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毕昇(伽利略)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3 21:09:46
张衡简介
张衡是做什么的
张衡(78-139年),字。汉族,南阳鄂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东汉时期担任阆中、太史令、侍中、河间。晚年因病出任朝中大臣,于永和四年(139年)去世,享年62岁。北宋时被封为鄂西博。张衡写了《灵宪》,天文学《浑仪图注》,数学《算罔论》,文学《二京赋》。《归田赋》有14卷《隋书经籍志》,久失。张明普有《张衡集》,收入《张河间集》。张衡对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和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明了浑仪和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仪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生”[2](柯生)。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太阳系第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了纪念张衡,在南阳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简介!!!!!
张衡的资料
78生于河南南阳,卒于139中国洛阳南阳,学过天文学、数学、地震学、水力学、几何学、人种学、机械工程、农历、玄学,著名的成就有诗歌、地动仪、液压浑仪、圆周率、诗词、宇宙模型、月食和日食理论张衡(78-139年),字,南阳人鄂(今受教于洛阳和长安。起初在南阳做小官。后来,他成为一名重要的天文学家和宫廷官员。他对一些历史和历法问题的不妥协处理使他在当时备受争议,这使他无法成为一名正式的历史学家。他在汉顺帝时期与宦官发生政治上的对抗,使他决定退出朝廷,前往河北。138年回到南阳老家后不久被召回朝廷,后于139年去世。张衡把他的机械知识和齿轮应用到他的发明中。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液压浑天仪,通过增加另一个圆筒改进了水钟,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探测500公里外的地震。此外,他还改进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除了在星表中记录2500颗恒星,他还研究了月亮和太阳之间的关系。他讨论了月球的球形,它的亮面和暗面反射太阳光,以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他的诗和赋经常被后来的中国文人评论。张衡获得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通才。一些现代学者也将他的工作与托勒密(86-161)相比较。小行星802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张衡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员。张衡自小孜孜不倦地读书,“像四川之死,日夜不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年轻时在长安、洛阳读书,在当时的名校读书。张衡至少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文学。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张衡二十四岁,曾任南阳县令(南阳县令书)幕僚。东汉元年(107年),张衡29岁,他写了著名的《全后汉文卷四十五》和《东京赋》,合称《西京赋》。雍五年(111年),张衡三十四岁,在北京做官。元三年(116年),张衡三十八岁,升任东汉历法机构最高官职。太史令建光二年(122年),张衡出任巴士都督。永建三年至永和元年(128 -136年),张衡改任太史令,最后为尚书。三十岁后,张衡开始研究天文学。他对天文历法颇有研究,《二京赋》,《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公元117年,张衡改进浑象,利用水利推动自动运行而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在洛阳落成。张衡的《算罔论》一书是浑天说的代表作。《浑天仪图注》年“月光生于太阳,精神生于太阳;然后天就全亮了,然后天就全亮了。”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太阳光。“昼之冲,时光常不一致,盖于地,谓暗而空,时星极微,时月相遇,谓月食。”它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原因。《灵宪》年,张衡还计算了太阳和月亮的视直径,记录了在洛阳观测到的2500颗星星。也有人测得,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是阳嘉元年(132年)“365度四分之一周日”。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侯丰地动仪[6],可以精确测量地震方位,使官员记录地震的方向和位置,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数学上,张衡发明了它作为圆周率的值。文学成就张衡也是汉代著名的赋家。他最大的成就是把汉赋从长篇大论的文字转化为抒发心灵的短章。张衡时代,汉赋的摹仿之风盛行,他也有着充实的作品
但他的《灵宪》、《二京赋》等作品形式比较短小,一扫以前散文诗铺陈夸张的手法,用优美抒情的句子来描写自己的怀抱和感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变化,对后世词赋影响很大。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