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玻尔,伦琴(门捷列夫)

摘要: 玻尔理论是什么? 玻尔理论,一种原子结构的理论。这是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它建立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和普朗...

玻尔理论是什么?

玻尔理论,一种原子结构的理论。这是玻尔在1913年提出的。它建立在卢瑟福原子模型和普朗克量子概念的基础上。四种理论行星模型:玻尔假设氢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一定的线性轨道围绕原子核运行,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行一样。稳态假说玻尔假设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时具有一定的、恒定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态称为稳态。能量最低的稳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称为激发态。量子条件玻尔假设氢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在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角动量(L=mvr,其中M是电子质量,V是电子线速度,R是电子线性轨道的半径),只能取为:L=N (h/2) N=1,2,3,4,5。光子能量是跃迁前后两种能量之差。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N玻尔提出了一个假说[1],成功地解释了H原子光谱。1.基本思路: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抛弃了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将量子的概念应用于原子系统。2.玻尔的三个假说: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态中(E1,E2,E3.),其中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加速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为原子系统的稳态(稳态)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稳态跃迁到另一个稳态时,发射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高能量en的稳态跃迁到另一个较低能量Ek的稳态时,才会发射单色光,其频率:反之, 当原子处于较低能量en的稳态时,它可以通过吸收一个频率为n的光子能量来跃迁。在稳态时,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的量子化条件。 假设1是经验性的,解决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假设2来源于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所以是合理的。它可以解释线谱的起源。假设3表示的角动量量子化,最初是人为加上的,后来知道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中得到。结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最低的态称为基态,其他态称为激发态。优点: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特征。成功计算出氢原子的轨道半径,成功计算出氢原子的能量,引入量子数的限制。这个理论本身还是建立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它的理论和经典理论有冲突。它只能解释氢原子和类氢原子(如锂离子等)的光谱。),而且很难求解其他原子的光谱。比如将理论应用于其他原子时,理论结果与实验不一致,无法计算谱线强度和相邻谱线间的宽度。这些缺陷主要是由处理微观粒子(电子、原子等)引起的。)作为经典力学中的粒子,从而把经典力学的规律强加给微观粒子(比如轨道的概念)。[2].“玻尔理论”打破了经典物理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揭示微观世界基本特征的前景,是一个量子理论体系。

玻尔理论是什么?

玻尔理论的内容

玻尔理论是丹麦物理学家N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一种原子结构理论,结合了M普朗克的量子概念、A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和E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行星玻尔模型假设氢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一定的线性轨道围绕原子核运行,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运行一样。这是一种科学的类比方法。因此,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可以形象地称为“行星模型”。稳态假说玻尔理论玻尔的理论假设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时具有一定的、恒定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态称为稳态。能量最低的稳态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的定态称为激发态。根据经典力学,电子在原子核的正电场中运行时,要不断释放能量,最终落入原子核。如果是这样,原子就会毁灭,客观世界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玻尔的定态假说对于解释原子可以稳定存在是必要的。量子条件玻尔假设氢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在轨道上运行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角动量(L=mvr,其中M为电子质量,V为电子线速度,R为电子线性轨道的半径),只能根据以下公式取值:跃迁规则玻尔理论在玻尔理论公式中,n=1,2,3,4,5,这一点被称为量子化条件,是玻尔为了解释氢原子的光谱,提出他的模型而做出的革命性假设。其中n称为量子数(主量子数)。当电子吸收光子时,会跳到能量更高的激发态。反过来,激发态的电子会发射光子,回到基态或能量较低的激发态。光子的能量是跃迁前后两种能量之差。1913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N玻尔提出假说,成功解释了H原子光谱。1.基本思路: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抛弃了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将量子的概念应用于原子系统。2.玻尔的三个假说:原子系统只能存在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态中(E1,E2,E3.),其中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加速而不辐射能量。这种状态称为原子系统的稳态(稳态)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稳态跃迁到另一个稳态时,发射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只有当原子从一个较高能量en的稳态跃迁到另一个较低能量Ek的稳态时,才会发射单色光,其频率:反之, 当原子处于较低能量en的稳态时,它可以通过吸收一个频率为n的光子能量来跃迁。在稳态时,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的量子化条件。 假设1是经验性的,解决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假设2来源于普朗克量子假设。

申来的,因此是合理的,它能解释线光谱的起源。假设3 表述的角动量量子化原先是人为加进去的,后来知道它可以从德布罗意假设得出;结论:电子轨道是量子化,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最低的状

玻尔的人物轶事是怎样的?

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出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海边一所古老的大房子中。玻尔、弟弟哈拉德和姐姐詹妮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玻尔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生理学家,而且兴趣十分广泛,在哲学、政治、文学、体育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修养。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他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为他们创造开阔的视野。他常常允许孩子们旁听专家学者的高深讨论,使他们从童年时代起就受到了成熟思想的影响。玻尔从小做事就非常认真细致。上小学时,老师要求画一张学校里一所带花园有篱笆的房子。别的孩子早就画完了,玻尔却一点一点地仔细画着。当他画到篱笆时,特意跑出去数了数篱笆的尖板条,因为他觉得画上的篱笆应该与实际数目相同。有一次,玻尔参加了学校的木工班,他特别想要为弟弟做一个木偶带回家去。但学校里的条件使他不能完成这个计划,玻尔因此郁闷了好几天。父亲给玻尔找来了工作台,又给他买了工具,帮着他做了个漂亮的木偶。后来,玻尔对机械产生了兴趣,父亲又给他增加了一台小车床,家里的工具房就成了小哥俩发挥想像的实验天地。玻尔学会了用手思想。从为弟弟做木偶开始,玻尔渐渐对手工劳动显示出强烈的兴趣。他的木工活做得很熟练,即使是精度要求很严格的车工,他也能完成得很好,他还尝试着自己装配机械。有一次,他的自行车出了毛病。妈妈想找个工人来修理,但玻尔坚决要自己动手。他把整个自行车都拆开了,可是重新组装起来却摆弄了很长时间。旁边的人都说让修车的技工检查一下,父亲这时平静地说:“还是让玻尔自己弄吧,相信他会把车子装起来的。”玻尔仔细地对各个部件做了研究,最后终于将自行车重新组装了起来。结果比原来所想像的要简单得多。玻尔考入了哥本哈根大学,他的实验分析能力使他的物理学成绩特别优秀,因此获得了丹麦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后来他创立了现代原子物理学,对物理学和人类的思维领域做出了多项根本性的重大贡献,留下了难以估价的精神遗产。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不矛盾教科书上的是同一个电子题上指不同的电子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