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曹县是山东省哪个市(山东莱芜刘伟)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3 07:42:54
山东莱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莱芜的起源是莱芜,春秋时期是牟国、齐原城、平洲城。牟国属鲁诸侯国,故位于今城东10公里的新庄镇赵家泉村。夷城属齐国,故位于今县镇西北。平邑在莱芜的西部。秦王郡(治所在今县大村)属冀北郡。西汉时增设木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木县东北增设莱芜县。因治所在资水河流域莱芜谷,故名莱芜,故位于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子庄。彝、穆、莱芜都属于泰山县。东汉三国魏晋都没变。北魏时,石峰县衙东迁到南文子村。同时撤销淄川莱芜县,北部地区划归淄川北丘县,南部地区分别划归碧县、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木县被废,并入博平县。隋朝十六年,皇帝在牟城县开府。大冶初年,并入元郡。从此,牟城县再也没有出现过。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郡被废,并入博平郡,元郡从此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北魏莱芜县迁址于郫县老城(今南文子村)。从此,莱芜县衙开始设在今天的莱芜市。元末元初十五年,莱芜县并入赣锋县,太和元年,莱芜县迁址。行署仍在南文子村,属兖州鲁县。宋初属兖州陆郡,后属清府陆郡。到了金代,在今天的莱城负责冶炼的莱芜监被废除。大定十二年,原属南文子村的莱芜县南移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府。元明两朝不变。清代属泰安府。1915年,是济南路。1925年,是泰安路。1928年,隶属山东省。1941年,莱芜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合并,划分为莱芜、东莱、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了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管理。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辖莱城区、钢城区和30个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下辖的30个镇、办事处合并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近代莱芜是革命老区,也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因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垂青史。莱芜的解放揭开了莱芜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50年的努力,莱芜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拥有煤、铁、铜、金、磷、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长石、燕子石化石等数十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4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产区。铁矿石储量4.8亿吨,占山东省总储量的1/3,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基地,也是中国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术材料基地。有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业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下属及省属企业,莱城电厂两台机组,总装机容量4 * 30
莱芜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中国著名的粮食、蔬菜、水果和牲畜生产基地。莱芜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工业为龙头,冶金、能源、机械、轻纺、建材为支柱,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能源、原材料工业为支撑的工业生产体系。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编辑段子】交通莱芜交通莱芜地处齐鲁中部,以博莱高速、太莱高速、济莱青高速南线、莱辛高速、205国道、省道、县道覆盖全区,形成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出行便利。莱芜火车东站位于大乔路北头。现在只有泰山——淄博通勤停靠莱芜。从坐火车到淄博或者泰安,可以转车到国内其他城市。乘坐市内9路公交车到莱芜火车站。高速公路莱芜长途汽车站位于市中心胜利南路。现拥有省内外客运线路187条,可通达济南、泰安、淄博、滨州、临沂、枣庄、徐州、连云港等省内外城市。市内4路、5路、8路、10路、101路、12路公交车均可到达长途汽车站。【编辑此段】自然地理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 ",北纬36"02"-36"33 ",北连济南,东临淄博,西接泰安。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莱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城市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莱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0-13.0,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今年的平均值.莱芜是一个南缓北陡北凸的半圆形盆地。它的北、东、南三面都被群山环绕,中间是低矮起伏的平原,西面是开阔的。整个地形自东向西倾斜,北、东、南三面向盆地中部倾斜,大汶河自东向西贯穿盆地中部。最高海拔994米,最低海拔148.13米。山区12.67万公顷,占60%,丘陵约4万公顷,超过20%,其余为平原。具体分为低山斜坡、脊坡阶地、近山阶地、山前倾斜盆地、河谷平原、水库、坑塘七种微地貌类型。泰山的北部是泰山的遗迹,东西走向,三平山和香山自西向东。南面为徂徕山残脉,走向与北面泰山残脉大致平行。从西到东,有莲花山和大宝山等。两个山脉的山都是中低山,山势陡峭,切割强烈。海
拔900米以上的山头有5个,即:莲花山,东西走向,海拔994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境内13平方公里;大堡顶山,海拔939米;新甫山,东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内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积4.5平方公里。 境内河流有汶河和淄河两大水系,位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称汇河);和庄河属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条支流。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多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内长近77公里,流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内长59公里,流域面积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干流为和庄河,境内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近400条。 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南部高于北部,中部高于东部和西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山区较低。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6℃,7月份最高为30.9℃,极端最高为39.2℃;1月份最低为8.1℃,极端最低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为442毫米。 日降水量最大为168.8毫米,出现于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时,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时。平均每天光照7.2小时,最长13.8小时。全境属半湿润地区,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属湿润期,9月为半湿润期,其它月份为干旱、半干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终霜多在翌年4月7日,无霜期平均196天。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风灾严重。 灾害性气候:主要是旱、涝,风、雹、虫灾次之。莱芜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节旱发生频繁,春旱机率最高。旱灾一般面积大,范围广,灾情重,特别是山区灾情更重。水灾,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现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涝24年一遇,发生频率为4%,偏涝6年一遇,发生频率为17%,夏涝机率最高。 土地资源共有土地224621.16公顷,可利用面积209572.77公顷,已利用面积178127.03公顷,1998年末耕地面积60718公顷。水资源总量近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4.61亿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亿立方米,地下水2.48亿立方米。矿藏资源有铁、铜、金、铅、锌、铝土、煤、石灰岩、石英、蛙石、磷、花岗石、燕子石、河沙等。铁矿有大型矿体6个,中型矿体6个,小型矿体30余个。煤矿主要分布于南部八里沟至颜庄一带。铁、煤伴生元素有铜、硫、钻等,可供综合利用。石灰岩储量丰富。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野兔、黄鼬、狐狸、獾、啄木鸟、灰喜鹊等,有益昆虫有3纲9目26科118种;野生中药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枣仁、丹参、远志、黄芩、柴胡、全蝎等450多种,年采集近200种;野生鱼类有鳅鱼、马口鱼等;水生植物有苇、蒲、荻等。 土壤:分为两个大类,七个亚类。按亚类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用面积的13%,土层深厚,宜于耕种;棕壤性土,占31.7%;褐土性土,占17%,土层浅薄,宜发展林牧业;淋溶褐土,占15%,土层深厚,宜于耕种。褐土、潮褐土,占23%,宜于耕种。 植被:原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除个别山地丘陵和沟谷中可见零星次生落叶、阔叶杂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针叶树种。大面积的是人工植被。[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 古莱芜装饰图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莱芜名称由来诸说,列下俟考: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 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齐侯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山名取目说。《水经注·淄水》:“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 莱、牟音转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千米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清代属泰安州。 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37年后历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39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属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3月,属泰山专署。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45年9月恢复原建制,属泰山专署。建国后,历属泰安专区、济南市、泰安地区。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莱芜市、新泰市和沂源县的部分乡镇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编辑本段]风土人情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莱芜属于哪个市啊!~
莱芜原属泰安市,在2013年划为地级市,下边没有县市。管辖原莱芜县级市地盘,分为钢城区和莱城区两个区。扩展资料: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117°58′,北纬36°02′~36°33′,北邻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南北最大距离58公里,东西最大距离56.8公里,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莱芜市
山东 莱芜
山东莱芜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