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黄梅戏,黄梅戏全集(十大好听黄梅戏)

摘要: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戏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列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鄂、...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戏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列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朵云山,起源于鄂东、赣东北的采茶戏。它的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朗诵和演唱,唱腔朴实流畅,以活泼抒情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力著称。黄梅戏的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生动著称。黄梅戏来自民间,雅俗共赏,赏心悦目。她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气息感染观众。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介绍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中国主要的地方戏曲。黄梅戏发源于鄂、皖、赣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100多年前,黄梅时节,洪水经常成灾。为了祈求丰收,四个乡镇的农民在此时举行迎神大会。会上出现了各种歌舞表演。因为与黄梅季节的关系,产生了一种戏曲形式,命名为黄梅调,黄梅调又叫“采茶戏”。黄梅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青羊戏、徽剧、地方民歌等剧种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黄梅戏用安庆语朗诵和演唱,唱腔朴实流畅,以活泼抒情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表现力著称。黄梅戏的表演简单细致,以真实生动著称。黄梅戏来自民间,雅俗共赏,赏心悦目。她用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气息感染观众。黄梅戏早期的演出多为老艺术家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对戏曲感兴趣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探索和再创作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行列。他们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增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黄梅戏的唱腔和伴奏,使黄梅戏原有的民俗性和流行性得到了质的升华,旋律更加优美,影响更加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即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峰等一大批优秀的演奏家,《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代表作品。随着许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观众对黄梅戏的认可和接受,使黄梅戏从农村的草台班子上升到城市的高雅殿堂,最终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剧。该剧院的剧目和演员屡获殊荣,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德国、台湾省、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赢得广泛好评,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乡村音乐”。骄傲和荣耀已经成为历史。新世纪打开了希望之门。如今,安徽黄梅戏涌现出了马兰、黄新德等一批新人。面向新世纪,我们希望新一代黄梅戏传人继往开来,用青春、美丽和智慧创造新的辉煌.

黄梅戏简介?

人民日报: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独特的戏曲唱腔《怀腔》与湖北省的一个地名无关。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安庆,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无关,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当地方言演唱,源于安庆黄梅季节的采茶歌。黄梅戏演员大多是安徽人,但湖北话和安徽话差别很大。湖北省只用虚构的黄梅县地名起源历史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不知名。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的黄梅戏片《天仙配》出名了,就在湖北成立了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唱,第一批就是安庆的。中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去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唱黄梅戏最正宗。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第一次报道了安徽安庆的地方戏黄梅戏(简称黄梅戏),这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关于黄梅戏的报道!民国学者成延生(天竺外氏)在其专著《皖优谱》 (1939年,上海,世界出版社)中指出,安庆黄梅调戏不能用于酬神,被官方禁止演出,且为安徽省独家,即“外省无此戏”。这些都是真实文献中记载的发源于安庆地区的黄梅戏。戏曲圈公认的“黄梅戏鼻祖”是蔡忠贤,蔡忠贤,本名国庆,外号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十三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蔡佳大坞(钟山村,今麦园乡),一九四二年三十一年卒于至德县(今东至县)。他小时候聪明,只在私塾学了两年,却居然读完了《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他的父亲蔡品端是当地的惠州艺术家。蔡忠贤小时候受父亲戏剧功底的影响。他特别喜欢唱戏,还会唱民歌和小调。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记载有史料和文献。陆写《黄梅戏源流》说:“望江蔡忠贤是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至今所收集到的关于黄梅戏起源的资料中,早于蔡仲贤,但至今未发现。”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它从诞生、形成、发展到壮大,已经走过了200年的历程。然而,关于这一重要地方戏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的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和资料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这一理论推翻了广为流传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的起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山歌、时令曲调、鼓书、花灯、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了调查和采样记录。调查区域包括安徽、

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有哪些

有《天仙配》、《王小六打豆腐》、《夫妻观灯》、《打猪草》、《罗帕记》等。1、《天仙配》《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卖身》,是黄梅戏早期积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黄梅戏的保留剧目之一,是首部以电影方式出现的黄梅戏,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憧憬美好生活,最终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爱情故事。1952年班友书等改编了《路遇》一折,将董永由秀才改为农民,将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为“思凡下嫁”;1953年陆洪非改编了全本,形成了《卖身》、《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分别》七场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磨合定型为始于《鹊桥》,终于《分别》的六场次。该剧获得第一届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被评为建国50周年经典剧目,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王小六打豆腐》《王小六打豆腐》是黄梅戏传统小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数十载,久演不衰。它讲述的是腊月廿四一个平常百姓家打豆腐过年时发生的趣事。小六将买豆子的钱赌输掉了,老婆让买豆子回家打豆腐,他交不了差,只好装了一袋子的河沙滥竽充数。自然,豆腐就打不成了。怕老婆的王小六,被老婆拽着耳朵,直叫唤的王小六就成了怕老婆的代名词!又好气又搞笑的王小六自此叫开。3、《夫妻观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正月十五,家住安庆怀宁大桥头镇的王小六夫妻和众邻居上街看花灯,只见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在看灯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小插曲,整个戏欢歌载舞,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4、《打猪草》《打猪草》是安庆黄梅戏的小戏,也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5、《罗帕记》《罗帕记》黄梅戏传统剧目之一,与《天仙配》、《女驸马》并称黄梅戏三绝。讲述举人王科举,娶妻陈赛金告老还乡陈老尚书之独生爱女。陈赛金嫁时陪有祖传宝物金丝九龙罗帕。婚后一年,王科举赴京赶考,陈老尚书特追管家姜雄陪送前去。在花亭饯别之时,姜雄却趁机将罗帕盗去。赴京途中投宿双合镇。姜雄调戏店姐,露帕引诱,谎说陈赛金与他有私情。并赠为罗帕以为信物,店姐不受其诱,姜雄事败逃走。店姐立即将其情告诉王科举。科举怒返回家,令陈赛金取出罗帕宝,果见空盒无帕,盛怒斥妻,赛金虽已经身怀六甲,王亦将其赶出府门,并暗送休书与陈老尚书,害得赛金以遭父逐。赛金走途无路野地生子,恰又飘流至双合镇。遇见店姐,店姐热情体贴地收留了这患难中的母子,并将其子抚养成人,陈赛金亦为富人帮工,挣得银钱供子求学,盼望儿子将来挣得功名好洗清她这不白之冤。十八年后,王科举父子同科。科举又恰子锦龙治下为官,双合镇再演戏文。陈赛金冤情畅诉,王科举悔恨难生,王锦龙代母洗冤,最后在店姐的撮合下,全家团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梅戏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