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 十大排行榜 > 正文

王君安,越剧名家王君安的唱段(王君安越剧选段)

摘要: 王君安为何那么好看 王君安(越剧小生演员)王君安,女,越剧小生。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原嵊县)。1981年,年仅十...

王君安为何那么好看

王君安(越剧小生演员)王君安,女,越剧小生。出生于绍兴市嵊州(原嵊县)。1981年,年仅十一岁的王君安以一张《学习雷锋好榜样》,一张《黛玉焚稿》通过了福建芳华越剧团。她离开家乡盛县,来到福州,开始了五年的学生生涯。在此期间,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并有幸成为尹老师的直接弟子。1986年,16岁的凭借一部著名的殷派话剧《红楼梦》一举成名。1990年,她的《玉蜻蜓》再次轰动沪上,从而奠定了她与毛、的杰出地位。1981年初,年仅十一岁的王君安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一节《黛玉焚稿》考入福建芳华越剧团。她离开家乡盛县,来到福州,开始了五年的学生生涯。在此期间,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并有幸成为尹老师的第五代弟子。1985年,第十六届福建戏剧节演出“演员奖”。1986年,16岁的王君安凭借一部著名的银排话剧《红楼梦》一举成名。贾宝玉的唱段,除了屈原,是殷派名段中最难掌握的。它有一个很长的跳跃音阶,显示了基本的歌唱技巧。1987年,第十七届福建戏剧节演出《表演奖》。1989年,福建省青年演员大奖赛“金奖”。1990年,她的33,360,010-30,000再次轰动沪上,从而奠定了她与毛、在世界上的卓越地位。1990年,华东越剧青年演员“费霞杯”大奖赛荣获“越剧新星”称号和“优秀演员奖”。1994年,芳华月剧团重新排名《玉蜻蜓》,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四届文华大奖、新剧奖、舞蹈设计奖,王君安获文华表演奖。1994年,在中国小百花越剧艺术节上再次获得“金奖”。1996年,王君安去美国留学。2001年获得美国天主教大学经济学和金融管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五年。2006年回到福建芳华月剧团。2008年,被福建省政府评选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的银牌艺术传承人。2009年在江苏昆山千灯镇出演《玉蜻蜓》,在剧中饰演柳梦梅。2009年4月6日,《牡丹亭还魂记》起拍,由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第十三越南剧团联合打造,演出阵容汇聚八大流派“明星版《同唱一台戏》全国巡演”。2014年3月,王君安荣获“武夷山市荣誉市民”称号。2014年4月10日晚,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上海揭晓。著名越剧尹派萧声、福建芳华越剧团演员王君安凭借在大型原创历史文化剧《梁祝》中饰演的“柳永”一角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佳男主角奖。2015年5月12日,王君安以《柳永》话剧参加第27届话剧梅花奖。比赛结果于5月20日公布。王君安获得中国中青年戏剧表演艺术领域最高奖梅花奖,并于5月20日出席颁奖典礼。主要作品《柳永》,《玉蜻蜓》,《红楼梦》,《天雨花》,《盘妻索妻》等。王君安,女,一级演员。浙江嵊县人,1970年6月出生。1980年考入福建芳华月剧团学习艺术,并以学生身份工作。除了刻苦钻研之外,我还有幸得到了表演艺术家尹桂芳的悉心传道,他在唱、做、读、打各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曾受“殷派”早期传人尹小芳的指导为她排练,成为福建芳华越剧团的主要演员,“殷派”艺术第五代优秀传人,1988年获福建省第十六、十七届戏剧演出、福建省首届艺术节、福建省剧团创作演出演员奖。1989年12月获福建省第二届中青年演员大赛金奖。获福建越剧《青年拉迪》一等奖

1990年,在华东地区越剧青年演员“费霞杯”大奖赛中,荣获“越剧新星”称号。1993年主演《牡丹亭还魂记》,获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1994年获第四届文华表演奖,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鉴于她对戏曲事业的突出贡献,被福建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王君安,越剧皇帝尹桂芳的第五代弟子,1986年在上海因扮演贾宝玉而成名。1996年,在她事业的巅峰,她选择了去美国留学。此后,她与越剧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如今,王君安回归福建芳华越剧团,主演《柳永》,再现银牌越剧魅力。王君安于1980年考入福建芳华月剧团。经过六年的学习,第一次重大演出是在1986年。整个芳华月剧团在上海演了《玉蜻蜓》,她演的是贾宝玉。王君安说:“没想到上海的观众这么疯狂。”她说的疯狂,是指首映式上——-《红楼梦》的36次谢幕,赢得了上海乃至全国戏曲爱好者和戏曲专家长达23分钟的掌声。"观众不愿离开。"王君安回忆说,那时他还年轻,除了紧张和快乐,他没有时间。于是,在上海,《玉蜻蜓》演出一个月,每场都座无虚席。正是这场演出,王君安的名字一下子被芳华越剧团的全国歌迷所熟知。在粉丝眼中,年仅16岁的王君安在舞台上是一个优雅的儿子,但在舞台上却是一个“孩子”。因此,许多粉丝给王君安送去洋娃娃、毛绒熊和其他礼物,以感谢她的精彩表演。二十年后,王君安再次感受到了球迷的热情。在纪念芳华越剧团成立60周年演出中,从美国归来的王君安表演了著名的银排戏《红楼梦》。来自全国各地的“君安球迷”聚集在福州芳华,王君安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状态。剧场里掌声雷动。还有很多戏迷从外地来福州看演出。不过,和以前相比,年轻的面孔多了。在王君安离开中国的10年间,许多年轻的越剧观众只能通过之前留下的视频来了解和理解这位越剧大师的风格。更让王君安感动的是,这些观众还自发准备了荧光牌————“君安期待你的归来”,王君安当时就觉得“观众这么热情,这种感觉是一定的。

要报答的”。王君安是尹桂芳的嫡传弟子,深得尹派小生表演精髓,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老观众也非常接受王君安,甚至还有好几位专程从美国赶来福州看王君安演出的老华侨,这个“场”捧得够大了,王君安特意为这几位观众买好了前排的戏票,答谢他们的情谊。这么做,也是为了报答她的老师尹桂芳。实际上,这几位观众就是尹桂芳的忠实戏迷,王君安在美国期间,尹桂芳还联系到这几位老戏迷,让他们有条件的话照顾一下她这位得意门生。飞赴美国是1996年的8月,王君安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当时,她已经成为芳华越剧团的当家小生。在福建的多年苦练,以及在上海的几年进修,王君安一直是在尹桂芳的指导下学习越剧,并且在《红楼梦》一炮打响后,相继担纲主演了《玉蜻蜓》等传统尹派名剧,艺术上已经从崭露头角变成了当家小生。正当她的艺术事业达到高峰的时候,她却做了一个很让人吃惊的决定,去美国留学。为什么去美国留学?很早王君安看到别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很羡慕,而11岁就进芳华学艺的王君安觉得自己的文化知识也应该加强。于是,正好有一个机会能去美国,就毫不犹豫地申请了,“我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王君安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飞往美国的班机。在事业的高峰期转行,这在旁人看来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决定,而在王君安选择的时候,同样是她的老师尹桂芳支持了她,于是,王君安暂别越剧舞台。不过没想到一别就是10年。到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后,王君安本打算学习一些跟艺术相关的专业,不过转念一想,既然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何不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呢?于是,她下定决心学习财经,5年的苦读,她终于完成学业,而她当年的梦想“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早就成为了现实。王君安的走,是默默无闻的,而在美国,她呈现在别人面前的,依然是一个很普通的中国女孩,她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起过她的过去,只是默默地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学业,并且还拿着她的学历证书,在西海岸的加州做了5年财经业的工作。在美国的10年,王君安前5年就是“人间蒸发”,没有参加国内越剧表演,而在工作后,王君安才间或参加一些国内的演出,而基本上都是纪念尹桂芳的表演。一代越剧大师尹桂芳是在2000年逝世的,当时,还在美国的王君安没有回国见老师最后一面,这让王君安至今抱憾,所以,对于尹桂芳的纪念活动,王君安每次都会参加。王君安有一个比喻说,君是一个尹加一个口,安是一个女的带着小生的帽子,所以她和尹桂芳,和尹派小生的缘分是天注定,“天生应该唱尹派小生”。在芳华,尹桂芳对王君安的培养非常悉心,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从一个脚步到一个眼神,尹桂芳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也要亲力亲为,排练《红楼梦》,尹桂芳更是每次排练都要去亲自指导。对于“师”这个词,王君安的理解比世间绝大多数人都要透彻,尹桂芳对于王君安来说,不仅是教唱戏的良师,也是生活上的益友。王君安还记得,尹桂芳是一个“洋派”的人,在上海经常请学生吃炸猪排,老师和学生之间其乐也融融,这种梨园师徒之间的情谊,是一般的学校基本上不能感受到的。尹桂芳一生经历坎坷无数,所以,对于王君安当初选择留学,唯有尹桂芳是支持的,有戏迷评论说“戏曲演员的成长轨迹太单一甚至贫乏了,固然执著专注,但缺失的东西也不少。戏曲是文化的一类,没有足够的底蕴和阅历,容易卡在某种程式化理解上”。这也是尹桂芳看到的,所以给了王君安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把王君安的名字一直保留在芳华越剧团的演员名单里面,期待她的归来。在美国的10年,王君安感慨说,“自己也真的长大了,以前不觉得,现在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的伟大,所以,来国内演出过几场,看到尹派戏迷的热情,也看到国内越剧发展的现状,她觉得,自己有责任重返芳华,正尹派之源,将尹桂芳一手创办的芳华发展得更好,也算是尽孝了。”王君安正在排练《玉蜻蜓》,所以找个时间采访真的很不容易,在周六下午彩排前,趁着道具师准备桌子椅子等道具的当口,记者采访了王君安,听她不紧不慢、不温不火地讲述在美国的经历———倒是她独闯美国的经历足够让记者叹服。虽然在美国呆了10年,并且从事的是财经方面的工作,但一回到福州,回到剧团,王君安立即进入状态:“虽然福州的生活条件并不很好,排戏也真的很辛苦,但是剧团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说话间,台上一个剧组人员拿起麦克风说了一个通知,晚餐后还要继续排练,剧组订了盒饭,边吃边排。不过,这不也是幸福的工作吗?回国后,王君安推出两张个人专辑《爱》、《尹韵风流》、《爱》获得了第三届福建省优秀出版物奖,该专辑为六碟装,共收录了《盘妻索妻》、《何文秀》、《沙漠王子》、《红楼梦》、《玉蜻蜓》、《风流才子》、 《天雨花》、《秦楼月》等尹派经典名剧中的经典唱段共计22段,经王君安本人亲自整理曲谱、并力邀作曲家陈国良老师为其重新编配、录音。其中,还特别邀请到她从小的黄金搭档、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敏小姐倾情合作了一碟对唱曲目。她曾获得第16届福建省戏剧汇演演员奖,第17届福建省戏剧汇演表演奖,1989年福建省中、青年演员大奖赛金牌奖。在1990年华东区越剧青年演员“霞飞杯”大奖赛中获“越剧新星”桂冠,获优秀演员奖。1994年芳华越剧团复排的《玉蜻蜓》,获文化部颁发的第4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和舞美设计奖,王君安获文华表演奖。同年,在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中再获金牌奖。然而正当王君安一路走红时,26岁的她却做出了一个突然决定——离开舞台、赴美留学。说起此事王君安颇有些无奈,当时遭遇的一连串不如意让她感觉到在事业的发展上缺少施展的空间,于是没有过多的犹豫,王君安选择了出国。现居美国。王君安舞台剧目一览表:1984年《滕玉公主》王君安饰诸子鱼。1984年《沙漠王子》王君安饰沙漠王子。1984年《盘妻索妻》王君安饰梁玉书。 1984年《何文秀》王君安饰何文秀。1986年《红楼梦》王君安饰贾宝玉。1988年《芳馨天涯》王君安饰唐海生。1990年《玉蜻蜓》王君安饰申贵升、徐元宰。1991年《天雨花》王君安饰左维明。1991年《秦楼月》王君安饰吕贯。1992年《皇后易嫁》王君安饰杨仁郎。1992年《风流才子》王君安饰唐伯虎。1994年《一夜皇妃》王君安饰皇帝。1995年《宋弘传奇》王君安饰宋弘。

王君安为何那么好看

王君安的介绍

王君安的个人生活

恩师比奶奶还亲1986年,由《庐山恋》的导演黄祖模执导的尹派《红楼梦》到上海上演,场场爆满。年仅16岁的王君安,凭借贾宝玉这一角色成了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确立了尹派传人的地位。为了给弟子捧场,当时已近七旬的尹桂芳坐着轮椅每晚都到剧场看戏,每天陪着君安向观众谢幕。时隔这么多年,回忆起恩师尹桂芳,王君安依然恋恋当年,那段日子朝夕相处的恩师甚至比奶奶还亲。生活艺术都开“小灶”每周末,王君安都会去太先生尹桂芳家,每次都被“开小灶”:每次演戏,太先生就在演出前让家人煲了各种各样的汤,装在保温桶里带到剧场,一散戏就让王君安喝了补身体。艺术上,王君安也有小灶吃。尹桂芳当时行动已经不方便,但还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地教王君安,《盘妻索妻》、《何文秀》都是在太先生家学的,《梁祝》里《回十八》的台步,太先生也一点点给指点。只恨没能见上最后一面1996年,已经成为芳华越剧团当家台柱的王君安觉得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够,毅然离开心爱的越剧,飞赴美国深造。因为学戏,王君安耽误了很多文化课,为了克服不会英语造成的交流障碍,她不断学习并取得金融学士学位。于今,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她来说已不是梦想。孤身离家十余载,王君安最遗憾的,莫过于来不及见上恩师的最后一面,王君安到了国外后,常常给太先生打电话,进行问候。之后先生病重,王君安准备买机票赶回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最终被劝了下来。

王君安情感生活

从2012年12月首演,到2015年广州蓓蕾剧场中国戏剧梅花奖评比现场,在王君安的《柳永》演出结束时,我们总能看到观众们集体起立,高喊 “王君安我爱你”的情景,有些激动的戏迷甚至喊哑了嗓子。其实,戏迷们没有统一的组织,这些行为完全是出于自发。我们将这种情景,归结为一个词——王君安现象。毋庸置疑,王君安现象是种文化现象。对于戏迷而言,王君安不仅仅是一个戏曲演员,她更像是一个娱乐偶像。她的戏迷群年龄跨度甚大,无论是七八岁的小学生还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演出现场都呈现出一种如痴如狂的状态;她的贴吧,在百度戏明星贴吧中也长期占据着相当靠前的位置;只要是王君安演出的剧目,她的戏迷必定趋之若鹜,乃至于越好的座位越是一票难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传统艺术向着两个方向努力突围:要么着力求变,要么固守传统。但无论是哪种方向,真正实践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着力求变的会被守旧的戏迷排斥,而固守传统的则始终无法突破原有的观众群体向外拓展。但是,在这种左右为难中,却有一个异数,那就是以演员个人作为剧团的形象符号,建立号召力。其实戏曲原本就是一种“角儿的艺术”,在早期的戏曲演出中,从剧本创作到舞台编排,都是以“角儿”为中心,演员的个人号召力甚至能够成为推动剧种发展变革的力量。只是,在长期的集体化思维下,这种戏曲根本性的特质已经渐渐被人淡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活的脚步变得越来越快,精致与耐心开始变得稀有,当人们习惯于简单直接地接受事物时,符号便成为了最为有力的文化传递方式,基于这个理由,将戏曲回归为“角儿的艺术”便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尽管时代变了,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改变——也许现在的观众们对唱腔和表演的重视程度已没有过去那么高,而在乎演员的造型是否靓丽、他所塑造的人物是否能“直达我心”——但对于“角儿”的关注这一点,却还是始终如一的。首先,观众对“角儿”的崇拜,实质上是对戏曲流派艺术的崇拜。因此,“君迷”们对王君安的崇拜,毋宁说是对越剧尹派艺术的崇拜。尹派的唱腔看似简单,其实易学难精,因此,尹派的戏迷们便会对将尹派唱得出神入化的尹派弟子们更多了一层崇拜之情。其次,芳华的品牌是尹桂芳先生一手创办并打造出来的。斯人已去,但对于很多老一辈的观众而言,承载了尹桂芳先生一生心血的芳华越剧团便成为了尹桂芳先生艺术生命的延续。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