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钱骥,彭桓武(钱永刚)

摘要: 钱骥是什么 钱骥是中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之父,中国空间技术的先驱。 钱骥的介绍 钱...

钱骥是什么

钱骥是中国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之父,中国空间技术的先驱。

钱骥是什么

钱骥的介绍

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科委副主任。钱骥早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台网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空间探索活动,参与制定了星际航行发展规划,组织编写了《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提出了多项与人造卫星发展相关的新技术预研课题。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工程的总体负责人,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的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99年,钱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

钱骥的人物生平

1917年,钱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1929年夏考入金坛县专科小学,1930年7月毕业,同年8月考入江苏省南京中学。1931年12月,学校被迫解散,在家呆了半年。1932年8月入金坛县初级中学,1934年7月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在金坛县河头小学和沈恒小学当了一年老师,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1935年考入无锡师范学校。1937年10月,学校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38年8月毕业于北碚国立四川中学师范系。同年9月在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理化系参加统考并取得高分。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化专业。并留校做助教学习物理。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第二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决定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参与建立空间物理研究所,讨论人造卫星的基础研究课题,开展中国人造卫星方案的探索和研究,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和环境模拟的理论研究。10月,钱骥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高层大气物理代表团”访问苏联。1964年发表《气象火箭测高空风的方法》,试验成功,获国家科委二等奖。1965年提出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报告,编制了《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报告,组织提出了大量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的研制奠定了初步的技术基础。他是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计划的总经理。同时,为回收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的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8年起任七机部第五研究所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所副所长、科委副主任。中国航天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74年,他主持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计划和石坚二号科学卫星计划的修订工作。重视广播通信卫星方案的探讨。重视预研工作的数据积累、信息分析研究、成果鉴定和资料归档。1979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委副主任。1983年7月1日被授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1983年,h

钱骥地球物理学的主要企业家之一。1947年,钱骥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帮助赵九章先生开始地球物理研究,管理研究所业务,负责实验室和探测仪器。他修理过几种不同型号的气象探测器、真空管测试仪和电子频率计。为提高我国气象观测质量,钱骥提出,建立规范,开展仪器定期校准,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气象仪器,是气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钱骥的地震研究方面,早期研究了地磁和地震波。我国一五期间,许多大型工程投入设计,急需地震裂缝评价的数据,地震观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钱骥协助李善邦进行了地震台网布局规划研究,并对地震台进行了实地考察。建议地震台站的布局应综合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并按不同层次设置分级管理。他帮助整理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表》,为进一步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他翻译了《测震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系统介绍了地震仪器的设计原理和标定技术,推动了我国地震观测仪器向现代科技进军。1956年,中科院将地球物理学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填补空白,钱骥协助赵九章进行规划和起草。他综合了地震、地球、物探、气象、地磁等专家的意见。并提出长期规划既要依据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要求,结合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和农业十二年发展纲要的总目标进行综合研究。他曾经提出过规划的总目标和重点。地磁站、地震站、电离层站、宇宙线站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观测网络,建立专业的研究所,促进发展,加快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该计划的制定促进了中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自1950年代后期以来,钱骥一直致力于建立空间科学。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钱骥开辟了空间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并认为人造卫星的发射是空间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协助赵九章调查研究空间科学,收集外国资料。鉴于人造卫星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发展中国自己的卫星,并负责组建空间物理探测机构和卫星发展的一切准备工作。为了探索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途径,1958年,钱骥参加了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访问苏联,回国后更加坚定了这一决心。

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的信念。60年代,钱骥协助赵九章领导地球物理所二部工作,着手落实探空火箭研制工作。组织了箭头总体、遥测、雷达跟踪、天线、电源和环境模拟等探空技术的研制队伍;组织空间探测仪器的研制。他主持研制成功了探空火箭箭头,多次探测试验成功。探测项目不断增加,探空高度不断上升,探空技术逐步成熟。火箭测高空风,是导弹武器、核爆炸试验急需的项目。1963年在钱骥领导下,液体火箭将镀锌玻璃丝和铜丝抛入空间,成功地测得高空风。通过S波段雷达反射,跟踪金属丝云的飘移轨迹,从测量的坐标、速度、加速度及方位,可计算出高空风速、风向。这一方法,颇有创造性,1964年获国家科委科学二等奖。 1964年,中国尖端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钱骥作为卫星技术总体负责人,经常到各研究所调查研究,了解卫星配套的预研课题进展情况,看到在力学、传热学、电子学、半导体、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成果,为卫星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10月下旬,钱骥陪同赵九章去酒泉发射基地,参观导弹发射试验,充分了解到运载火箭技术进展情况,已可以把卫星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了。他认为发射卫星不仅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科学价值,还能为中国发射远程火箭提供空间环境资料。钱骥在调研报告中指出,中国科技、工业都有了一定提高,又积累了多年火箭探空经验,为卫星上马做了不少技术储备。同时发射卫星又可进一步带动促进中国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发射卫星计划。1965年10月,钱骥在国家召开的卫星方案论证会议上,作了《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初步意见》的报告,就卫星系统方案、目的任务作了详细的报告。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人造卫星设计院,钱骥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组织领导总体组全面开展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分系统技术设计工作,拟定各分系统设计指标。为落实各项任务与技术要求,他还率领总体组到各研究单位进行协调,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组织了卫星研制全国协作网。1970年4月24日,中国按计划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钱骥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60年代初期,钱骥在研究人造卫星的应用前景时,就提出人造卫星可对地球进行远距离拍照,然后携带胶片返回地球。1965 年初,在编写人造卫星规划草案时,钱骥从技术途径、发展战略等因素考虑,曾多次建议将返回卫星列入规划,还应作为重要发展的项目。根据1965年8月中央专委指示,中国科学院可先按卫星规划开展工作。钱骥即开始探讨返回卫星方案,带领总体组到有关单位进行调研,征询对返回式卫星应用的需要。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以发展遥感应用为主的返回式卫星方案设想,对总体指标进行论证。重点抓遥感仪器、返回技术、测控跟踪、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在返回卫星立项决策的关键时刻,1974年钱骥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因素分析,提出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是符合国情的。这对返回式卫星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76年钱骥负责组织返回卫星总装和发射试验工作,卫星安全返回,达到任务书要求,圆满成功。他还为返回式卫星系列发展做了大量的技术组织领导工作。当返回式卫星取得有用价值资料后,他又积极宣传利用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发挥卫星综合利用的优势,不断提高卫星应用的经济效益。 型号研制、预研先行,这是卫星型号发展的基础。1979年4月,钱骥被任命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相谜担任了中国宇航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他参与组织领导了返回式卫星等科学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组织论证、提出了“实践二号”卫星的设计方案,确定该卫星是一颗空间物理探测兼新技术试验卫星;论证,提出了加速发展返回式遥感卫星的重要建议,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充分发挥科学试验卫星的经济效益。 在卫星型号系列发展、规划和预研的一些问题上,钱骥都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主持研究,统一步调,协调工作。有一些技术问题,通用性强、涉及面广,如果认识不一致,研究工作就难开展。钱骥主持会议进行研究,使各方面意见得到统一,推进了工作。在预研任务中,他较注意长寿命卫星的特点,安排了一批应用基础研究课题。他较重视预研项目的资料积累、情报分析、成果鉴定。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