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事件,广州军警枪战事件(广州恶性砍人事件)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13:49:59
广州的历史事件
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我们党领导的又一次震惊世界的武装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积极英勇的反击。蒋介石公开造反革命后,两广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广州城乡。具有光荣传统的广州革命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残酷压迫,极其愤怒和痛恨。随着武汉等地共产党员陆续撤退到广州聚集,特别是1927年9月,又有彭湃领导海丰、陆丰农民群众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消息,人民的斗争情绪更加高涨。当时,反动势力统治下的广州处于不稳定状态。自诩为国民党“正统”的汪精卫,依靠从九江回到广州的张发奎的势力,赶走了广西军阀,占领了广东。桂系军阀黄立即在梧州调集兵力准备反攻,支持蒋介石的粤系军阀也从汕头挺进广州。张发奎为巩固地盘,率主力至肇庆、梧州与黄作战,其中一部在东江防守陈,广州兵力十分薄弱。只有一个敌警卫团,加上一个炮兵团和两个新组建的步兵团,总共大概六七千人。教导团和新扩大的警卫团,实际上是我党基本能掌握的武装力量。该团的前身是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大多数干部是共产党员和革命同情者。四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也是团长。这种情况为武装起义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广东省委作出了11月28日在广州发动以教导总队和工人赤卫队为骨干的武装起义的决定,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张为主席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并立即加紧了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12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秘密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广州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决定于12月13日举行起义。广州人民革命斗争的高涨,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和警惕。汪精卫得到我党准备起义的消息,要求张发奎解除教导总队武装,驱逐红卫兵,搜查工会。张发奎命令前敌总司令黄启祥返回广州执行这一任务。远离广州的反动军队也开始向广州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省决定将起义提前到11日,并发布了战斗命令。12月11日,张、叶挺、惠、叶剑英、杨殷、聂等领导的广州起义。根据统一部署,教导总队、第一警卫总队、工人赤卫队分别向驻扎在城内各地的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消灭了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第一警卫团和1000多名武警。郊区和附近县的农民也组织了暴动以回应起义。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苏任主席(张因病代理),叶挺任起义军总指挥,颁布了苏维埃政府内外政策。广州起义震惊中外反动派,他们立即勾结进攻广州。美、英、日、法等帝国主义公然进行武装干涉,派遣炮舰轰炸广州闹市区,并一度派海军和陆上队伍在长滩登陆,打击我起义部队。12月12日,Z
其他突破同志到广西左右江领导农民打游击。少数同志到韶关,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军。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沉重打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阶级对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为红军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州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是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敌人的强大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起义后没有自觉、积极、迅速地向农村发展,结合海丰、陆丰农民运动,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游击战,起义准备工作不充分。它的失败再次证明;在帝国主义协助下的反革命势力已经控制了全国政权,掌握了强大的反动势力,占领了中心城市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只有在反革命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革命才能积蓄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广州近代革命事件有哪些啊?
1925年2月至11月,在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和东江农工的支持和帮助下,广州革命政府组建了以黄埔军校为主力的东伐军,两次与军阀陈炯明作战。陈垣曾任广州革命政府战争部部长。1922年6月,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1923年1月被驱逐出广州,占领东江地区(今惠州、河源、汕尾、梅州、汕头)。他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勾结邻近的湘、赣、闽等省的军阀,进驻粤、川、滇、桂军,夺取广州,推翻革命政府。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924年冬,陈炯明应冯玉祥等人之邀,率孙中山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伐军主力进驻粤北、赣南,待广州兵力薄弱之机。他将部队改名为“救粤军”,并出任总司令,约七万人分三路向广州挺进。1925年1月,广州革命政府决定与留在广州的广东、广西、云南、黄埔军校约5万人组成东征联军。任命为总指挥,带领全师讨论陈问题。兵分三路:以三万余滇军为左翼,五华、兴宁被石潭攻占;以桂军6000余人为中路军,罗岗围攻惠阳、惠州;粤军、校军、装甲车队等一万余人为右翼军,广州争取汕头、潮安。
2月1日,右翼军由广州出师。左翼军和中路军亦相继出动,但阳奉阴违,暗与陈军勾结妥协。左翼军进至增城、博罗间停止不前,中路军围而不攻,惟右翼军视东征为己任,4日攻克东莞、石龙。14日,开始攻击有陈军4000余人防守的淡水城,至午将城郊守军击溃。次日晨,发动总攻,一举突破,歼陈军千余人。午后又击退从惠州、平山驰援的陈军4000余人。淡水一战为取得东征胜利奠定了基础。21日,在白芒花(今白花)击溃陈军6000余人的阻击,占平山。26日,陈炯明由汕尾逃往香港,所部迅疾向潮汕地区溃退。27日,右翼军占海丰。旋分三路向潮汕地区追击。3月3日,北路粤军一部在鲤湖附近与陈军7000余人遭遇,在当地农民武装支援下,激战数小时,将其击溃。7日,南路占汕头,中路占潮安,陈军残部退往福建。8日,“救粤军”总指挥林虎率万余人由罗经坝经河婆向普宁进攻。右翼军遂决定以校军和粤军第7旅从揭阳、锡场分两路回师两进,迎击林部。13日晨,校军教导第1团和粤军第7旅在棉湖、和顺间与林部主力6000余人遭遇,随即向其发起攻击,攻至和顺后,遭林部反击,第7旅被击退;教导第1团主力及莅临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廖仲恺等人被围,部队数度冲杀,伤亡过半,儿不能支。傍晚,校军教导第2团突破阻击,由鲤湖赶到和顺,加入战斗,直捣林部司令部,至夜歼敌大部,迫使林部全线溃退。右翼军跟踪追击,19日克五华,24日占梅县。林虎率残部退往江西。至此,潮梅汕地区为东征军全部攻占。4月20日,守惠阳、惠州两城的陈军投诚,第一次东征结束。 第二次东征1925年9月,陈炯明军余部共约3.5万人,乘国民党党军和粤军由潮汕地区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复据东江地区,并勾结川军熊克武部(驻连山)和南路八属联军(邓本殷部驻高州),妄图进占广州。此时第一届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为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遂决定以国民革命军第1、第4军为基干,与攻鄂军、豫军、赣军等部队共约2.3万人,组成东征军,辖3个纵队。任蒋介石为总指挥、汪精卫为党代表、胡谦为总参谋长、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挥师第二次东征。10月1日东征军由广州出发,沿东江两岸向惠州疾进。13日向惠阳、惠州两城发起攻击,次日傍晚攻克两地,歼守城陈军3000余人,首战告捷,为彻底消灭陈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7日,东征军分三路东进:第1纵队为右路军,经稔山向海丰、河婆进攻;第2纵队为中路军,经平山新庵圩分向龙窝、蓝塘进攻;第3纵队为左路军,经石公神圩向河源进攻。22日,右路军攻占海丰;中路军在蓝塘以南之热汤与陈军主力万余人遭遇,战至次日,将其击溃。同日,左路军攻克河源。28日,右路军和中路军一部包围陈军5000余人于华阳东南之塘湖,经激战,将其全歼。至此,陈军已无力抵抗,东征军长驱直入,数日内攻克兴宁,收复潮安、汕头、饶平。随后又分三路追歼逃入闽赣边区之陈军残部,至11月底,陈军除七八千人投奔山东直鲁联军外,其余全部被歼,第二次东征结束。 两次东征取得彻底歼灭陈炯明军的胜利,为统一广东和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和后来北伐战争奠定了胜利基础。
发生在广州上的重大事件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历史悠久,周朝时,楚国派大臣来到这一"百越"人聚居的地方,"百越"归服于楚时称楚庭。周赧王时,在南海之滨筑城,称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任嚣率兵统一岭南,设立南海都,广州当时称番禹。任嚣任南海郡尉,筑番禹城,俗称"任嚣城"。这是一座小城,在今广州仓边路旧仓巷一带。汉初,赵伦接管南海郡,并吞附近地区,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王朝历经五世93年。赵伦以番禹为首邑,将番禹城向东西东、广西省区大部,这是广州名称之始。唐为岭南道治。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南海王刘袭在此称帝,改元乾亨,国号大越。翌年改称汉,史称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作为都邑。三国至唐末五代时期,广州城曾向南扩大,因临近江边,常为洪水所淹,南海王刘隐凿禹山,取土垫高,拓展城垣,名为新南城。宋代为广东东路治。明代为广州府。1645年,朱聿钩曾在广州建立了为期44天的南明小王朝,改元绍武。清沿明治。1921年广州市政厅成立,为广州正式建市之始。宋代时广州城垣修建多达十数次。北宋时先后修筑了中、东、西三城。中城又称子城,是以南汉旧城为基础,东抵甘溪,西抵古西湖,南至大南路,北至越华路,周长2.5公里。东城以赵伦城东部旧址为基础,西接子城,东至芳草街,北至豪贤路,南抵文明路。1071年增筑西城,周长6.5公里余,规模最大。 明代广州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洪武和嘉靖年间,曾两次扩建城墙。第一次扩建时,把宋代三城合而为一,称老城,周长10.5公里。明后期,又在老城南增筑新城,今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为新城的南界。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外城南面加筑了较小的东西两翼城。辛亥革命后开始拆除改作马路,至1922年全部拆除,现仅残留越秀山上五层楼附近一段城垣,供人观瞻。 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州就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著名的商品有珍珠、犀角、玳瑁、象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汉代,番禹的纺织、食品加工、陶瓷等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两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又促进了这里的生产发展。东晋时"大开鼓铸",使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冶铁业。南朝刘宋时生产出"薄如蝉翅"的葛布,一幅24米长的布,卷起来可装入竹筒,被誉为"入筒细布"。唐宋时期,酿酒、治陶、冶炼等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清两朝,广州附近的佛山镇是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制造的钢铁器具,远销岭北和海外。 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出土银盒以及玛瑙、水晶等多种质料的珠饰,有的是中亚或南亚的舶来品。梁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10多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另外还有"蕃坊",供外国商人居住。外国到广州的船,帆飘如云;侨居广州的外商(主要是阿拉伯人)数以万计,最盛时达10万以上。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在蕃坊修建了伊斯兰教寺--怀圣寺。从五代到北宋,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通商口岸,贸易额占全国98%以上。 在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史上,广州有着重要的地位。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统一战线政策。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1925年6 月19日,香港中国工人和广州洋务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州举行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罢工。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举行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开辟了广州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上与广州有关的历史事件
1、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1895年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1895年孙中山就带着郑士良、陆皓东、陈少白来到广州,设立了兴中会广州分会,发展程奎光、程璧光、左斗山、魏友琴、陈廷威、朱淇、苏复初等数百人加入了组织。为掩护兴中会的活动,孙中山还特地建立了一个名为“农学会”的公开团体,号称要研讨农桑新法。1895年3月16日,即中日马关条约成议前一个月,兴中会决定于重阳节(1895年10月26日)在广州发动起义,占领广东省城,并期待由此引发全国反对朝廷的连锁反应。当时议定孙中山在广州领导军事行动,杨衢云在后方总部香港筹款购械并招募壮士,谢缵泰负责联络旅港外国人,有三合会背景的郑士良负责联络会党。陆皓东事先已设计好了一面青天白日旗图样,这将作为义军的旗帜。广州起义功败垂成,陆皓东冒险返回总机关焚毁兴中会名册,不幸被捕,受尽钉插手足、铁锤凿齿等酷刑,但坚决不肯供出同党。“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这种大无畏的气概让清吏都深为感佩。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虽然没能成功,但却开革命党人武装推翻满清政府之先河。从此以后,革命党人就没有停止过战斗,直至专制打倒,共和缔造。2、三元里抗英斗争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3、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在越华路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4、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5、广州战役广州战役发生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4战区部队在广东省广州湾地区与日军第21军进行的防御战役。9月,日军决定进攻广州。10月上旬,企图在大亚湾登陆,攻占广州。20日,日军第18师团发动全面攻势,中国守军防线被突破,守军向后溃退。21日,日军攻占沙河,并占领广州市区。日军第104师团向广州以北推进,攻占太平场;23日占领从化。第5师团与海军配合,于23日攻占虎门要塞;25日攻陷三水;26日又陷佛山,于29日到达广州南郊。至此,日军控制了广州及附近要地。广州战役结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岗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元里抗英斗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起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州战役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