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国大盗袁世凯,为什么有人给袁世凯翻案(袁世凯窃取了什么果实)
- 十大排行榜
- 2022-03-01 02:09:07
两副对联,一副故意对不起,一副真对不起,引起新文化
国贼袁世凯死于1916年。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第一副对联写着:“袁世凯万岁”;下一副对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字面意思:袁世凯皇帝死了,天下属于人民。这是什么“挽联”?明显是嘲讽。但这幅“挽联”,不是挽联,也是不对称的,上半部五个字,下半部六个字。有人奇怪地说,“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你怎么配得上‘中国人’四个字?”周围的人都笑着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原来这幅对联还通过错别字传达了另一层意思: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正是这副不对称的对联,让很多新文化运动者反思。讲究平仄协调的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一字一调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对联反映了多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啊!自古以来,只有其他国家和民族在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如何自我了断?“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是故意对不起的对联。历史上又有一副外国民族学习中华文明结晶的对联,几千年来名不副实,尽显汉字的奥妙。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出现一副春联,内容是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有什么寓意?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堂联、庙联、景点联、商务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春联只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前的柱子或门框上的对联。所以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立,有一定内涵的对联组成的独立体。也就是说,上下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但必须对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法,对仗要工整。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起源于符涛。符涛是中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两块红木板,上面绘有或刻有辟邪的图形或字迹。符涛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时,每逢过年,中国民间的习俗是在大门的左右两侧悬挂绘有或刻有“申屠”和“雷宇”的符涛。那么桃树为什么能避祸驱邪呢?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古时候有座山是鬼界,叫鬼域。在这片鬼域的大门口,有一棵树冠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住着一只金鸡,每天负责叫早。每当清晨金鸡一鸣,夜晚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之门的两边站着两位神,他们的名字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坏事,申屠和雷宇会立即抓住他们,用绳子绑起来,送他们去喂老虎,所以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就这样,用申屠、雷宇、桃树驱邪避灾的民俗流传开来。他们用桃花心木雕刻申屠和雷宇的形状,或者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桃花心木板上,挂在门口,以辟邪避害。这种红木板被称为“符涛”。【春联是怎么产生的?】相传五代末年的蜀王孟尝君是一个喜欢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的国王。公元964年底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的一个单身汉辛在红木板上写了两句话,挂在他家客厅的门框上作为桃符。这两句话是“余庆过年,长春过节”。最后一句话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祖先的遗产。下一句的大意是:节日预示着春天永远在这里。此后,符涛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明现在用平行对联代替了“申屠”和“雷宇”,而且扩展了符涛的内涵,不仅辟邪消灾,还增加了祈福许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在红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在王安石的诗《元日》中,“鞭炮声中,春风送温暖入屠苏。在家家户户的小学生日,新桃总要换上旧符”反映了除夕夜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守门人的出现,以及用象征幸福吉祥的红纸书写符涛,以前的符涛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到守门人身上,而符涛的内容则演变为表达人们祈求来年吉祥、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春联”一词出现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喜欢排场,也喜欢大家族每年除夕贴的桃符,所以想推广。大年三十前一年,他颁布御令,要求金陵家家户户在门框上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迎接新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朱元璋挨家挨户去拜访春联。每当看到写得好的春联,他都很开心,赞不绝口。唉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宫归来时,又路过这里。看到屠夫家还没贴他的春联,就问怎么回事?主人恭敬地回答说:“这春联是皇帝亲笔写的。我们高挂中堂,天天烧香。”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命令他的随从奖励这户人家三百两银子。可见“春联”的命名和推广是靠朱元璋的行政命令和诏令在家家户户推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已经成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并出现了许多附属类别。按使用场所可分为框对式、横帘式、弹簧片式、斗式等。贴在左右门框上的“框对”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十字搭”是春联的十字搭,贴在门神的横木上。“春条”是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地方的单片文字,如过年时在院子里贴“抬头看你开心”、“出入平安”、“恭喜发财”等;"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我国百姓的春联情结】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写春联的要求】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应该如何选择春联?】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不仅如此,就是连一些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企业也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是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就是说,作为工人家庭,如果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第三,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平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仄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另外,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
张景惠(Zhang Jinghui),字叙五,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1871年生于辽宁台安县八角台镇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随父卖豆腐为生。善于结交朋友,经常出入赌场。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在东北陷于瘫痪,地方势力乘机而起。他也由商务会长牵头成立了镇自卫团,任团练大,专为镇上的富商看家护院。当年张作霖借道八角台投奔冯德麟时,与他结为挚友。1902年随张投奔清廷,任巡防营哨官,次年晋升帮带,正式成为清朝军官。 1906年,张作霖任后路巡防营统领,张景惠升任管带。1910年以特别情报官身份入奉天讲武堂学习。1911年随张作霖编入陆军第27师,任团长。1917年升任第53旅旅长。1918年2月率部劫持一批直系从日本购置的军火,先后增编了7个混成旅,他晋升为暂编奉军第1师师长,随后被任命为奉军前敌湘西司令。同年8月因揭露杨宇霆与徐树铮发展个人势力的阴谋有功,升任奉军副司令,并作为张的代表常住北京。1920年9月升任察哈尔都统兼陆军16师师长。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张景惠任奉军西路总司令,结果战败被贬,寓居北京。直系曹锟贿选为大总统后,起用他为新设的全国国道局督办,因而得罪了张作霖。1925年冬回籍为母治丧期间,他到沈阳时叩头向张作霖谢罪,获得宽谅,并成为奉天督军署参议。此后便作为张的代表奔走于京、津之间。1926年起先后任陆军总长、实业总长。1928年6月4日随张乘专列由北京返奉途中,在沈阳皇姑屯车站遭炸弹袭击,身受重伤。 1928年底,被“少帅”张学良任命为东省特别区长官。因与张学良不和,遂在东北易帜。后到南京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靠日本,1932年3月起任满洲国军政部总长,不久让位给马占山。1934年满洲国改帝制后任伪参议府议长兼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1935年5月接替郑孝胥任国务总理大臣,成为日本最忠实的走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被苏军逮捕,后被中国政府引渡,关押于抚顺战俘管理所。1959年1月11日13时因动脉硬化、心肺病导致心力衰竭病逝,终年87岁。(图为1944年10月1日满洲帝国邮政发行的两枚邮票,票面分别为张景惠用中日文所作 “日本之兴即满洲之兴” 题词,成为这个大汉奸孝忠日本的最有力的见证)
求诗歌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题目是什么
出自:现代李大钊《口占一绝》。原文: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译文:豪迈地在天涯作别,不应有任何的忧愁,要抛弃个人离愁别恨,随流水飘散。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理想中华的创建和革命成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李大钊同志于1916年春在日本写的一首诗。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磐”的时代,1915年12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日美帝国主义的怂恿、支持下,废除了共和体制,登基称帝。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立即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保卫共和、反对帝制的浪潮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都督蔡锷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点燃了护国战争的烈火。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同志,闻讯深受鼓舞,放弃学业考试,立即回国,准备参加讨袁护国运动。但他回到上海不久,袁世凯就被迫取消了帝制,于是李大钊又返回日本。当他到了日本江户时,恰逢他的挚友幼衡准备回国。大钊同志在为幼衡送行时,口占这首绝句,抒发了对中国政局黑暗腐败的愤激不满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表现了他为重建神州而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赏析李大钊同志的这首诗,立意深邃,感情激越,气势雄浑。头两句写离情,“壮别天涯未许愁”句中的“壮”字,写出了革命者的离别和英雄气概。李大钊同志送挚友幼衡回国,天涯作别,各自一方,离愁别恨,难免发生。然而为了实现救国大计,创建“理想之中华”,则又觉得不应有任何的忧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中的“尽”字,将作者抛弃个人离愁别恨的革命豪情和为实现革命理想矢志奋斗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着重写作者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何当痛饮黄龙府”,是借用了当年民族英雄岳飞抗击金兵的典故,“黄龙府”是金国的京城,岳飞为抗击金兵对部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这是用来喻指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大家痛饮祝捷,欢庆胜利。“高筑神州风雨楼”句中的“风雨楼”,是“理想之中华”的代称,此处用兴建“风雨楼”来喻指“理想之中华”的创建和纪念革命成功。这首忧时伤民的诗章表现了大钊同志的革命壮志豪情,并以此相互勉励,以增强为革命理想奋斗到底的坚强意志,坚定对革命前途的胜利信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口占一绝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