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人物大全(妖道角)

摘要: 布袋戏的由来 一般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木偶戏起源于福建泉州,时间大约是17世纪。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

布袋戏的由来

一般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木偶戏起源于福建泉州,时间大约是17世纪。但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木偶戏的发展区域横跨闽台两省,不同时期各自的发展和交流融合,确实难以区分木偶戏的流派。从表演风格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传统木偶戏和现代木偶戏。在这种分类下,即使在布袋戏仍然非常流行的台湾省,传统布袋戏的观众也远低于现代布袋戏。所谓木偶戏流派,其实就是指传统木偶戏的流派。类似木偶戏的艺术在中国南北方有不同的称谓。在北京叫狗梨子,在东北叫寿旦戏,在四川叫目脑壳戏,在安、兰洲叫扁担,在闽东叫傣黛戏,在宁波叫布袋戏,在苍南、崇明岛、东南亚等闽南语区叫布袋戏。木偶戏起源于何时无法明确考证。代表晋代王甲《拾遗录》记载:“南魏之南,有助娄之国,其人善巧变.或者把动物的欢乐准备在手心,弯在手指间。人形有几分钟长,或者几寸长,神怪是突然的,神秘的。”女学者丁曾在敦煌莫高窟第31窟发现一幅绘于盛唐时期的壁画《弄雏》,闻名中外。它描绘了一个女人举起双臂,用手指和手掌为孩子们表演。王甲对指掌技艺的描述和唐壁画中描绘的情景,与今天的木偶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是同样的形式,那么木偶戏或木偶戏应该在唐或晋之前就出现了,只是没有发现更明确的记载,尚难证明木偶戏最早出现在唐之前。苍南单档木偶戏有两种渊源,即北入说和南入说。但从其称谓、以文戏为主的表演风格、闽南话、闽南话的地域表演等方面来看,应该源于闽南木偶戏的南方流派,即清代中后期随福建移民传入的安西派。据艺人李介绍,是苍南五凤乡人,曾是苍南单档木偶戏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五凤派第一个师从泉州的艺人,但由于历史悠久,闽南的木偶戏已演变成多段形式,闽南已找不到古代的单段木偶戏。苍南保留下来的单阶段木偶戏的起源只能追溯到清朝。据普查,从道光年间至今,苍南仍能找到50多位有名有姓的木偶艺人。这些艺术家主要分为灵犀派和五峰派,各有各的表演特点。李斗《扬州画舫录》年的清朝》.三寸木偶五指运,金鼓震天怒,白字叫蝎子,都是一个人做的,叫肩戏。”《扬州画舫录》录制的“寿旦戏”,表演形式与布袋木偶戏颇为相同。嘉庆年间出版的卷72,《晋江县志》,卷《风俗志歌谣》上写着:“有学箫琵琶者,有叩琵琶者,盖天地之音。前辈们并不认为他们乐得吹乡音,而是认为他们是管事的,现在习俗流传下来的弦管调也是如此。再比如七子班,俗称土班,俗称木戏木偶。掌中有招,俗称木偶戏。唱首歌,每个音节。”这是关于“木偶戏”称谓的最早记载。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籍《武林旧事》、《东京梦华录》记载,掌中布袋戏在宋代宫廷宴席的礼品单上。但就大家熟悉的传统木偶戏而言,其起源一般是来自泉州的传奇故事。传说在中国明朝,梁,一个多次失败的学者,在仙游县九里湖的庙里为高中祈祷

迷路的他开始借鉴邻居的布袋戏,直接在手上开发玩偶。他凭着文学修养,口若悬河,引用各种野史,立刻吸引了许多人来看他的表演。木偶戏在当地流行起来,梁秀才的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时候他才体会到“功名归掌”这句话的含义。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木偶戏起源的说法,是明(1567-1572)年间,福建陇西学者孙所创。木偶戏在台湾的延伸:17世纪中期,木偶戏在闽南地区相当流行,出现了类似肩戏的模式。所谓肩戏,就是表演者肩扛箱子,肩扛舞台。到了某地,搭好简易舞台后,机械手藏在布罩下,肩上的简易木舞台就成了木偶戏的舞台。到了18世纪,根据演出场所的不同,木偶戏不仅出现了专业团体,而且还根据演出场所分为室外舞台表演和剧场内舞台表演。其中,叶台戏是戏班邀请各地演出,后逐渐演变成以迎神、谢神祝寿为目的的演出。布景比较简单,表演者也比较少。内舞台歌剧的表演方式虽然出现在18世纪,但真正流行起来是在20世纪以后。内台戏的布景华丽,布偶和乐手比野台戏多。然而,在电影和电视等新的娱乐形式的冲击下,80年代以后,除了少数例外,台湾戏剧在闽南和台湾省相当罕见。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内台戏也发展了电视木偶戏这一分支。这种把舞台设在电视演播室里,在演播室里表演的木偶戏,不仅在战后盛行于台湾省,而且引起了轰动。表演媒体和场地在90年代后甚至延伸到有线电视、录像带、电影、CD和多媒体。

布袋戏的由来

有哪些布袋戏

常见布袋戏《四锦裙记》 《乌袍记》 《喜雀告状》 《五虎战青龙》 《大唐五虎将》 《三门街》 010-300010 33600010 :0《昆岛逸史》汉族地方布袋戏主要流传于泉州、漳州、广东、潮汕和台湾等地。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的空心头。除了木偶的头、掌和脚,木偶的躯干和四肢都是用布做的。表演时,把手套放进木偶的服装里。

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有什么好看的布袋戏?

应该是霹雳布袋戏了,从1988年的<霹雳金光>开始,到最新的<霹雳震寰宇之刀龙传说>近两千集了,已经有1874个出场人物.如果你是新人没看过的话,建议你从2004年的<霹雳剑踪>这部开始看,这是分水岭,是承前启后的一部,是无数人推荐的切入点,这部是异度魔界这条线的起点,就算没看过,从这部开始完全能看懂,就算有不懂的看着看着就明白了,而且都已经是新偶了,画面比上世纪的好多了.把已经出的剧集看完之后回过头去再看剑踪这部都会觉得这部剧集虽然短小,却是故事精彩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比后面十几部都要优秀。第一集邓九五的出场以一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拉开了般若海五人组逐鹿中原的计划,最后一剑封禅、吞佛童子与剑雪无名的宿命之战是很多戏迷心中永远的伤痛,近几年人气颇高的组合三教顶峰在这部戏中重新聚首,备受宠爱的蝴蝶君与公孙月的故事在这一部讲明,北域王朝在这一部覆灭,北武林三玄音间的情仇在这一部了结,霹雳第一男主角素还真的师弟谈无欲消失十几年之后以一个新偶重新登场,赚人眼泪度仅次于剑雪无名的药师慕少艾在这部最后出场,开始了他后面悲惨的命运……短短三十集里压进了很多内容,又不会让第一次看布袋戏的人看不懂,所以很推荐你看这部。

“布袋戏”是什么啊?

布袋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布袋戏的称呼,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对民间艺人流传的说法,加以归纳研究 ,大家都认为不外是从戏偶的形状、戏台的造型、装戏偶的工具和演戏时盛装戏偶的袋子而来的。福建泉州、漳州及台湾地区将手操(手袋)傀儡戏,称为掌中戏、布袋戏及小笼,而以布袋戏的称呼最为大家熟知。得名原因:(一)、偶戏所使用的戏偶,除了头部、手掌及脚是木雕外,身体躯干和四肢都是布缝制的,形状四四方方,很像一个方形布袋。(二)、早期演出时,所使用较简易的戏台,形状像一个大型布袋。(三)、演完戏,全部的戏偶都可放进一个大布袋里,可轻便搬运。(四)、演戏时,为便於整理、使用,演师随手将使用过的戏偶投进挂在表演戏台下一个用布缝制的袋子里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