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什么家,钱学森的阅读体会(钱学森的主要事迹简介50字)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23:44:48
钱学森是什么学家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创始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他生于1911年,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他曾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但1955年他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他在回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艰难险阻。美国一位海军高级军官曾说,“钱学森的作用可以顶五个师。我宁愿杀了他,也不愿放他走。”延伸资料:钱学森是举世公认的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来源:人民网——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是什么家?
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伟大科学家和奠基人,也可以说是物理学家。
钱学森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夫妻二人是共和国的“航天之父”,也是“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一个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伴随着新中国50年的历史,他们一起走过了52年的感情生活。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送到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大会的钱学森家中。前不久,“纪念蒋英教授从教40周年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暨系列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文化部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出席,并特地带着许多已经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蒋英教授的学生从世界各地赶来。这个艺术与科学的大家庭有哪些独特的真情和魅力?让我们试着走进这个共和国的功勋家庭。一个教授的家应该是这样的:当书籍第一次走进这个家的时候,先生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的赵先生发现:为什么这个名家的房子又旧又暗?——在一排排建于50年代的老红砖楼里,和普通宿舍没什么区别,家具也很普通。虽然有关部门几次要求他们“搬来搬去”,但他们一直不搬,不愿给国家添麻烦。老蒋曾经说过,“我不羡慕别人装饰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一个教授的家应该是这样的:全是书。”除了身边的书籍和一架当年从国外带来的价值不菲、陪伴多年的钢琴,这真的是一个普通的家,但被这本书包围着,让人感觉到一种向上的力量。钱以前身体好的时候,上班大多是一身绿色军装——偶尔穿件中山装,拎个人造革手提袋。那种包,那时候在寻常百姓家,早就过时了,钱老却还保存得好好的,用得好好的。有人曾经给老蒋介绍过一个老师。每次来上课,她总是精心打扮,穿得很刻意,穿一些高档的衣服。老蒋百思不得其解:“她为什么穿着这么精致的衣服来找我?”是为了展示什么吗?其实“她来这里应该穿便衣,知道她是来学东西上课的。”劳尔唯一关注的是知识和学习。房子里到处都是书。据说有近50个书柜。钱总是学习科学,每天阅读大量的资料和剪报,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的发展。老蒋学习音乐,教导学生,也关注国家大事。她对留学生回国的唯一要求就是带回国外最新的资料供她学习使用,然后她会亲自抄写用于教学。他们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却对生活如此饥渴。“他们一定是对生活有所感悟”,接触过的人总有这样的“体会”。蒋英教授:成千上万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她是那种特别有教养的人。她说话和行为都是这样。蒋英教授的一个学生向他的老师描述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当成千上万的人回头看时,你可以看到那是她,尽管每个人都穿得一样。”因为她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吸引力。80岁的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蒋英教授被中国声乐界誉为欧洲古典艺术歌剧的权威。我国已故声乐大师沈湘曾说:“谁要是在蒋英面前唱歌,她点一下头,就没有人再摇头了。”目前,许多活跃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的演员,要么是她的学生,要么是通过她的指导和指点,如、朱爱兰、蒋勇、赵登峰、多吉次仁、赵.当他们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教授。蒋英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喜爱穆斯
1937年考入德国柏林大学声乐系,后移居瑞士。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德法艺术歌曲、清唱剧、激情歌曲、弥撒等大量室内乐作品。同时,他对古典、浪漫和现代歌剧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蒋教授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说:“进入大学后,我掉进了知识的海洋,把它吞没了!吞下去!有咽不下的东西。”每天,她都花时间练嗓子,做练习,学外语,晚上在音乐厅和剧院听音乐,学习。如果没时间吃饭,就在地铁里买个面包。少女时代的蒋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因为头痛,老蒋退休后每次都去上课。
生上完课后都格外疲倦。但她坚持不收学生一点费用。学生劝她说:“老师,我现在收学生还收好几百块钱呢!”“收那么多!”蒋老又是责备又是自豪。对慕名求教者,她也是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但有一个条件,必须先考察人品、修养是否好。她告诫学生:“唱歌光用嗓子不好听,要用心去唱,表达你真正的感情,这样你的歌声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蒋老每教一首歌,都要亲自翻译、复制好音响。每当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吃不下睡不着的反倒是她。 伉俪情深:谁也离不了谁 1946年,蒋英回到上海,首场音乐会在上海引起轰动。1947年,艺术家与科学家结合在一起,蒋英与父辈同窗之子钱学森结婚了。婚后不久,厌弃官场献媚、无聊应酬的他们离开上海,到了美国。钱学森当时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钱学森193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1939年在美国获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学习研究期间,他与他人合著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作出了返回祖国的决定,然而却遭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迫害。当时美国的一位将军断言,钱学森的作用和意义,在军事上,抵得上5个师。在钱学森遭到15天的审讯和非人的折磨,全家又经过了5年被监视的软禁生活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通过中国驻波兰大使在日内瓦与美国大使会谈,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得以返回祖国。回国后,钱学森如鱼得水。4个月后,他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1956年,他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计划,是新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老喜欢音乐,年轻时是学校里的小号手。在谈到幸福时,他认为,自己的科学成果中包含着妻子的付出。在1950年至1955年美国当局对他们迫害5年间,蒋英在卫生间里给钱学森放一把椅子看书学习,以躲避特务的干扰,自己又带孩子又管家务,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当时蒋英已是著名歌唱家了,5年间,她与子女日夜陪伴在丈夫的身边,不参加任何演出,没有任何社交活动,她还经常用吉他和歌声鼓舞着他回国去奋斗。“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的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在“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活动--艺术与科学研讨会”上,88岁的钱老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表示心意:“我和蒋英结婚已52年了,这真是不平静的52年……而在这段时间里,蒋英和我则在完全不同的领域工作。但我在这里特别要向同志们说明,蒋英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这实际上是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这就是艺术对科技的促进作用,至于反过来,科技对艺术的促进作用,那是明显的--如电影、电视等。”而在音乐教学中,蒋英教授总是用辩证法启发学生。这种辩证统一的方法论也许是从钱老那里借鉴来的。 去年蒋老做心脏手术时,蒋老说:“我可不能先没了!”熟悉他们的人也深知这个手术的重要性:它关系到两个人--两个不可分离,共度了50多年风雨人生,与共和国的奋进脚步紧紧相随的两位杰出老人。蒋老和钱老的性格一动一静,钱老每次住院,蒋老肯定得到医院去陪着,给他讲这讲那。这时音乐大教授又成了一个善解人意的贤妻!(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