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亚大教堂,世界十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03:57:14
索菲亚大教堂的简介
(希腊语: ,英语:圣智,圣索菲娅;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一座宗教建筑,位于今天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它有近1500年的悠久历史。它以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是“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建筑模式。大教堂以一位名叫索菲亚的圣人命名,故称“圣索菲亚”( )。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上帝的智慧。它的拉丁名是圣索非亚(Sancta Sophia),希腊文全称是“ ”,解释为“上帝的圣人的教堂”,在正统基督教神学中教堂是献给耶稣的。在教堂所在的地方,有两座教堂被骚乱摧毁。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座教堂。在拜占庭强大国力的支持下,这座教堂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和数学家特拉卢斯的安提莫斯设计,于公元537年建成。索菲亚大教堂刚建成时,是一座由东正教大牧首巴西利卡(patriarch basilica)塑造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大教堂取代之前,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奥斯曼人于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并一度将大教堂变成了清真寺。他们还移走了钟、祭坛、神龛和祭祀用具,并用灰泥覆盖基督教的马赛克。以后逐渐增加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明拜尔和外面的四个叫白楼的建筑。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教会在1934年失去了它的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作为博物馆向世界重新开放。作为伊斯坦布尔近500年来最重要的清真寺,索菲亚大教堂是奥斯曼帝国许多清真寺的典范,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塞扎特清真寺和KL Ali PAA清真寺。
谁知道索菲亚教堂,详细介绍下
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7年,是建于拜占庭的罗马纪念堂。“索菲亚”在基督教中的意思是上帝的智慧。从君士坦丁王朝崛起到奥斯曼人占领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历经900多年沧桑,她亲眼见证了君士坦丁王朝的兴衰。索菲亚教堂当年,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率领20万大军包围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在地中海的一艘战舰上看着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拱顶,对臣下说,君士坦丁堡必须浴血奋战,要把教堂打造成世界伊斯兰圣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终于走进了他渴望已久的大教堂。他下令将罗马宫殿的奢华艺术瑰宝化为灰烬,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在其周围修建了四座高大的宣礼塔,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建筑特色: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形建筑。教堂的穹顶有60米高,相当于20层楼高。它是世界五大著名圆顶之一。占地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大厅6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内壁上,有一幅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脸,向信徒们描绘了一幅幸福、祥和、安宁的天国画卷。虽然大厅周围有许多彩色玻璃的拱形窗户,但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的面积不成比例,所以看起来很暗。另外,千百年来浓郁的宗教氛围给人一种不确定的压力感和恐怖感。当你抬头看着大厅的顶端,真的会让你头晕目眩,不敢停留。面对这一切,你会惊讶于我们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是如何设计出如此宏伟的建筑的。其高超的结构、精湛的艺术、神秘的氛围,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天堂的向往,也反映了人们心中欢乐的天堂与苦难的现实的巨大反差。
索菲亚教堂的来历
这座教堂是由俄罗斯建筑师Kiyasi Krakow设计的。主穹顶和钟楼有传统的俄罗斯“帐篷顶”和“洋葱头”形状。索菲亚教堂以其宏伟的气势屹立在哈尔滨,曾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它作为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欣赏建筑艺术和娱乐的场所。1911年,在木墙外建起一堵砖墙,成为砖木结构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奠基仪式举行。1932年11月25日竣工,成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的产权转让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被用作哈尔滨100的仓库和剧院的培训室。文革期间,教堂损毁严重,主体建筑受损,教堂内壁画、音乐钟、十字架丢失。1986年,该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保护建筑。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该教堂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和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历时80多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美术馆主要是宣传推广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教堂气势恢宏,充满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一道独特的风景。索菲亚教堂作为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博物馆,主要展示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举办《哈尔滨保护建筑展》等大型展览。展厅《哈尔滨老照片展》,分为城市童年、旧风貌、社会一瞥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系统展示了1946年哈尔滨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土人情及相关背景内容。展览以图片为主,共有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收集的1500多张历史珍贵照片中提炼出来的。
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扩展资料:索菲亚教堂坐落在东北名城哈尔滨,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是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建成于1907年3月。景区总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由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五个部分构成,是哈尔滨市新兴的旅游景区。标志性建筑是索菲亚教堂,原是沙俄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建筑风格上整体属拜占庭风格,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景区内建有现代化专业展馆,近千幅美的图片展示着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比例为1:600、面积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城市规划沙盘,运用了声、光、电及升降等高科技手段,描绘了未来哈尔滨的宏伟蓝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索菲亚教堂-发展历史
索菲亚大教堂是如何构成的?
索菲亚大教堂,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由11个洋葱形的圆顶构成。接下来的教堂建筑皆采取石质材料,将教堂的宏伟壮观显露无疑。建成于1037年的索菲亚大教堂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由11个洋葱形的圆顶构成,教堂内部装饰以彩色的大理石和水磨石,并附带各种雕塑与壁画,极尽奢华,一时无两。而散落各地的教堂一座座装饰得富丽堂皇,彰显着当地的财富与基督教的尊崇。前来游历者无不为之折服,甚至有人将基辅此时的豪华与君士坦丁堡相提并论。因为共同的信仰,基辅罗斯与拜占庭的联系更加密切。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再仅仅依托和约而行,民间交流更为频繁。在此状态下,罗斯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很快便跻身欧洲强国行列。1015年,铸就辉煌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因病而逝。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重复父辈曾经的故事——为了权力杀兄害弟。彼时除了斯维亚托波尔克在基辅,其他王子都在外地驻扎。为了独掌大权,斯维亚托波尔克决定将自己的兄弟一个个杀掉,然后自己就是唯一的大公继任人了。于是,他连续杀掉了格列布、斯维雅托斯拉夫和鲍里斯三个兄弟后,在基辅继任大公。面对斯维亚托波尔克的无情与残酷,身在诺夫哥罗德的雅罗斯拉夫又惊又怕,与其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刀下鬼,还不如先下手为强。雅罗斯拉夫率军讨伐斯维亚托波尔克的暴行,并且成功地占领了基辅。被赶出去的斯维亚托波尔克出走波兰,投奔他的岳父鲍列斯瓦夫——当时的波兰国王。看到女婿落魄,他于公于私都要出手相助。于是,在岳父的帮助下,斯维亚托波尔克率军打回基辅。雅罗斯拉夫当即迎战,怎奈不敌,只好退回诺夫哥罗德。而鲍列斯瓦夫不仅助女婿夺回了江山,得到了金银珠宝作为回赠,还收回了一部分之前被弗拉基米尔占领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失败后的雅罗斯拉夫在其叔父的辅助下重新谋划,通过与瑞典国王联姻,不仅获得瑞典的支持,还得以招募善战的瓦良格人为兵。一切准备妥当后,雅罗斯拉夫再次率军攻打基辅。这次斯维亚托波尔克没有那么好运气,失败后的他搬来了佩切涅格人做救兵,但未能达到之前那样的效果,再次惨败。斯维亚托波尔克本人也在逃亡中病故。1024年,远在亚述海岸驻扎的姆斯季斯拉夫回到罗斯境内,与雅罗斯拉夫开始了另一轮权力争斗。但这次争斗没有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是以两兄弟划第聂伯河分治结束。1034年,姆斯季斯拉夫死后,雅罗斯拉夫将其权力收回,罗斯再次统一。与弗拉基米尔一样,雅罗斯拉夫在位时间也有35年,他被称为"智者"。在他统治期间,基督教更为广泛传播。雅罗斯拉夫是位虔诚的信徒,不仅每日诵读《圣经》,还不时去做礼拜。在他统治时期,诺夫哥罗德建起了可与基辅相媲美的索菲亚大教堂。同时,雅罗斯拉夫非常注重希腊文化的引入,派人整理、翻译希腊经典,收藏于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内,推动了罗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社会治理方面,雅罗斯拉夫命人修订《雅罗斯拉夫法典》,这部法典被称作罗斯最古老的法典。雅罗斯拉夫确实是一位智者,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雅罗斯拉夫订立了长子继承制。亲自经历了兄弟残杀,雅罗斯拉夫深深地明白这种亲族内讧对国体的伤害有多严重。因此,他订下遗训要求长子承继父位后,当如父亲一样爱护弟弟们,同时要求其他孩子要视长兄如父。这本是一个能够避免兄弟争权的好办法,可惜事与愿违,他的儿子们最终未能避免相互残杀的命运。雅罗斯拉夫死后,他的儿子们的确安分了几年。长子伊兹雅斯拉夫继承大公位,常驻基辅。其他兄弟也能依照安排分别在其他城市任职。斯维雅托斯拉夫掌管切尔尼哥夫,弗谢沃洛德在佩列雅斯拉夫做王公,伊戈尔在弗拉基米尔,而斯摩棱斯克的王公是维雅切斯拉夫。但兄友弟恭的和谐景象未能持久,1073年,雅罗斯拉夫的二儿子斯维雅托斯拉夫联合三弟弗谢沃洛德造反,两人率军队一路打到基辅。伊兹雅斯拉夫被迫流亡波兰,斯维雅托斯拉夫承继大公位,他死后弟弟弗谢沃洛德继位。4年后,伊兹雅斯拉夫率波兰军反攻,弗谢沃洛德被迫退居切尔尼哥夫。许是要坚持对已故父王的承诺,伊兹雅斯拉夫并没有对弗谢沃洛德斩尽杀绝。但是,弗谢沃洛德的日子并没有因此好过。因为他的二哥斯维雅托斯拉夫之子奥列格联合了维雅切斯拉夫之子博里斯同时对他发起了进攻。弗谢沃洛德不敌两位侄子,为保住性命,只得前往基辅寻求大哥庇护。结果,伊兹雅斯拉夫和弗谢沃洛德携手对抗奥列格与博里斯。这次战斗中最大的赢家是弗谢沃洛德,因为伊兹雅斯拉夫与博里斯死于此战,而奥列格战败逃亡。这次内战结束后,弗谢沃洛德继承了大公位。弗谢沃洛德于1093年病逝,他也是雅罗斯拉夫儿子中最后一个离世的。之后,权力之争向下一代转移。接替弗谢沃洛德继任大公位的是伊兹雅斯拉夫的儿子斯维雅托波尔克。这一时期,南部的波洛齐人对罗斯各城镇造成了很大困扰。1097年,斯维雅托波尔克与几位堂兄弟们在柳别奇聚会共商对策。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这种无休止的争夺大公位的斗争只会造成罗斯内损,反而便宜了外人。所以他们决定采取各自的子孙继承各自领地的做法来结束这种争斗。他们宣誓对于那些图谋他人封地的人,将得而共诛之。这次会议将当年他们的爷爷雅罗斯拉夫定下的长子继承大公的原则给打破了,随着各地王公权力世袭的确立,罗斯各地的权力开始分散。基辅大公对各地的掌控越来越弱,等到12世纪左右,罗斯国家已经分裂成许多各自独立的小公国,颓势渐显。蒙古的统治给罗斯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高额的赋税被称作鞑靼之轭,成为罗斯人民的噩梦;而一些公国的大公与贵族趁机谄媚蒙古可汗,并伺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默默无闻的莫斯科小镇便是凭着几位大公的连续筹谋意外崛起的。13世纪,蒙古迅速崛起,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帝国。今俄罗斯境内的诸多公国均被蒙古可汗征服,从此匍匐于蒙古铁蹄之下。蒙古对罗斯人的统治采取了代理人的方式,以册封大公的形式选择某一公国的大公作为全罗斯境内的最高代理人,帮助蒙古人统治罗斯,收缴赋税,镇压民众的反抗。蒙古的统治给罗斯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高额的赋税被称作"鞑靼之轭",成为罗斯人民的噩梦。而一些公国的大公与贵族趁机谄媚蒙古可汗,并伺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默默无闻的莫斯科小镇便是凭着几位大公的连续筹谋意外崛起的。借助蒙古的影响,莫斯科大公一跃成为全罗斯大公,并逐渐完成了对罗斯的统一。当公国羽翼丰满之后,马上率领全罗斯展开了驱逐蒙古侵略者的斗争,从而赢得了罗斯人民的尊重和认可,一个全新的统一的罗斯国家就这样诞生了。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