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张钰哲博士参与了哪些研究(张钰哲诞辰120周年)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22:56:30
张钰哲的资料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年7月21日-1986年)是“中国”小行星的发现者。张钰哲出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他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28年,他发现了小行星1125,并将其命名为“中国”。192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在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1941年,他成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连续当选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会主席。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领导的行星研究室发现了许多不在星历表中的小行星和三颗以紫金山命名的新彗星。为了纪念他对天文学的贡献,小行星2051以他的名字“张”命名。1986年7月21日,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张钰哲逝世,享年84岁。
张钰哲的介绍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次年获得硕士学位。1929年获得美国叶克石天文台天文学博士学位。1928年,他发现了第1125号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中国”。11978年,国际天文学界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于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编号为2051. 2“是我国天文学的奠基人和大师。他长期致力于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他领导的行星研究所发现了许多不在星历表中的小行星和三颗以紫金山命名的新彗星。
张钰哲颁奖词
张钰哲是一位对天文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文学家。他一生发现了无数的小行星。他是中国杰出的天文学家。中华之星和张行是张钰哲对祖国天文学的丰碑!
张钰哲对国家的贡献
1929年秋,张钰哲回到祖国,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教授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天体力学。回国前,他参观了北美一些著名的天文台,收集了大量的天文学教科书、仪器样本、天文照片和教学幻灯片等。他决心为中国的现代天文学做出贡献。1934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张钰哲被中央研究院天文所聘为特约研究员。当时中国的天文观测条件很差,他做了大学教授,自己做了天文望远镜。1936年,他和恒力被派往苏联西伯利亚观察日全食。使用的一些仪器是由张钰哲开发的。虽然阴天观测不成功,但为后来的日全食观测积累了经验。1941年初,被任命为天文研究所第三任所长(第一任是,第二任是于),这是他一生的开端,也是他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1941年9月21日,他在极其困难的战时条件下,组织了我国第一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拍摄了我国第一张日全食照片和第一张日全食彩色胶片。1946年,他回到南京后,由于紫金山天文台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天文台最大的60厘米反射望远镜无法运转,部分仪器设备消失,工作难以开展。这时,他又去了美国调查研究。在叶克石天文台和麦克唐纳天文台工作期间,发现了一颗新的麒麟变星。同年参加美国天文学会第76届年会,在会上宣读了《新发现的食变星BD-62376的速度曲线》的论文(BD-6 2376的速度曲线,ANewEclipsingVariable),随后发表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他还写了一篇关于食双星的光谱观测和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这本期刊上。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斯特鲁维在其名著《天体物理学报》(Stella Revolution,1950)中详细引用了张钰哲的上述研究成果,并再现了张钰哲手绘的室女座AH星速度图。1948年,张钰哲回国,前往浙江武康,于同年5月9日观测日环食,但当天阴云密布。年底,中研院所有机构撤至台湾省。张钰哲暂时搬到上海等待解放。1949年9月,张钰哲回到解放后的南京,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建工作。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并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至1984年。历任研究员、主任、名誉主任。在这35年间,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天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世界著名的天文台。有张钰哲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任院士(院士)。张钰哲的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学、航空航天和中国天文文学史等。发表论文、报告和专著90余篇,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小行星、彗星等太阳系特殊天体的研究和探索,可以为揭示天体运动规律和太阳系起源演化提供重要线索,丰富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特别是一些近地小行星,具有广阔的探测、研究和开发利用前景。经过近40年的观测和研究,由张钰哲发起的对小行星和彗星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和他领导的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拍摄了8600多张小行星和彗星的底片,获得了9300多份有价值的精确位置数据,发现了1000多颗新的小行星,并计算了它们的轨道。其中,100多颗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彗星获得了国际永久编号和命名权。这些观察和研究不仅达到了
轨道长期演变的方法,计算研究了30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近期轨道和40余颗小行星、彗星的长期(百万年)轨道。张钰哲开创并领导了多个领域天文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他领导的这项太阳系天体的基础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我国天体力学和方位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开拓性的作用,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际小行星中心也于1978年8月1日将哈佛大学天文台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Chang),以表示对张钰哲的纪念。1957年,张钰哲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发射人造卫星的情况下,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了人造卫星轨道,发表了《人造卫星的轨道问题》的论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地球形状和高层大气阻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期,张钰哲又领导开展了月球火箭轨道的研究,发表了《定点击中和航测月球的火箭轨道》的专题论文。1965年,张钰哲亲自率领有关人员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卫星)的论证工作,研究解决了卫星轨道的设计方案、地面观测网布局、最佳发射时刻的选择、跟踪观测和测轨预报方案,对“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之后,张钰哲领导了对我国第一颗赤道同步卫星在地球非球形引力场中的各种摄动的定性定量的研究,写出《关于赤道同步卫星轨道的研究结果》,这是我国第一篇较全面详细地研究赤道同步卫星的论文。随着人造卫星的不断上天和这项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还逐步培养了一支既有实测经验和理论水平,又有攻关创新能力的中青年科技队伍,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建立了功勋。张钰哲在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关于哈雷彗星历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学报》上发表论文《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书中加以阐述。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记录进行分析考证,他认为,假若武王伐纣之年所出现的彗星为哈雷彗星,则是年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决的年代学悬案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关注,英国的《考古天文学》(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国《自然》(Nature)杂志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国《天空和望远镜》(SkyandTelescope)1979年9月号等杂志分别登专文进行介绍和讨论。日本著名天文学家长谷川一郎在《哈雷彗星史话》(ハし—彗星の物语,1984)一书中也多次引用张钰哲的研究成果。张钰哲为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该台已成为一座有14个研究室、组和300余名科研人员,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天文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还为上海、北京、云南、陕西等地的天文台和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建设尽心竭力,并积极支持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教学,20世纪50年代还亲自去南京大学天文系讲课。1980年,年近八旬的张钰哲不辞劳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我国后来建立在格尔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观测台选址。3年后,他又前往根据他的建议于1958年设立的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视察。1984年,他以82岁高龄再度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天体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国天文台》的学术报告。张钰哲在天文仪器研制、天文科普、推进技术交流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倡导和支持天文普及事业。1929年回国不久,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蔡斯天象仪和天文馆。他是最早最详尽地介绍天文馆事业的人,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1954年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于1957年建成开馆。《天文学论丛》(1934)是张钰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科普著作。张钰哲担任过中国天文学会第一至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以及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曾任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紫金山天文台第一至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1982),《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主任,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张钰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文章通达流畅,篆刻也有相当水平,而且善于素描绘画。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二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一枚为张钰哲头像,以纪念这位对祖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
上一篇:王子妃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