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杜甫,杜甫魔改图片(杜甫恶搞画)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3 11:42:16
杜甫被恶搞的图片出自
杜甫很忙,指的是网友的一系列恶搞涂鸦。2012年3月,恰逢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在网络上突然走红,采用病毒营销的传播方式,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被随意改造、涂鸦、恶搞,出现在网络上。
杜甫恶搞图片出自哪首诗
杜甫钢琴原图来自语文课本上的一幅插图。这幅插画是高二《诗《语文》(必修3) 《登高》的插画,其原作3354《杜甫像》位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被视为馆藏重要文物。课本中的杜甫,外表沧桑睿智,但在孩子们的脑洞下,著名诗人杜却化身为各种有趣搞笑的形象,网友们乐此不疲,不断创造出各种新的恶搞杜甫的形象。比如杜甫背着枪,骑着自行车,玩着滑板,杜甫变身挑水工,玩着电脑,弹着吉他,杜甫骑着电动车,拿着狙击枪,穿着军装,一手持枪,一手持刀,甚至杜甫变身游戏英雄,动漫少女,钢铁战士甚至肌肉男,简直让人眼花缭乱。登[作者]杜甫[朝]唐风格,鸟是飞回家的清澈的湖和白色的沙子,中国。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风很大,天很高。猿猴的乌鸦很悲伤。鸟儿在水清沙白的河岸上盘旋。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叶,长江滚滚而来。我为秋景感到惋惜,一年四季漂泊千里,一生疾病缠身的秋景,今天独自在高台上。历经千辛万苦,白发遮双鬓,挂满抑郁的酒杯。
恶搞杜甫图出自哪张插图
杜甫恶搞图来自高二(必修3)诗《语文》插图《登高》,其原作3354 《杜甫像》位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被视为馆藏重要文物。2012年3月,恰逢诗人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在网络上突然走红,采用病毒营销的传播方式,语文课本上的杜甫画像被随意改造、涂鸦、恶搞,出现在网络上。杜甫很忙,忙着开摩托骑白马,忙着用机枪卖西瓜,忙着查案玩Cosplay…….总之,在网友的涂鸦下,穿越到现代的杜甫一改往日温文尔雅的诗人形象,而是迅速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对“杜甫很忙”图片的文化反思,引发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但也有不少学者在疯狂转移杜甫忙碌的画面的同时,呼吁网友考虑到杜甫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娱乐要有一定的尺度,恶搞也要看对象,网民要尊重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恶搞杜甫
钱江晚报:杜甫身上的涂鸦不仅孤独。洪新亮2012 . 03 . 26 08:55来源《钱江晚报》手机看新闻,网上打印,捡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分享一下.在QQ空间分享给大家。诗人杜甫最近被“穿越”了。人教版语文课本的诗《登高》里有一幅图。画面中,杜甫正坐在一旁的一块石头上,在风中微微抬头,一脸忧郁。3月23日,一组基于该画像的涂鸦“再创作”图开始在微博疯传。在涂鸦中,杜甫“穿越”到了现代,时而扛着机枪,时而拿刀砍瓜,时而骑着白马,时而蹬着摩托车。后来更多的网友加入到“创造”活动中,于是杜甫去超市,打篮球,自拍,变成变形金刚,或者变成哈利波特,越来越时尚,越来越酷。“杜甫今天很忙”在微博广为人知。但在微博走红的杜甫还是历史上的诗人杜甫吗?《文生》中的孔子早已被恶搞,现在轮到诗人杜甫被恶搞,绝非偶然。哲学家说“一粒沙是沙漠,沙漠是一粒沙”。推而广之,恶搞图就是文化沙漠,文化沙漠就是恶搞图,貌似有理。郁达夫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国家,有英雄而不尊重英雄的民族是一群无可救药的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让一股通过颠覆中国历史上的“圣贤”来炒作自己的商品或发泄情绪的暗流自由流淌,真的是民族悲剧。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可以批判,但不应该恶搞,因为恶搞不是建设性的“解构”,而是无意义的“消化”。恶搞带来的不是更茂盛的文化森林,而是不断吞并绿洲的沙漠。如果说污染环境攫取财富是向明天借钱,透支后代的幸福,那么恶搞古圣先贤以换取眼前的快意,就是与昨天决裂,切断后代的文化根基。但是,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这肯定会让人觉得危言耸听。因为社会浮躁的另一面是没有人真的想“恶意摆脱”传统文化。所谓“恶搞”,无非是一时的调侃,甚至不是“主观恶意”。但不容忽视的是,就像没有脊椎骨的生物往往拥有最坚硬的外壳一样,只知道“恶搞”和充分娱乐的人,很可能会被自己所崇拜的“快乐原则”的硬壳所覆盖,虽然未被摧毁的“主观恶意”也会因排斥而阻断历史的传承。杜甫的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诗第一法”,其中的名句“落叶如瀑沫落,而我看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既弥漫着个人病痛与孤独的忧郁,又有忧国伤国的悲凉。这个“布衣宰相”处境尴尬,地位卑微,却又忧国忧民。对于这样的诗人来说,恶搞自己的肖像,即使没有恶意,也是思想贫乏、信仰缺失的表现。当然,值得反思的不仅仅是“创作”涂鸦肖像的行为,更重要的问题是:第一,教育未能让受教育者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亟待改革;第二,社会文化长期在低端发展,需要改善。涂鸦,表面上是对杜甫的恶搞,但究其根本,是在释放涂鸦者自身的“孤独”。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