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自然之友,中国绿化成就(自然之友刘金三个人简历)

摘要: 何为“自然之友”发起人——梁从诫? 梁从杰,1932年出生于北京,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曾...

何为“自然之友”发起人——梁从诫?

梁从杰,1932年出生于北京,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曾任该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梁从杰开始关注民间环保活动。1994年,这位领导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1995年被日韩媒体授予“亚洲环境奖”。1999年,他获得了中国环境记者论坛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和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保使者”称号;同年,他被北京奥申委聘为环境顾问。2000年8月获得菲律宾“雷蒙德麦格赛斯奖”,该奖项以菲律宾前总统命名。它是专门为在社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设计的,一些外国报刊称赞它为“亚洲的诺贝尔奖”。2000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授予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2002年担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2003年获得第二届“母亲河奖”。2003年12月,获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法律人物”之一。2005年荣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2006年11月2日被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授予“杰出成就奖”。

何为“自然之友”发起人——梁从诫?

为何称为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全称“中国文化学会绿色文化分会”,是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是中国最早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之一,成立于1994年3月31日。创始人为梁从杰、梁晓燕、王。成立后,该组织旨在开展大众环境教育,倡导绿色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标志性的环保组织之一。成员超过一万人,成员发起成立的NGO有十几个。1995年,在云南省林业厅工作的环保志愿者Xi支农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德钦县决定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部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以解决财政困难。在Xi支农看来,这片世界罕见的高海拔针叶林的破坏,不仅对滇金丝猴是一场浩劫,对生长在这里的许多珍稀动植物物种也是一场浩劫。为了拯救这片森林和滇金丝猴,Xi支农找到了著名的环保作家唐喜阳,和唐喜阳一起给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写了一封信,唐喜阳联系了自然之友主席梁从杰。梁从杰闻讯后,立即发动“自然之友”新闻界成员,迅速在报纸上报道了滇金丝猴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的事实。后来,梁从杰得知唐喜阳要带一批大学生去云南考察,当即代表“自然之友”捐款5000元。“自然之友”和社会各界的努力,终于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重视,制止了云南省德钦县对天然原始森林的砍伐。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南延段,横断山脉中段,“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并流”腹地。雪山突兀,河流蜿蜒,森林无边,峡谷幽深,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出独特而诱人的魅力。德钦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在全县7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丽的自然景观由雪山、冰川、峡谷、草甸、湖泊和多样的生物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优美和谐的音乐舞蹈、独特的美食风味等。被绘成色彩斑斓的藏族民族画。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德钦县。巍峨的云岭属于横断山脉,峰峦连绵,雪峰连绵,俯瞰终年积雪的主峰,宛如一匹白马在四处奔跑,故名“白马雪山”。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面积190144公顷。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滇金丝猴、云豹、小熊猫等30余种野生动物。因此,白马雪山被誉为“寒温带高山动植物王国”。这里环境幽静,人迹罕至,生物种类繁多。常见的哺乳动物有47种,鸟类有45种。是中国滇金丝猴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1998年,梁从杰得知云南天然林砍伐并没有真正停止。他再次要求在媒体工作的自然之友成员迅速向央视通报这一情况。电视台记者迅速赶往滇西北进行实地采访,并在节目《焦点访谈》中将此事曝光在公众面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迫使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禁止砍伐原始天然林。滇金丝猴最后的栖息地终于被保留了下来。

怎么加入“自然之友”

申请加入“自然之友”,和人民行动党

梁从杰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因为一次意外。上世纪80年代初,梁从杰在《百科知识》杂志做编辑,一篇投稿引起了他的注意。作者的视角很特别。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他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环境问题的担忧。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然而,笔者在这种热闹中看到了隐患。作者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规模小、设备差的乡镇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成为污染源,成为影响和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梁从杰把那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正是这种贡献,首先引发了梁从杰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让他意识到中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梁从杰说,作者是他的启蒙老师,正是那篇文章引起了他对生活环境的关注。1993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发的民间绿色研讨会在北京八里庄玲珑花园举行。当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远没有现在重视。在玲珑游园会上,一个成员

的演说让大家心灵震动:如果我们12亿同胞都以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据运筹专家计算,需要的资源将是现在的60倍。这块已经喂养了我们五千年的土地,谁会相信还能挤出60倍的乳汁呢?以最大的人口吞吃最少的资源,中国的前途将面对双倍的危险。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大家。梁从诫和他的朋友们意识到得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这一天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梁从诫的领导下,这群非专业环保人士决定做一个大胆的举动——成立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NGO)。NGO,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极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极。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NGO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社会及私人的捐赠。比如美国有力量极其强大的各种私人基金会支撑美国的各种NGO。同时,国家从税收上确立捐赠部分可以抵税的制度,以鼓励捐赠。1994年3月31日,经文化部办公厅同意、民政部社团司注册,“自然之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成立(以下简称“自然之友”)。为了那一刻,梁从诫奔波了足足9个月。“自然之友”在北京八中会场上宣布成立的那天,一位社会学者兴奋地说:“我们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绿色组织。”梁从诫听后,微笑着纠正道:“我们是一个民间组织,要从行动上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协助政府做好环保工作。”创会之初,梁从诫首先将自己的积蓄拿出来,作为开始的活动经费,并把办公地点设在自己家里。1995年9月,“自然之友”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办公地点——暂借的北京某公司一间房作为临时办公室。在1999年的一次讨论会上,有人提起了树木的乱砍滥伐现象,话题随后转到了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上。梁从诫说,连我们自己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怎么去影响周围的人!于是,从那以后,“自然之友”的人再出去吃饭都会带着自己的筷子。十几年来,“自然之友”不仅向国家环保部门递交了数不清的环保提案和建议书,使得很多问题得到了及时妥善的解决;而且在梁从诫的带领和组织下开展了以下一些工作:1?首次在中国开展了民办的群众环境教育活动,组织面向会员和公众普及环保知识的“绿色讲座”,听众超过2000人次;出版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环保儿童读物之一——《地球家园》。2?首次由民间举办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交流培训活动,并曾两次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德国、荷兰就学校环境教育问题进行参观学习。3?首次在中国进行了“报纸环境意识调查”。连续3年,对全国主要报纸的环境报道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对它们的环境意识给予了科学评估。4?通过全国政协等渠道,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北京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源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问题的建议。5?首次在中国组织志愿者自费到三北地区植树,并多年坚持。6?为宣传保护野生鸟类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组织了第一个群众业余观鸟小组。7?积极参与并通过向中央有关领导直接反映情况的方式,促成了对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及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保护。8?在社会上积极宣传保护长江源生态及高原野生动物(特别是藏羚羊)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积极支持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建议并促成政府主管部门在保护藏羚羊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9?为保护生态资源,制止大规模猎杀野生动物的恶潮,1999年组织北京多家环保团体共同发起“不买、不做、不吃野味”的倡议书。10?与国外环保组织和传媒进行大量交流,宣传中国的环境政策和民间的环保活动。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