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天坛门票预约官网 网上预订(天坛祈年殿的象征意义)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10:53:06
天坛资料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东城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祭谷、祭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伦理等级最高的祭祀建筑群。1961年,天坛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天坛公园还包括九坛八庙中的祈谷坛。北京的天坛最初是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而建的。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祭祀制度后,又在北郊修建了一座寺庙。原庙供奉祭天、祈谷、祈雨,改名天坛。清朝基本沿袭明制,乾隆年间有一次大规模的改建扩建,除了年门和黄干庙是明代建筑没有改建。资料:天坛被双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形似“会”字。双坛墙南边的角都是直角,北边的角都是圆弧,象征“天圆之地”,俗称“天地墙”。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来西墙只开了祈谷门和妾坛门。1949年后,东门和北门相继建成,内坛南面的赵恒门改为南门。天坛的内壁周长4152米,有六个门:东门、北门和西门,以及瓦丘门以南的太原门、赵恒门和广利门。建筑主要集中在内坛,南面是丸坛和御殿,北面是祈年殿和干皇殿。两部分用隔墙隔开,用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单笔桥”(砖砌走道)连接丸坛和祈年坛,形成内坛的南北轴线。来源: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天坛简介
天坛位于北京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其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宏伟的建筑装饰,被认为是中国最精美、最美丽的古建筑。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是一座宏伟独特的民族风格建筑。鎏金宝殿顶部覆盖着三层圆形尖顶屋顶,屋顶上覆盖着象征“天堂”的蓝色琉璃瓦。檐下木结构绘有印章,位于汉代白玉底座上。从远处看,色彩对比强烈和谐,上下造型统一多变。扩建信息:祈年殿东侧在内墙东门外,有72条回廊,是古琦庙的附属建筑。这是一个温暖的房子,有屋檐和屋脊。北面砌砖,南面装大窗户。俗称“七十二家”。中央走廊以北有五个“神库”,是收集祭祀用品的仓库。“神库”的西边是“神厨”,是制作祭品和糕点的地方。厨房、财库、祭祀亭、祭祀坛通过一条长廊与祭祀坛相连。长廊呈弧形尺形,从东砖门到东北的祭亭。共有72个房间,与祈年殿的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72个恶魔。祈年殿白希森林西侧是京城最大的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有240株丁香。树龄近50年,在北京非常少见。天坛菊花以其品种安而闻名
天坛位于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它位于紫禁城正南偏东的南面,正阳门的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建筑。主要建筑,祈年殿,皇家拱顶和土墩,都建在南北纵轴上。天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故宫(紫禁城)还大。有两面墙,形成了内外祭坛。祭坛南面的墙是圆形的,象征天圆之地。南有瓦丘坛,北有谷经坛,两坛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一墙之隔。武侯祠的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故宫等。祈年殿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干皇殿、祈年门等。据史料记载,官方有祭祀天地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还在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帝”,他们非常尊崇天地。历史上每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首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和最完美的艺术来建造,建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天坛是我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朱迪任职十四年的紫禁城同时建成。这是一个著名的天地祭坛。嘉靖九年(1530),因设立四郊分祀制,于嘉靖十三年(1534)改名天坛。经过乾隆、光绪皇帝的重修,才形成了现在的天坛公园格局。明朝初年,最初是天地合祀,南北郊坛同祀。举行祭祀的地方叫大司堂,是一个有十一个房间的方形建筑。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封。天坛是祭天而建,方泽坛是在北郊祭天而建。原先宏伟的天地庙逐渐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大祭殿改为大赏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清廷入关后,一切仍在明朝旧制度下。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是大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重修天坛内外城墙,将土墙改为城砖,中间至顶部两层城砖。内坛墙顶宽减为四尺八寸,无檐柱,成为无柱悬廊。重建后,天坛内外壁更加厚实,十余里的GAI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天坛的主要建筑,如祈年殿、御殿和山岗,也在此时重建,并一直保存至今。【天坛布局】天坛主要建筑全部位于内坛,由南向北呈直线排列。所有的宫殿和祭坛都朝南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天空。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风格独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
天坛,在北京的南部,东方
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扩展资料:1、天坛建筑特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公园,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2、历史沿革:(1)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2)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3)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4)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5)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6)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8)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坛公园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