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橡胶网络交易平台)
- 电商
- 2022-07-11 08:32:18
中国橡胶发展历史
然而,橡胶是橡胶工业的重要原料。可以说,没有中国天然橡胶工业的发展,就没有橡胶工业的百年辉煌。自天然橡胶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天然橡胶工业已有111年的历史。截至2014年底,中国橡胶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亩,年产干胶80多万吨,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橡胶种植国。中国天然橡胶行业百年来是如何走过的?中国橡胶行业“无米之炊”的困局是如何一步步缓解的?没有天然橡胶,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秘书长郑表示,天然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合称为四大工业原料。目前,世界上有8万多种橡胶制品,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建设、航空航天、医疗保健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天然橡胶占卡车轮胎的60%-70%,飞机轮胎的90%-100%,一艘35000吨的军舰需要68000公斤的橡胶。根据世界上一些工业化国家的计算,橡胶消耗量与钢产量之比一般应为1-1.5: 100,即消耗100吨钢,同时消耗1-1.5吨橡胶。可以说,没有橡胶,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天然橡胶分布区域广,产品不可替代,是典型的约束性战略资源。全世界适合种植天然橡胶的土地不超过3亿亩。可以说,谁控制了橡胶资源,谁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就更大。据郑介绍,1904年,时任云南甘雅(今盈江县)土司的道安仁从新加坡购买了8000多株巴西三叶橡胶树苗,几经周折,运到云南盈江县新城凤凰山东南坡种植,从此开始了中国橡胶种植的历史。我国最早引种成功的橡胶树之一,至今仍顽强存活。此后,一些爱国华侨和有识之士多次引进橡胶树苗,并在中国海南、广东、云南等地成功种植。到1949年,中国已有小橡胶园4.2万亩,橡胶树120万株,年产天然橡胶199吨。从1950年到2015年的65年间,中国天然橡胶行业跌宕起伏,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大规模橡胶种植开始(1950-1957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天然橡胶被禁运。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扩大橡胶树种植的决定》。1951年10月,华南农垦总局在广东省广州市沙面成立,叶剑英任局长。1952年初,天然橡胶研究会成立。1953年1月,林业部云南农垦总局成立。到1957年底,我国橡胶树实际面积已达118.14万亩,干胶产量587吨。橡胶种植的最初高潮(1958-1965年)受“大跃进”影响,橡胶种植区出现了指数高、速度快、人数多、大规模建农场、大规模开荒、大规模植胶的高潮。1961年至1962年,农垦部要求农垦各橡胶种植区抓紧调整发展速度。1963-1965年是生产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农垦部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广东(包括海南)、云南垦区的科技人员总结出“四化”(良种、林网、梯田、地膜)、“五提前”(提前规划、早开垦、早造林、早育苗、早种植地膜作物)和“四早”。到1965年底,我国橡胶树实际面积已达265.02万亩,干胶产量1.81万吨。曲折的发展过程(1966-1978年)受“文革”影响,天然橡胶生产发展缓慢。1969年3月和1970年3月,与t
坚持改革和发展(1979-2001年)1984年至1989年,中国提出了“巩固、提高、适度发展”的天然橡胶发展方针,在59个国有农场和6个农场和村庄实施了60万亩新种子和更新项目。1990年至2001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天然橡胶生产“保护与扶持、巩固与提高、适度发展”的方针。截至2001年底,中国橡胶树实际面积已达942.05万亩,干胶产量47.75万吨。加速发展阶段(2002-201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橡胶行业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意见》。广东农垦等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以来,仅中国天然橡胶协会会员单位就在海外投资或控股橡胶园200多万亩(包括以药物替代种植的橡胶园),相当于国内种植面积的1/8,投资或控股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2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多万吨。中国出现了国有私营企业两翼齐飞和国内外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是中国天然橡胶发展最好的十年。截至2011年底,全国橡胶树实际面积已达1621.97万亩,干胶产量75.08万吨。行业发展陷入低谷(2012年至今)。2011年后,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下跌。橡胶工人和农民放弃工作,橡胶园推迟割胶、提前停产、弃管割胶的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橡胶园改种其他作物,产业发展陷入低谷。第四个体系完善的橡胶生产企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400多万吨。2014年,中橡胶种植面积已超过1700万亩,产量超过80万吨,种植面积和橡胶产量均居世界第四位,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大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橡胶产业体系。第一,形成成熟的种植加工体系。中国在海南、云南和广东建立了三个主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区。农垦系统化的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和农场坚持集团化、产业化和股份制改革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第二,阵型比较完善。
的研发推广体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成为基础科研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海南、云南、广东农垦也有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和推广体系。三、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2001年,海南农垦总局率先建立统一的交易市场——天然橡胶电子交易中心,实现农垦天然橡胶交易电子化,云南农垦、广东农垦也相继建立天然橡胶电子交易中心,并在2004年实现三地联网。四、创立新型产业和环保型人工生态系统。这既是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治效益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又是一个能安排农村人口就业,促进边远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生态环保型产业。此外,天然橡胶作为战略资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发展规划等各方面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橡胶工业,从发展初期就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民国初期,地处民族工商业萌芽地的广州先声夺人;上世纪中叶,经济增速亚洲居首的东三省蕴育了当时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有着洋派思维的上海率先“走向全国”;新世纪之初,发展模式让全世界惊奇的山东广饶大王镇轮胎产业集群和衡水桃城工程橡胶产业集聚区,则是民营经济崛起的最好注脚。在中国橡胶工业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橡胶重镇发展轨迹。衡水工程橡胶之首衡水产业集群成就了国内工程橡胶产业,工程橡胶又令河北衡水市桃城区蜚声全国。全国八成以上的新建公路、铁路、桥涵、水利、轻轨、建筑等基础建设项目中都有衡水工程橡胶的身影。汕头海湾大桥、青藏铁路、南京长江二桥、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重大工程建设都使用了衡水生产的工程橡胶产品。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前会长鞠洪振的话来说就是:“离开衡水,离开桃城区,谈工程橡胶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中国工程橡胶基地之首,衡水拥有中国最早的工程橡胶研发基地,产品涵盖了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球型支座、橡胶止水带、桥梁伸缩缝装置共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但当时间倒回2000年,已有1200多家工程橡胶生产、经销企业的桃城区,却一直没有一个完善的专业流通市场,企业交易要到河南、云南等地,企业成本和市场风险很大。群体大、规模小,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业内恶意竞争不断等问题和矛盾凸显,衡水工程橡胶这一传统特色产业,走到了十字路口。其实,这里的企业早就有了在本地建立市场的需求。但单靠一厂一店没能力办,各打算盘又使联建屡屡流产。因此,政府牵头,协调金融部门、企业和社会多方融资9000多万元,兴建了河北衡水橡胶城等专业市场。此举不仅结束了时当地橡胶业有“市”无“场”的历史,而且还吸引区外70多家企业来此经营,河南、广东橡胶产品商也来此从事交易,寻找信息。2002年,全国最大的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河北衡水橡胶城建成;2004年,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晋升国家级;2005年12月,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博览中心建成;2007年,全市53家工程橡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现在,衡水市桃城区仍以工程橡胶全国产业规模最大、专利最多、产品种类最全、综合实力最强和市场覆盖最广五大优势而令全国瞩目。辽宁曾经的最大基地辽宁橡胶加工业虽然现在在国内并不算突出,但辽宁却曾是中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1921年,大连橡胶总厂的雏形协盛胶皮工厂在大连成立。上世纪30年代沈阳、辽阳和丹东3个橡胶工业生产地形成,三省胶皮工厂、满蒙胶皮工厂、抚顺护谟工业所、大利胶皮工厂、辽阳橡胶工厂等企业先后涌现。1940年前后,辽宁橡胶工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41年,沈辽丹已具有汽车轮胎6万条、马车轮胎6万条、胶鞋3000万双、自行车胎62万条的年生产能力,居全国之冠。遗憾的是,辽宁橡胶工业在1945年遭到严重破坏,设备损失一半以上,生产能力只剩下20%;1948年成立东北橡胶公司,后调整为9个橡胶厂和1个橡机厂。虽然受到重创,但全国最大的橡胶企业东北橡胶公司,仍属辽宁。1950年,沈阳的一、二、六厂和辽阳九厂全迁到牡丹江和哈尔滨,丹东八厂迁到长春,同时地方两个橡胶厂北迁到吉林图们和辽北铁岭。这样,辽宁橡胶基地90%的生产资料和50%的生活资料橡胶品迁到外地;丹东和辽阳两个基地已不复存在;沈阳只剩下三、四、五、七厂和橡机厂,实力大为削弱。1965-1970年,沈阳仅有的几个工厂又向外转移。沈阳七厂全迁至辽西,成立辽宁朝阳轮胎厂。沈阳橡机厂的人员设备迁往桂林和益阳。沈阳三厂的设备人员支援了银川和桂林,老厂在2000年之后迁往沈西工业区,新成立的和平子午胎公司于2012年为青岛赛轮收购。沈阳四厂在1958年同五厂合并为新四厂,并于1959年成立沈阳橡胶工业设计研究分院,后改为制品研究所。后来,其民品生产设备全迁到石家庄和铁岭,军工橡胶制品支援了西北橡胶厂和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特种轮胎研究室分出去后成为曙光橡胶研究所。沈阳橡胶制品所的硅氟橡胶研究室同北京院一室合并,成立了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如今,沈阳这个国营橡胶工业老基地不仅没有一家央企,原来的国营企业在改制中也几乎全部民营化。广州中国橡胶工业发源地中国第一双胶鞋产自何方?第一个安全套产自哪里?答案都是广州。100年前在广州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成为中国橡胶工业诞生的标志。在最鼎盛的时候,广州制造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世界知名,曾经10条轮胎里有8条产自广州。1931年,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到15家,除南强一家资本为10万元的企业之外,全部为家庭式手工作坊;1942年爆增至120多家,除了大华橡胶略显规模以外,“土法打胶”、“火烤硫化”成为广州橡胶工业的独特一景。1945年,广州土法小工厂更是增加到200家,后几经整顿,工厂数量有所减少,但落后面貌没有任何改变。广州橡胶工业的转机出现在1964年。这一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在广州设立分公司,并建立起由12个橡胶厂、1个机械厂和1个研究所组成的广州橡胶工业正规基地。其中4个工厂建在粤北花县,形成华南新的橡胶工业基地,改变了广州橡胶工业的落后面貌。之后,分公司转为地方广州橡胶工业局,并新建番禹轮胎工业基地——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不过,随着广州市橡胶工业局撤销改称广州橡胶工业公司,公司性质发生改变,各工厂企业统一管理形势不复存在。10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第一大国,但广东橡胶产业却在下滑,中国橡胶工业百强企业中广东企业已很难寻觅。目前,广州只剩10多家橡胶企业,且多为民营和外资。广州周边的几个城市,已形成多个橡胶工业集群基地。例如,深圳的自行车胎、仿形人体器材,惠州的轮胎,东莞的鞋类,中山的电子橡胶零件,还有梅州工农业和地形轮胎等,都已颇具规模。东营中国轮胎之都“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东营,东营轮胎看广饶。”虽然东营轮胎企业的发展现在遇到了一些麻烦,但这句顺口溜广为流传,甚至为外国人所熟悉。山东东营市有个广饶县。这里诞生了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轮胎窝”。家家做轮胎,厂厂成公司,公司成集团——广饶轮胎企业大致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广饶轮胎企业多于1994年、1996年前后起家,几乎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2002年是广饶轮胎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年广饶所在的东营市一气儿就上了6条全钢子午胎生产线。这6条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全部都来自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饶县的大王镇、稻庄镇等。到2007年,东营市的全钢子午胎生产能力已达1330万条,尤以广饶轮胎发展最为火爆。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据当地统计,2006年,广饶轮胎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条。这相当于1978年全国轮胎的产量。也就是说,从1935年第一条双钱牌汽车轮胎诞生算起,中国轮胎企业用了30多年才达到的规模,广饶轮胎企业只用了十几年就达到了。而且这是在国家完全没有投资的前提下完成的。尽管百余个广饶轮胎企业各有各的特点,但仔细分析,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譬如,这些企业没有一家是国家投资建的,一部分是原县办企业改制而成,一部分是村民集资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民间集资始终是主要渠道;这些企业创业时,人才就是靠挖;这些企业基本上走“外向型经济”之路,原料、设备、销售都在外;这些企业也把上子午胎、上大生产线作为奋斗目标;这些企业很少打广告,品牌效应主要靠用户的口口相传;这些企业管理上都有家族特色。如今,东营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全国橡胶轮胎出口基地、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轮胎)专业型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轮胎之都。上海火种撒向全国中国橡胶工业诞生于广州,发展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聚集着大大小小130多家橡胶厂,他们分布在各个区的街边弄堂,成为上海橡胶工业一景。其密集程度,中国独有,世界少见。这里的橡胶企业通过外迁,辐射全国,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先是上海正泰橡胶厂1943年南下广东,同兴隆合资在广州设立正泰橡胶厂广州分厂。大中华橡胶厂于1948年北上天津,独资收购天津第二化学厂。紧接着,正泰又与广州大华合作生产自行车胎。从1954年开始,为解决生产厂点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海橡胶企业间除合并重整之外,还采取了转行和内嵌的举措。一是将10余家橡胶厂划转电子公司、笔业公司。二是把一部分企业迁往内地,支援橡胶空白地区。从1954-1965年先后分四批连人带设备全迁到全国各地,从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福建、贵州、山西一直到大西北的兰州,遍及10多个地区城市,其生产能力占到上海的1/4。上海橡胶工业真的“走出去”了,将火种由上海沿海一处,撒遍全国各地。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上海橡胶工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扩散,在市郊和外省市先后建立起50家联营分厂,全上海橡胶工厂最多时达到342家。上世纪90年代后,一大批企业从市区迁到市郊区县,并同外省市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对内则转制为股份公司。例如轮胎公司收购海口和徐州2家轮胎厂成为跨地区企业;胶带公司收购武汉、南昌、重庆的多个胶带厂,并同外资合办企业;胶鞋公司重新组建为回力、双钱2个鞋业总厂。如今,上海橡胶工厂几乎已全部迁到市郊各区县,只留下了几个公司总部。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不断增多,成为多家外企总部所在地。
中国橡胶企业有哪些?
山东宏盛橡胶有限公司山东双王橡胶有限公司山东恒宇橡胶有限公司山东盛泰橡胶上冻永盛橡胶山东飞龙橡胶有限公司山东永泰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这些企业基本都在山东东营广饶的大王和稻庄中国轮胎出口基地、山东轮胎液岩产业集聚地产弯森量大、销量闹闹御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与名牌产品差距越来越小
上一篇:长江钢管(巨龙钢管有限公司)
下一篇:足疗培训学校(宁波足浴培训学校)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