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童第周,童第周路灯下看书故事(童第周主要内容概括30字)

摘要: 童第周的简介 简介: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

童第周的简介

简介:童第周,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人。他开创了中国的“克隆”技术,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1927年,童第周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延伸资料:人物风格童第周身兼多重角色,身份复杂,工作多面,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基础——科研。哪怕一切都在压着他,哪怕病魔缠身,他也会想尽办法挤出一点一滴的时间,坚守一会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因为他明白,科学是老老实实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一个不自己做实验的科学家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一个科学政治家。坐在显微镜前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几乎成了所有同事和学生最深的印象。“我们的事业需要手,而不是嘴”,这是童第周的名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来源:百度百科-童第周

童第周的简介

童第周有什么贡献?

1.胚胎学的贡献童第周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利时比京大学布拉舍实验室研究了褐蛙卵的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证明了对称面并不完全由受精面决定,而是由卵内部两侧对称的结构状态决定。在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中,证明了器官发生物质已经存在于受精卵中并有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具有相当大的等位性,吸收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界因素,这表明了卵子质量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使他成为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之一。2.在胚胎纤毛运动功不可没的动荡年代,他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国际关注。童第周和他的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在两栖类胚胎发育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纤毛运动的方向是在原肠胚期和神经板早期决定的,证明了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是由中胚层和内胚层决定的,这种诱导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沿着胚胎的前后轴自始至终逐渐减弱,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3.专著投稿论文《细胞质对细胞核的活动和遗传性状表现的作用》;专著:主要著作有《追求生命真相》 《鱼类细胞核的移植》 《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 《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4.教育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忙于组织教学和继续科学研究。童第周为青岛发起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49年10月26日,童第周、曾成奎联名上书中国科学院筹备人员陶、竺可桢,提议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由于他们的努力,1950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海洋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在莱阳路28号成立,童第周任主任。尽管研究成果卓著,童第周仍在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他用毕生的学习带领学生走向生物学的深度研究领域。5.幼鱼实验研究童第周与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索鲫鱼、鲤鱼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核糖核酸可以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因此,它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开辟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来源:百度百科-童第周

童第周的故事

关于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少年,两个“第一”小石中学的童第周慢慢长大。他的兄弟们明白正义的重要原则,把小童第周送到浙江第四师范学校住宿。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好好学习,有个好未来。他将回到他的家乡帮助他的兄弟办一所学校。眼界大开的童迪洲此时心中又多了一个远大志向,要去当时在省内极负盛名的宁波小市中学读书。我为弟弟的野心感到高兴,但又为弟弟担心。小童迪洲坚定地告诉哥哥们:“我一定会考上小石中学!”小童迪洲精心备考,全家动员支持他。心地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半夜悄悄起床,透过窗户静静地看着儿子房间里的烛光.小童迪洲终于考过了初中,成了初三的转学生,但成绩却是班里最低的。面对成绩单,小童迪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很快,“小童迪洲不顾学业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消息从童迪洲寝室传出,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一天深夜,数学老师陈老师下班回到学校,发现昏暗的路灯下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先生心想:“半夜了,谁还没回宿舍睡觉?”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原来童第周在路灯边做操。“这么晚了还不回宿舍休息?”“陈先生,我得抓紧时间赶作业。我不想成为最后一个。”陈老师看着童第周瘦弱的身体,关切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而不远处,童第周正站在路灯下看书。陈老师深受感动。他深深理解童第周的野心,并以有这样的学生为荣。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驳斥了谣言:“我明确告诉大家,童第周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不要靠猜测下结论,更不要靠造谣中伤他人。尤其对一个好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不能这样!”陈老师严肃地说,“我亲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灯后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演算习题。他太辛苦,太勤奋了!他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陈老师最后提高了嗓门,“不错,童第周曾经是全班成绩最差的,但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仅用一次考试分数来判定。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关注的对象。他终于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成绩都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下,到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了多年校长,从来没有看到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感慨地说:“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复旦大学,从此,他开始了追求科学,献身事业的漫漫求索之路……

童第周苦学成才的故事

童第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中华民国七年),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童第周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本来宁波效实中学毕业生可直接升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可是毕业那一年,在老家的大哥病了,童第周只好放弃上大学,回老家去管家。1923年(中华民国十二年),先考北京大学和南京的东南大学,都没有考上,后来就在上海复旦大学做特别旁听生,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扩展资料:童第周水滴石穿的故事:童第周的父亲是村里的私塾先生,在这个小山村里,他家还称得上 “书香门第”。童第周小时候好奇性强,脑子里好像装满了“为什么”似的。一天,他在屋檐下的阶沿上玩“跳房子”的游戏,突然发现石板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手指头大的小坑。咦,这是谁凿的呢?凿这一溜小坑有什么用呢?他把父亲从屋里拉出来接连问了几个为什么。父亲一看笑着说:“小傻瓜,这些坑不是人凿的,是檐头水滴出来的!”童第周不相信,把小脑袋一歪:“爸爸骗人!檐头水滴在头上一点不疼,它还能在那么硬的石板上敲出坑来?”他父亲耐心地解释道:“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来,但是,长年累月不断地滴,不但能滴出坑来,而且还能敲穿洞呢。古人老话‘滴水穿石’呀!”童第周对这个道理虽似懂非懂,却十分惊奇。终于等到了一场大雨来直接证实父亲的话,他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看檐头水一滴一滴地滴在石板上,多么齐心,多么顽强,他心想,年长日久,自然水滴石穿了。于是逐渐领悟了父亲的话。“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童第周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