歌曲还是流行交响乐。这些年来,我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些年轻人,主要是中学生。如果他小时候没有受到音乐文化的影响,他很快就会被迈克尔杰克逊之类的东西迷住。

摇滚音乐且很快变成一个执迷疯狂的追随者。因为他们一下子就被那种疯狂的节奏和刺激的声响所迷惑,至于内容是什么,他们不理解,也不会理解,跟那些有理智的摇滚乐爱好者相比,他们只算是小儿科。有时侯在电视台也会播出一些垃圾音乐节目,尽管不多却叫人恶心,但这些节目却有着一大群追随者。我们再不能说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电视节目里上演的都是健康向上的节目,有时侯也会考虑的赞助广告收视率,一个被动的,毫无鉴别能力的人很容易把糟粕当精华。 欣赏音乐时,你必须是主动积极的。你要有自身的体验,这种音乐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按图索骥的音乐欣赏指南,仅仅是协助你加深这个体验。你想仅凭一本小册子或几篇类似这样粗浅的文章就能学会欣赏音乐。那是妄想。因为音乐指南介绍只能告诉你怎样去欣赏音乐,如果你连一点点音乐的内心体验都没有,那些介绍指南再读也是白搭。因为没有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教你如何在心中涌出激情或产生欣愉,悲哀或忧愁。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所在,恩雅那近乎晦涩的音乐让大多数人听起来宛如天赖之音,可有人听出的梦呓和静穆,这没关系。你的素质和阅历驱使你这样。可如果你面对什么样的音乐都无动于衷,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音乐不是调味品,尽管它可以拿来调节气氛,但它绝不是调味品。可现在很多人却把音乐当作调味品,似乎音乐是一个高档神奇的调味品。商店开张、大宴宾客、红白喜事......音乐就象餐厅的胡椒。当音乐那神奇的声音响起,它确实可以改变一切,它可以顿时让你肃穆,可以让你欣喜万分,也可以一下子就让你忧郁千种。音乐这种巨大的感染力是非常神秘的,但你千万别去把音乐拿来当装饰品,这里放一首通俗歌曲,那里来一段萨克斯,就象用那些廉价的塑料装饰品来装饰你的居室。 总之,在欣赏音乐的初级阶段即感性阶段,你需要的是对音乐魅力的内心体验。不管是优美的旋律,还是迷人的音色或缠绵的歌词。总之,需要是你能被音乐感动。只要你能被音乐感动就什么都好办了。 (四) 被音乐感动。在聆听音乐时情感体验以及对探求音乐的欲望将驱使你走入音乐圣殿的第二道大门:理性认识阶段。如果不经过这个阶段,你仍是一个被动无为的音乐聆听者,尽管你也许会选择音乐,也可能随时都在听音乐,可你仍然是被动的,因为除了你被音乐感动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优美也罢,欢乐也罢,悲伤也罢,仅仅只是听感上造成你的情绪上的波动而已。你当然可以随时随地的听音乐,连骑自行车上班或者进餐什么的都可以聆听音乐,但此时的音乐仅仅只是给你造成一个屏障,用音乐里那些旋律节奏来隔绝城市的喧嚣和人世的纠葛。我们在前面提到过,音乐不是调味品。音乐尽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决不是调味品。音乐是需要被人聆听的。你真要拿它来做别的用途,如烘托气氛、调节情绪、甚至于拿它来开胃,那它就不是音乐了。因为没人会认真地聆听餐厅重播的音响,更没有人会被某候机厅的音乐激动。只有当你认真地聆听音乐的时候,音乐才是音乐。因为一件响器如果能引起你内心体验其中必定有某种内涵,这种内涵就是音乐内容本身。 进入到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阶段,说明我们欣赏音乐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圣殿的第二道大门中,我们将认识巴赫、莫扎特,体会贝多芬、拉赫玛尼诺夫。总之,整个人类文明历史中所有著名的音乐家都将一个个从我们前面走过,让我们认识了解。我们还将知道音乐构成的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知道什么是巴洛克音乐,谁是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代表;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怎么不同。一个刚接触音乐的人对音乐的认识应该说是比较肤浅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乐,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赏音乐。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是音色,你就根本无法去理解音乐。因为音色就犹如绘画中那绚丽的颜色,从而决定了丰富的音乐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中那个感人至深的主题,其感染力实在让人欲哭无泪。杨明望先生对这个主题有一段让我觉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这个困倦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在无法抚慰的恸哭和悲哀绝望的热潮中,终于投入永恒死亡的怀抱。”如果对音乐没有了解,你能了解这个主题的深刻含义? 在理性认识的这个阶段,不一定每个人都有机会或条件去认真系统的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但我们仍可以通过其他一些书籍来获取有关音乐的知识。用《名曲赏析》这类型的书来对比聆听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乐曲分析、曲式结构、主题提示等对聆听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一来,你就知道了协奏曲与交响曲在结构上的差别;你也就知道变奏曲与回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许就开始迷上了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扬的嗓音与阿姆斯特郎的沙哑声可能你也同时都会喜欢。等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对音乐了解的基础上的。也就在这个时候,你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你的谈吐、你的见解、你的阅历和涵养等等。“芝麻开花”,音乐这座巨大的宝藏已经对你敞开了大门。 (五) 所有的音乐都有其自身的内涵,你对音乐的了解就是对这些音乐内涵的认识过程。尽管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个阶段去单纯地探究音乐知识而置音乐内涵于不顾。借助一些音乐欣赏名曲分析等一些辅助工具,认真聆听一首音乐作品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了解音乐史,要知道音乐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你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内容如贝多芬和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思想;另外你还需要知道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比如曲式。其实曲式就是乐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鸣曲式。一般说来,在古典音乐的曲式中,以奏鸣曲式为最多。奏鸣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乐曲的基本形式,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等大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奏鸣曲式有一个乐章,也有三至四个乐章的。曲式当然不仅仅只是奏鸣曲式,曲式还有很多种。如变奏曲,用一个主题进行各种演变:A-A1-A2-A3-.....AZ,对变奏曲的了解可以聆听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一个主题变化为七个变奏;又如回旋曲,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由一个主题多次重复: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题,而B.C.D.....等则代表变化,每一次变化之后又回到主题。对这个曲式的了解可聆听莫扎特的《A小调钢琴回旋曲》。 音乐欣赏还应该了解主题。音乐中的主题是至关重要。在一首乐曲中,一个聆听者必然牢牢记住这首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形象,它的变化对比发展等构成了音乐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在聆听音乐时一定要学会记住主题。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那个孱弱敏感的青年艺术家主题音乐形象,从乐曲的第一乐章一直贯穿到第五乐章,且每个乐章都有其不同的变化。从一开始温柔纯真到最后的怪诞疯狂。仔细聆听这个乐曲对理解主题比较有帮助。如果你在聆听音乐时连主题形象都听不出来,你就没办法去很好地理解音乐。当然,音乐的主题不象视觉上的形象那样鲜明清晰,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场,你就知道了电影的全部过程中一定是以他为主。小说也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一个对比的主题,两个主题形象的关系对比发展贯穿整个小说。尽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和贾府众多人口,但主题形象却依然是贾宝玉与林黛玉。音乐里主题形象其实也是如此,只是音乐里的主题形象不会象电影小说里那样鲜明。在一首乐曲里,音乐形象也有许多,但不管再多它们全都是围绕乐曲的主题形象的。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乐形象:悲哀、叹息、撕杀、凶残、深沉的思考与坚强的信念、光明、胜利,甚至还有忧郁与彷徨,但这些都是由对比的主题形象而产生的。所以,在认真聆听音乐时一定要紧紧抓住主题,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说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这样你才能在一遍音乐的轰鸣声中找到那个时刻变化的主题形象从而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六) 在欣赏音乐的这个审美过程中,除了曲式,还有诸多的因素,如节奏、音色等。仅就节奏而言,音乐的最初的起源应与节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节奏产生的韵律美使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组合的强弱快慢节奏以及多次重复能使节奏产生出非常巨大的内涵和韵味,让人疯狂或痴迷,没有人会拒绝节奏。在音乐中节奏的表现形式是节拍。节拍通常用小节线和节拍符号来表示,如3/4,就表明这是三拍子。每一拍为四分音符,每一小节内有三拍;第一拍为重音,后两拍为弱音。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圆舞曲的节奏型。改变重音的位置会引起一些崭新的变化。把两个以上不同的节拍组在一起又将形成新的复节奏。就这样,无穷无尽的节奏就形成了我们音乐的组成要素之一。仅就节奏而言,一个欣赏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体的音乐欣赏也是如此。说起节奏还不得不提及诸如<<哥利高里圣咏>>之类的自由节拍的音乐体裁。在许多宗教早期音乐以及东方音乐中经常都有一些无节拍要求的音乐,其实这种自由节奏的音乐对节奏的要求更为精确的。只是这种精确已无法用节拍记号来标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对它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把握。 音乐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在主题、旋律`、节奏、色彩、曲式结构、调性等,有的时候甚至连作曲家的创作观念、演奏家的风格、录音师的录音技术及爱好,在加上聆听者的素质、阅历、情感、性格等等这些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构成一个整体的音乐。单独去分析其中的一个部分其实都是对音乐的肢解。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认真聆听主题的发展变化与对比,让你全身心都得到音乐及音响的感染,让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绪都在音乐的体验中发生微妙的变化。 在音乐欣赏的第二个阶段中你需要了解的东西确实太多了,这很可能会吓到一些爱好者:我的妈,欣赏音乐这么难!其实也没有什么。因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对音乐极大的兴趣上的。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又促使你对音乐发生更大的兴趣。前提是你对音乐首先要有一种需要的欲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热爱音乐!也就是因为这个前提,你才能进入到这个阶段去认真的学习这些音乐知识。 (七) 进入音乐欣赏的第三阶段,并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对音乐认识的阶段永不能说结束。进入欣赏音乐的第三阶段,并不意味着要和过去的阶段划清界限。其实我们这样分析和介绍仅仅只是一个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这个阶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学,因为没有人会详细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乐曲)我们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再来聆听音乐:当那神奇的乐音响起时,我们的心中就会泛起无际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与巴赫交谈还是和马勒神游;抑或是倾听莫扎特的心声,总之,音乐就象是情感的源泉。这时候你已经步入了音乐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还是成家立业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轻或年迈;落魄或得意,欢乐也罢,忧愁也罢,在音乐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音乐!这时候音乐已经不再神秘的了。音乐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乐所表达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许主题还是那个主题,但“山远水远,你我的心不远”,现在的你聆听音乐时的内心体验已经有了更深的心潮涌动。也就在这个阶段,你已经从一个被动的聆听者转变成为一个自由的音乐爱好者了。你不会用主题分析曲式结构来约束你思绪的自由飞翔,也不会在一个标题下用一个简单的音乐形象来束缚想象力的驰骋和情感的涌动。尽管有的时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题、探究曲式结构什么的,但真正在聆听音乐时你已经确确实实是用情感来体验音乐了。在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纯音乐而不是什么主题或名曲汇萃。名曲集锦和主题联奏之类的音乐是最让人倒胃口的。因为它实在无法让人去产生什么激情。这一类的音乐只能算是普及读物,经常聆听这样的音乐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参加音乐有奖竞猜活动。那跟欣赏音乐没有多少联系。 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内心体验与认知活动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一发展过程永远是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永远是无止境的。跨入那美妙无穷的宏大的音乐圣殿,让我们自由尽情的翱翔吧!

如何欣赏民乐?

中国古典民乐怎么欣赏啊,从那些方面

首先,感受旋律和演奏乐器的音色,然后对其进行简单的曲式分析,同时还要了解乐曲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到乐曲的内涵。

中国经典民乐

古筝 高山流水琵琶 十面埋伏笛子 梅花三弄/小放牛萧……抛砖引玉啦。

怎样欣赏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歌曲。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乐器——陶埙。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56年)就曾出现过庞大的宫廷乐队。特别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乐高度发展,处于当时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