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吴健雄,赵忠尧(颜宁)

摘要: 吴健雄的故事 1.杰出的吴健雄吴健雄出生于1912年。他的祖籍是苏州,在上海长大。是吴家的长女,眉清目秀。...

吴健雄的故事

1.杰出的吴健雄吴健雄出生于1912年。他的祖籍是苏州,在上海长大。是吴家的长女,眉清目秀。小时候很讨喜。小时候,吴健雄和其他孩子一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诗歌、识字和算术。然而,在这方面,吴健雄表现出了一种异于常人的智慧。吴健雄长大后,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要说受它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施士元。当时班上12个学生,只有一个女生。这个女孩是吴健雄。是她的笔迹让施士元第一次注意到吴健雄。后来,施士元慢慢发现,这孩子不仅书法好,其他方面也不错。要说施士元最得意的弟子是吴健雄。而且每次考试,吴健雄都没有让老师失望。一个是用心教,一个是用心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地,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谊。吴健雄的大部分故事都与他有关。说他之所以从事物理研究,是师的功劳。2.施士元和吴健雄的故事1。吴健雄毕业后,施士元立即为她从事光谱研究铺平了道路。他亲自给他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老师写了一封推荐信,还详细介绍了吴健雄的具体情况。因此,后来吴健雄一直在上海的一个物理研究所工作。她从事光谱研究。2.在报纸上读到关于学生的消息后,吴健雄出国留学了。战争爆发后,师生之间再无联系。施士元又得到了吴健雄的消息,结果是在报纸上。当时,吴健雄的“字名不守恒”实验震惊了世界。看到这个消息,施士元泪流满面。他为这个学生感到骄傲!3.别忘了施恩已经离开祖国几十年了,经历了各种磨难的祖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吴健雄回来了!回到祖国怀抱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施士元先生的家里,给他一个深深的拥抱。虽然在吴健雄有很多事情,但是每年他都会找时间回来看他的老师。吴健雄,这位物理学界的第一夫人,对吴健雄来说有很多头衔,比如东方居里夫人,物理女王等等。吴健雄对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更加鲜明。比如,她在读博士期间,参与了原子弹制造的曼哈顿计划。最终她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连锁反应无法继续,等等。简而言之,她是名副其实的物理学女王。

吴健雄的故事

杨振宁PK吴健雄,谁强

吴健雄没有和杨振宁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看看对美国的评价。1975年,吴健雄获得了美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奖章。我们来看看科学界的沃尔夫奖。1975年设立时,物理学奖首次授予了核物理女王吴健雄吴健雄,她也是第一位女科学家..他是美国物理学会的主席。谁的知名度高一目了然?

吴健雄是谁

吴健雄(1912 ~ 1997),核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出生于江苏太仓县集合镇。她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吴力劝后人在家乡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因为父母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像他哥哥一样读书写字。在家乡读完小学后,1923年考入苏州江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以优异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在这所小学担任教师。两年后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34年获学士学位后,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后在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1936年进入加州大学,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1942年在美国与袁家骝博士结婚,1944年参与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1952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副教授,1958年晋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荣誉科学博士称号,她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自1972年起,她被提升为普宾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直到1980年退休。1975年,她是美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主席,同年在白宫被福特总统授予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的科学荣誉。1978年,他在以色列获得了沃尔夫奖。吴健雄被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大学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于1997年2月16日在纽约因病去世,享年85岁。吴健雄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实验物理学家。她被誉为“核物理女王”、“中国居里夫人”、“物理科学第一夫人”。她的主要科学贡献如下:1 .1957年,衰变实验被用来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在1956年之前,吴健雄因为他对衰变的细致和多样的实验工作而在梳物理界很出名。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衰变时宇称可能不守恒后,吴健雄立即带领她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在极低温度(0.01K)下用强磁场极化钴-60核的自旋方向(即使自旋几乎同向),观察钴-60核衰变释放的电子的发射方向。他们发现大多数电子的发射方向与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也就是说,钴-60核的自旋方向与其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了左旋螺旋,而不是右旋螺旋。但宇称守恒的话,一定是左右对称,左右螺旋的两个机会是相等的。因此,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因此,它在物理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1963年实验证明核衰变矢流守恒定律是吴健雄关于变化的一系列实验工作,特别是1963年证明的核衰变矢流守恒定律,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通过实验证明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在弱统一理论的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衰变的研究中

他贡献 关于β衰变的研究对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吴健雄从事这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多年,被公认为是这方面的权威。她与 S.A. 兹科夫斯基 (Moczkowski) 合著有《β衰变》一书;在 K. 西格邦 (Siegbahn) 所编《α - ,β - 和γ - 射线谱学》一书中,吴健雄也是关于β衰变和β相互作用部分的撰稿人。前面所述两项主要学术成就实际上也都与β衰变研究直接有关,下面再就吴健雄在β衰变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作些补充。 (1) 证实了β谱形状的源效应,澄清了早期β衰变理论中的一些错误,支持了费米理论。 (2) 对β衰变的各种跃迁,特别是禁戒跃迁的全部级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β衰变的理论。 (3) 对双β衰变的研究。 1970 年,吴健雄等报道了一次在美国克里夫兰附近的一个 600 余米深的盐矿井内进行的 48 Ca 双β衰变则实验。实验选在深矿井内是为了尽量减少宇宙线的背景辐射。 4 .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哲学方面的实验 1935 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哥本哈根学派创立的量子力学描述的完备性提出了疑问,他们的看法可归结为一个佯谬。由于对量子力学关于物理量可测度性及几率概念的认识有不同看法,爱因斯坦始终认为应当有一种理想的、确定的、对物理实质有完备叙述的理论出现以代替目前的量子力学数学结构,因而导了后来有“隐变量理论”的出现,即认为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乃是对某些目前未知的“隐变量”作某种平均的结果。因此,几十年来有一些物理学家企图寻觅这些“隐变量”以建立新的、完备的量子力学,但均未成功。而另一些物理学家则否认有这些“隐变量”存在,事实上已有人证明在希尔伯特的某些条件下,目前的量子力学的数学结构是不容隐变量存在的。 吴健雄等早在 1950 年就发表了一篇关于“散射湮没辐射的角关联”的文章,实验表明具有零角动量的正、负电子对湮没后发出的两个光量子,如狄拉克理论所预料,将互成直角而被极化,也证明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说明与目前的量子力学并无矛盾。 1975 年吴健雄等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普顿散射的湮没光子的角关联以及隐变量”的文章,报道他们测得的在一很宽的散射角范围内到达符合的康普顿散射光子的角分布,其结果与假设电子与正电子有相反的宇称为前提而得到的标准的量子力学计算相符。 J.S. 贝尔 (Bell) 在 1964 年曾对任何局部隐变量理论所能预言的角分布取值围作了限定,而吴健雄等所观察到的角分布在假设通常的量子力学康普顿散射公式是正确的前提下并不符合贝尔的限定,这样也就再次对局部隐变量理论作了否定,从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 5 .μ子、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实验研究 从 60 年代中期开始的 10 年间,吴健雄集中力量从事这一中、高能物理领域的实验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有不少工作富有首创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μ子物理方面的工作包括: Sn , Nd , W 等元素的μ子 X 射线的同位素移的测定; 209 Bi μ子 X 射线的磁偶极和电四极矩超精细相互作用的研究;近 10 种μ子原子中核γ射线的测定等。 介子和反质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内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产生的强大的 K - ,∑ - 和 粒子流,以高分辨率 Ge(Li) 探测器为工具,用奇异原子方法准确地测定了这些粒子的质量和磁矩。 6 .穆斯堡尔效应的测量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 在 1958 年发现穆斯堡尔效应之后,吴健雄就开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专门研制了一种闭环氦致冷器用于低温穆斯堡尔效应研究,其温度控范围为 20 — 300K ,对于放射源或库仑激发源均可使用。他们用库仑激发后产生的穆斯堡尔效应,分别测量了钨同位素 ( 182,184,186 W) 和铪同位素 ( 176,178,180 Hf) 的第一激发 2 + 态中的电四极矩的比率,并与转动模型所预期的结果作了比较。在 1978 年,他们进一步用一个 3 He/4 He 稀释致冷器使穆斯堡尔测量得以在低至 0.03K 的温度下进行,以研究氧高铁血红素的磁性质与弛豫特性,结果表明在约 0.13K 时该血红素进行磁跃迁;利用这一装量还在诸如收体温术、弛豫效应、与温度有关的超精细场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验,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7 .其他实验工作 吴健雄在实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面广。她尤其注意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曾对多种核辐射测器的开发、改进做出了贡献,例如薄窗盖革计数器、某些塑料闪烁探测器、 Ge(Li) 半导体探测器等。至于所涉足的实验工作,较早斯完成的有某些方射性同位索的分析,慢中子速度谱仪研究(多种材料),中子在正氢和仲氢中的散射以及核力范围的探讨,在气体中形成电子偶素时电场影响的研究,延迟符合技术用于测 42 Ca 和 47 Sc 的激发态的寿命,中子与 3 He 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高能级发出的内转换谱线的观察、对正电子谱及正电子湮没的研究等等。

吴健雄的主要成就

主要荣誉吴健雄一生获得的奖项众多,荣誉等身。1、她于1948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并于1975年成为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性会长,并于同年获得该学会颁发的颁发的博纳奖。2、1958年,她成为首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女性。3、她于同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于1964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颁发的科姆斯托克物理学奖。4、1959年,她获得了美国大学妇女协会功绩奖,并于1962年获得该协会颁发的年度妇女奖。5、她于1975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并于1978年成为首任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6、1974年,她被美国工业研究杂志选为年度科学家。7、1990年,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她是首位在世时享此殊荣的科学家。8、吴健雄于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9、她于1962年获得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魏德瑞尔奖章,于1965年获得台湾嘉新文化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并于1991年获得卜平奖。10、1986年,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一百周年之际,她获得了艾丽丝岛奖章。11、1995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及李远哲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台湾发起创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12、该基金会自1998年起每年会举办吴健雄科学营。13、1999年,东南大学报请中共中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在校园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14、纪念馆于2002年落成,设计方案由袁家骝先生亲自选定。纪念馆收藏了袁家骝等人捐献的吴健雄生前所获奖章、奖状及手稿等等遗物。15、中华民国物理学会自2003年起开始向女性会员颁发吴健雄奖学金。吴健雄(英语:Chien-Shiung Wu;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核物理学领域卓有贡献。在曼哈顿计划中,她参与研究了如何利用气体扩散法分离铀的两种同位素,铀-235与铀-238。其最著名的一项工作是利用实验方法验证宇称不守恒。这项工作令其同事李政道与杨振宁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令其本人获授1978年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吴健雄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常令人将她与居里夫人相提并论。她常被人称作是“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以及“世界最杰出女性实验物理学家”。扩展资料:一、社会任职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1982年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二、人物影响以色列人设立了沃尔芙奖,专为那些应得而未得到的诺贝尔奖落选者而设。吴健雄是该奖第一位得主,奖金甚至超过诺贝尔奖。复旦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江才健著《吴健雄》一书。 1986年,在南京大学设立“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以表彰在物理实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1998年,吴健雄以她父亲的名义设立了"纽约吴仲裔奖学金基金会"。1992年,南京大学物理系建立“吴健雄图书馆”,东南大学建立“东南大学吴健雄实验室”。 1992年,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在台北发起成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设立“吴健雄物理奖”、“吴健雄袁家骝自然科学基金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明德中学先后设立“吴健雄奖学金”。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健雄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