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商 > 正文

佛山食品销毁(佛山食品)

摘要: 王老吉的重要事件 2000年,作为王老吉商标的持有人,GPHL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合同,约定其“王老吉”...

王老吉的重要事件

2000年,作为王老吉商标的持有人,GPHL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合同,约定其“王老吉”商标的租期至2010年5月3日。此后,双方又签订了两份延长商标租赁期限的补充协议。但加多宝向GPHL前总经理李益民行贿300多万港元,续约10年。2011年12月,双方正式对簿公堂,过了380多天才最终公布仲裁结果。随着2012年7月13日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价值1080亿元的“王老吉”商标合同纠纷案,驳回了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撤销王老吉仲裁结果的申请。这意味着,历时445天的王老吉商标案以GPHL胜诉正式落幕,GPHL从鸿道(集团)有限公司收回红色罐装和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王老吉商标租赁早已逾期,GPHL收回合法合理。根据该裁定,GPHL与鸿道集团签订的《“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无效;道集团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双方各承担50%的仲裁费。裁决是终局的,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广药胜诉后,倪依东表示,从2010年5月3日起保留起诉加多宝赔偿损失的权利。索赔金额仍在讨论中,尚未确定。"它将与商标侵权的生产经营和国际惯例相结合."加多宝悄悄“去了王老吉”。值得注意的是,在“红绿王老吉之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加多宝已经悄然开始“去王老吉化”。从2011年底开始,加多宝生产的红罐王老吉凉茶产品以全新设计的产品包装投入使用,被外界视为“去王老吉化”的开始。有一段时间,“王老吉”在红罐包装的上面,“加多宝”在另一边。另一方面,GPHL正在积极招兵买马。在“红绿之争”没有公开悬念之际,GPHL发布了一则紧急招聘公告。5月10日,在官网,GPHL发布《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首次紧急招聘》称,其全资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紧急招聘3000名“快消人才”。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提前为“红罐”王老吉招贤纳士。一纸诉讼禁令的颁布,终于让王老吉“改名”风波拨云见日,真相大白于天下。2013年1月31日,广州中院判决加多宝公司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法院认为,为避免本案原告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有必要禁止加多宝公司及在经营场所放置相关广告牌的牟鹏进行上述虚假宣传。因此,法院依法作出诉讼禁令(民事裁定《( 2012 )穗中法知民初字第 263 号》),要求加多宝等被申请人立即停止以“王老吉更名为加多宝”、“红罐凉茶全国领先销售商更名为加多宝”为口号或具有相同含义的类似口号进行广告宣传。禁令立即生效。次日,王老吉大健康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全国各地启动法律程序,全力追究加多宝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同时,他还将保留全面追究抵制禁令执行、传播和发布虚假宣传的单位、经销商和个人的连带责任的权利。12月20日,广州中院对王老吉“改名”案进行公开宣判,认定加多宝推出的“改名”广告为虚假广告,构成不正当竞争。至此,历时近一年的王老吉“被改名”案在“对华禁止令”后有了最终结果。法院判决被告加多宝立即停止使用“国内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名称变更为加多宝”的广告语,并赔偿原告广药集团经济

加多宝答辩称,承认做过“国内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的广告,但不同意原告的证据,认为广告不存在误导成分。他还表示,该广告履行了所有出版和播放的审批和手续,形式严格合法,内容真实,经得起任何公平公正的司法审查。“红罐”、“红罐凉茶”是加多宝公司知名产品的特有名称,具有独特的指向性,即加多宝产品,没有任何误导。原告主张,这种广告造成了王老吉要消亡的社会误解,应当承担举证责任。至于“王老吉改名加多宝”的广告语,加多宝一直没有做过。加多宝称,加多宝与广药因广告更名发生纠纷。虽然广州中院做出了一审判决,但这并不是最终结果。加多宝集团品牌部副总经理王对媒体表示,诉讼对加多宝的市场没有影响,加多宝仍然占据凉茶龙头老大的位置。对于一审判决,加多宝发表声明称已依法立即提起上诉。GPHL的代理律师曾云表示,GPHL保留上诉的权利。他认为:“虽然表面上我们胜诉了,但我们一共提出了6项上诉,法院只支持了其中的两项。我们认为这还不够,1000万的赔偿远远不能弥补广药的损失。我们也不排除上诉的可能。”针对王老吉与加多宝之间由来已久的“更名案”纠纷,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15年12月2日作出终审判决。加多宝虚假宣传罪名成立,王老吉胜诉。判决书显示,加多宝还需赔偿原告王老吉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1081万余元,并在《广州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公开赔礼道歉。2015年12月15日,广药集团、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收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书。法理:权威专家一致同意红罐属于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知名商品具有独特的装潢权,装潢属于知名商品的合法经营者,可以随商品在不同的合法经营者之间转让。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民事判决书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3)民事判决书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3)民事判决书均认定“王老吉凉茶为驰名商品”,这是不争的事实!王老吉凉茶罐头是王老吉凉茶的一种。广药集团此前授权鸿道生产经营红罐王老吉。现在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后,独有的装潢权也随着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一并转让给广药集团。

2)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加多宝对“王老吉”商标以及带有“王老吉”商标的包装装潢的使用权至2010年5月2日终止,加多宝品牌的凉茶从2012年5月份才开始推出,其不是知名商品,更不可能拥有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的红罐装潢权。3)早在1995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就明确规定授权鸿道集团生产经营红色罐装和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如果没有所有权,又何来授权?红罐及红瓶王老吉凉茶本身就是广药集团所拥有的王老吉凉茶产品系列中的一部分。鸿道绕过广药直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该专利已无效。加多宝继续使用红罐侵犯了王老吉凉茶知名商品特有装潢,属于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据悉,由于红罐官司广受社会关注,相关法律界专家纷纷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明德主任、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玉敏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张楚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关永红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武双教授、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民商法学研究会会长周林彬教授等多位专家一致认为,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特有的红罐、红瓶包装装潢权,自始至终都属于广药,加多宝继续使用红罐包装侵犯了广药的权利,加多宝公司生产经营与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近似包装装潢的加多宝凉茶,并在此过程中刻意制造市场混淆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王老吉大健康方面认为,加多宝生产、销售红罐凉茶使消费者造成了混淆,误以为加多宝凉茶就是王老吉凉茶,公然掠夺王老吉的商誉,严重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2003年王老吉(由加多宝经营)与二十四味装潢权先例2003年王老吉状告华力公司的二十四味凉茶侵犯其装潢权。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是否为知名商品,原告加多宝公司使用的包装装潢是否为特有?知名商品应当是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在认定知名商品时不能以任何人对该商品是否知道为必要条件,而应以该商品在相关的市场领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条件。“王老吉”凉茶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在广东及东南亚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并且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凭其可靠的产品质量,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且“王老吉”商标于1992年和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著名商标,1993年和1998年被评为广州市著名商标,2002年4月10日被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授予在其形象宣传、广告、品牌推广和其产品包装上使用“中国体育代表团专用标志”、“第十四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合作伙伴”称号、“第十四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茶饮料”称号。对此,被告华力公司也无异议。因此,“王老吉”凉茶是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应确认为知名商品,那么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作为“王老吉”凉茶系列产品中的一种,与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具有不可分离性。认定特有性主要看是否为相关商品所通用和具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上述两性是相互关联的,并且不需要任何部门认定和授予。本案中原告加多宝公司在其产品“王老吉”凉茶饮料上的装潢,在文字、色彩、图案及其排列,寓意明确,设计独特,该装潢底色、图案与其名称融为一体,具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并非为相关商品所通用,为该商品所特有,应确认为知名商品的特有包装装潢,应受法律保护。对于仿冒罐装“王老吉”凉茶饮料的装潢,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应予以禁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针对的只是“王老吉”商标,并非涉及装潢权的许可合同。广药集团以偷换概念的方式,伪称“明确授权红罐及红瓶予加多宝生产经营”,毫无事实依据可言。根据早在1995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仅仅规定授权鸿道集团使用“王老吉”商标而已,该合同涉及的同样是商标权。广药集团理屈词穷的狡辩“如果没有所有权,又何来授权”,充分暴露了其从上到下都不懂法的本质,让法律界齿冷。红罐及红瓶本身属于外观装潢,按照谁设计谁受益的理念,其权利人只能是设计人,跟广药集团毫无关系。广药集团宣称包装装潢属于其所拥有的王老吉凉茶产品系列中的一部分,更是没有任何法律依据。鸿道绕过广药直接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该专利已无效。情理层面:王老吉凉茶创立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1911年广州王老吉远恒济以葫芦招牌为记在中华民国政府获准注册。由此可见,从王老吉远恒济到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再到羊城药业和今天的王老吉药业,王老吉在广州的发展可谓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王老吉人凭借着独有的凉茶秘方,创制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凉茶产品。一季度王老吉红罐凉茶势头喜人红罐凉茶从开始即是广药最珍视的资产,在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之后,广药组建了王老吉大健康公司,不惜余力从产业源头到品质,再到渠道的全面发力。继2012年初步建立了快消团队之后,王老吉采取了全国的渠道织网计划继续深化渠道下沉,预计打造1万5千人规模的营销团队,再度深化王老吉的终端销售网络。据悉,经过数月打造,王老吉的渠道已经覆盖了全国市、县、镇的各级市场。“让每个中国人都能喝到最正宗的王老吉凉茶”,成为王老吉大健康概念的构成之一。而有良心的企业才能更被消费者认可。王老吉大健康经营发展状况良好,2013年第一季度,销售更创新高,并对100亿元的销售目标充满信心。虽然随着业绩的不断攀升,王老吉在凉茶市场的领军地位愈加巩固。但是王老吉从未忘记,是千千万万消费者的支持,才铸就了今天的王老吉。王老吉只以事实说话。以为消费者提供百年不变的品质,为消费者提供百年不变的口味,来支撑185年来消费者们对王老吉不变的信赖。历经185年,王老吉从水碗凉茶到凉茶包、凉茶颗粒,直至盒装灌装凉茶的演变,王老吉的载体不断更新,但王老吉对消费者的那份感情不变。王老吉愿意在广大消费者的支持下,继续坚守以事实说话,诚信经营,不以悲情营销骗取同情,对于王老吉而言,一罐实实在在的好品质凉茶,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市场营销。但是王老吉莫名其妙的“被降价”、“被资金链断链”、“被收购”等传闻屡见不鲜。这是某些企业在特意的进行“有色营销”,王老吉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凉茶案件始末呈现: 加多宝诉王老吉不正当竞争被重庆一中院驳回重庆市一中法院对原告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加多宝公司)诉被告何某、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下称王老吉公司)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进行公开宣判:驳回加多宝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其继续延用“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广告语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加多宝公司诉称,“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是原告经营的知名商品红罐凉茶的显著商业标记,王老吉公司直接抄袭该广告语侵占了原告的商誉,使广大消费者误以为王老吉公司生产的“此”红罐“王老吉”就是过去原告生产经营的 “彼”红罐“王老吉”。王老吉公司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构成了不正当竞争,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商誉损失。原告请求判令二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判令王老吉公司承担消除影响、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万元的民事责任。同时,重庆一餐饮店商户何某由于有相关涉案行为也成为被告。王老吉公司答辩称,“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的权益属于知名商品“王老吉凉茶”的合法经营者即王老吉公司,原告是“加多宝凉茶”的经营者,不享有该广告语的相关权益,原告主张的1000万元损失无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经审理查明,加多宝公司经商标权人许可于1998年10月起取得“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并用于其生产的红色罐装凉茶产品。原告为推销其产品,设计了“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并与其关联公司投入巨资制作了含有该广告语的广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持续、频繁、多种方式的宣传,使该广告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2004年12月13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原告生产的使用前述外包装和“王老吉”商标的凉茶产品为知名商品。2007年度至2011年度,加多宝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生产的使用“王老吉”商标的红色罐装凉茶产品连续五年列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2012年5月9日,原告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并从该日起改用“加多宝”商标。之后,王老吉公司经商标权人许可取得“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并于2012年6月3日上市销售其生产的使用“王老吉”商标的红色罐装凉茶产品,该产品在2012年度的销售额为17亿余元。王老吉公司为推销其产品,制作了含有“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广告语的广告,并在其官方微博及被告何某经营的餐饮店进行发布。最后,关于王老吉公司使用涉案广告语的行为结果。王老吉公司延用该广告语,仍然是继续宣传“王老吉”品牌,不会也无法与其他品牌产品产生混淆,不会损害包括原告在内的其他经营者的合法利益,也不会产生反竞争的效果。综上所述,重庆市一中法院遂判决驳回加多宝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认定,王老吉公司作为“王老吉”商标的合法使用人,对“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享有合法利益,其继续延用“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广告语在行为动机及行为结果上不具有不正当性,因而不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告何某同意王老吉公司在其经营的酒店发布涉案广告语的行为也不构成不正当竞争。工均被公安机关拘留。2013年5月11日下午4点30分左右,广州白云办事处三名业务人员在白云区新市开展正常业务活动时,被加多宝公司20多名人员非法围攻殴打,对方用刀具、砖头等凶器进行施暴。致使王老吉三名业务人员全部受伤住院,其中一人手臂被刀割开约13cm长的伤口,被缝14针,手术后昏迷十几个小时。经法医鉴定,此事件对王老吉三名业务人员造成一定人身伤害和极大精神损害 。暴力事件背后受广药集团的委托,一家调查公司开始针对王老吉商标侵权行为进行调查、举报。工商部门在接到一家名为“北方狼”的公司实名举报后,来到了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的厦门吉源企业有限公司。现场查出侵犯“王老吉”商标的加多宝凉茶空罐367.574万个。“这家工厂规模很大,是加多宝正规的OEM生产商,尽管查得很严,但我们的调查员经过一番周折后,最终还是进入到工厂里。”北方狼负责人、职业打假人刘殿林告诉本报记者,“调查员发现,尽管最新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侵权,但在这家工厂库房中仍有大量印有王老吉字样的空罐,这涉嫌侵犯王老吉商标专用权。”“找到证据后,我们迅速将此情况汇报给委托方广药,经他们的批准许可后,我们向工商部门举报。”刘殿林称。北方狼的调查员是如何进入该工厂的?刘殿林说:“公司调查员有自己的多种取证方式。相比我们之前的卧底到企业地下黑窝点,长期进行潜伏活动,秘密进入到一家工厂很轻松。”然而,对于具体进入到这家工厂的细节,刘殿林以讲述起来很复杂为由,并未透露。这起事件并不是偶发,实际上,类似事件频频发生。据刘殿林介绍,广药集团委托该公司对市场上的侵权产品进行投诉和举报,已经举报了涉及约36个销售点侵犯王老吉商标,遍及福建、浙江、江苏、北京等地。2012年5月,根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裁决,广药集团收回鸿道集团(加多宝母公司)的红色罐装及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刘殿林说,北方狼正是依据这个裁决来调查取证、投诉。“这些案件都拿到了当地工商执法部门出具的《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刘殿林表示。广药请调查公司“打假”除了向工商举报加多宝涉嫌侵权产品外,北方狼还举报加多宝广告用语涉嫌欺诈。“从1996年我开始做职业打假。做这项工作,卧底取证很正常。调查员有自己的多种取证方式,比如各种角色的变换等。”刘殿林说。实际上,北方狼与加多宝早有渊源。2005年,刘殿林以 “王老吉凉茶”中违法添加“夏枯草”存在欺诈为由,起诉加多宝公司。刘殿林说,该公司并不是广药专门找来“查找”加多宝侵权产品的。据他介绍,北方狼与广药的合作已有十几年。此前主要是为广药调查生产其品牌的假药及对广药知识产权进行维护。新增加了重要的一项合作:调查侵犯“王老吉”商标专用权的加多宝凉茶。除了代理广药对加多宝涉嫌侵权产品进行举报,刘殿林还以北方狼的名义对加多宝凉茶的宣传用语进行实名举报。加多宝生产的每一个凉茶罐上都印有“加多宝凉茶获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是只有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任何地方单位和社会团体无权命名批准和授权。”刘殿林认为,这涉嫌欺诈。王老吉诉加多宝案宣判 加多宝被判赔偿300万元2014年12月3日,王老吉诉加多宝虚假宣传纠纷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加多宝方面停止使用含有“加多宝凉茶连续7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等用语的广告,在指定媒体上连续七日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并且赔偿王老吉方面300万元。”2014年6月,北京市三中院受理此案。原告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公司共同起诉称,被告加多宝(中国)公司、广东加多宝公司在店堂告示、电视媒体、户内户外媒体、报纸杂志、互联网及产品包装等各类途径,发布、传播“加多宝凉茶连续7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加多宝凉茶荣获中国罐装饮料市场‘七连冠’”以及近似的广告内容,侵占了王老吉凉茶的商品声誉,构成虚假宣传,给原告造成影响,为此请求法院判令加多宝公司赔偿经济损失2000万元及合理维权费用100万元。对于起诉,被告加多宝方面辩称,涉案广告并未给二原告造成直接损害,加多宝方面连续多年使用王氏后人授权的凉茶秘方和生产红色罐体凉茶产品,享有合法权利,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审理后认为,相关机构出具的2007年至2011年《统计调查信息证明》中显示获得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的是加多宝集团生产的王老吉牌凉茶,涉案广告语将《统计调查信息证明》内容进行人为选择编排后表达为“加多宝凉茶连续七年荣获中国饮料第一罐”等,这里的“加多宝凉茶”如果理解为加多宝品牌的凉茶则与品牌的历史不符,因为加多宝集团在2012年之前使用的是王老吉商标,加多宝品牌是自2012年才开始独立投入使用,并无七年之久,因此,涉案广告语的表达方式不真实。法院认为,涉案广告语能够让消费者产生加多宝品牌已经存在七年之久的误解,从而使被告获得了不当的竞争优势。涉案广告语将王老吉商标有意识地进行忽略,其真正的用意是将凝结在王老吉商标中的商誉转移到加多宝商标之上,该行为不当地利用了原属于王老吉商标中的商誉,侵害了二原告的正当利益。法院据此作出上述判决。 加多宝提出上诉,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受理。2015年7月23日北京高院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2014年12月,法院判决:被告广东加多宝于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使用与涉案知名商标王老吉红罐凉茶特有包装装潢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包装装潢;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与涉案知名商品王老吉红罐凉茶特有包装装潢相同或相近似的包装装潢的产品;立即销毁与涉案知名商品王老吉红罐凉茶特有包装装潢相同或相近似包装装潢的库存侵权产品;立即停止使用并移除或销毁所有载有被控侵权产品的广告(包括但不限于电视广告、视频广告和平面媒体广告)以及各种介绍、宣传材料等。法院判决广东加多宝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赔偿原告广药集团的经济损失1.5亿元以及合理维权费用265210元。 201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驳回加多宝有关商标侵权案反诉,下达裁定书认为,6家加多宝公司所提反诉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反诉受理条件的明确规定,一审法院对反诉不予受理的处理具备事实与法律依据,作出驳回加多宝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这是加多宝在与王老吉的系列纠纷案中第十二次失利。王老吉有望获赔29亿。

王老吉的重要事件


细数下近几年来国内发生关于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1、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 3、2010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售价上千元、用于养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然而,历经近一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紫砂门”事件,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专家认定紫砂安全无毒。 4、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 5、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被海口市工商局推向消费者的关注中——两家公司生产的部分批次果汁饮品近日被该工商局检测出“含砒霜”。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海南省工商局最后宣称,确认检测机构初检结果有误,海口市工商局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程序不当的地方。 6、2009年11月7日,男子马赛在北京西单大悦城豆捞坊餐厅喝了一罐雪碧,口吐大量汞珠。警方调查发现,马赛情人刘晓静与保安员高星原合谋,多次向马赛投毒,试图将其杀害,而马赛在明知被人投毒后,仍向可口可乐公司索赔,此事件被称为“雪碧汞毒门”。 7、2009年5月11日,卫生部就之前杭州市民状告“王老吉”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饮料中含有的夏枯草不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87种中药材名单中,这意味着流传了170多年的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了该产品的销量下降。 8、2009年2月27日,“咯咯哒”问题鸡蛋所用饲料厂的法人代表获刑,该厂于去年9月两次向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在08年10月,在香港对从内地进口的鸡蛋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问题饲料被查出,但鸡蛋价格出现下跌。 9、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 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10、2008年10月,四川广元柑橘生产中发生蛆虫疫情爆发。这次柑橘疫情导致柑橘价格的大幅下跌,并且出现严重的滞销状况。政府出资收购柑橘,并进行深埋、消毒处理,以控制疫情的发展。 11、2008年10月19日,卫生部通报了暂停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销售和使用。该药物引起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的 4名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 12、2008年10月6日,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10月7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紧急通知,暂停销售使用该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 13、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主要经过两道工序,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过量食用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体危害。 14、2008年6月1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在5月22日至28日之间,先后有6名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后死亡。 15、2007年8月14日,总数为7.26吨台湾味全的较大婴儿奶粉在从香港入境时,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阪岐肠杆菌超标,检疫局依法对该批不合格婴儿奶粉作出监督销毁的处理。 16、2007年4月1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销售的“思念”、“龙凤”品牌云吞及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检测结果的公布之后,商家采取措施,对购买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 17、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抽检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 18、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 19、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 20、2006年8月3日,卫生部宣布停用安徽华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部分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症状。因使用该药品,共导致81人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人死亡,涉及10个省份。 21、2006年8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 22、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这一事件造成该地区蜂蜜价格的大幅跌落。 23、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这些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使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病例的报告。 24、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病例达到160例。该病是由于酒店出售的凉拌福寿螺菜而引起,最终经历了历时一年半的赔偿案之后,。“蜀国演义”酒楼因此出名,该酒楼共赔偿患者近1000万元。 25、2006年5月28日,石家庄第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葡萄糖氯化钠(生理盐水)药液内含有可见异物,导致浙江省中医院中九名患者输液后出现异常反应, 26、2006年4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禁止奥美定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决定。奥美定是国内惟一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产品,其用于注射隆胸。该产品的审批过程一路绿灯,先批后检,临床7个月即上市。近10年来,我国有近30万人使用了这种产品。 27、2006年4月30日,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了多名患者临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肾功能衰竭),经调查原因系齐二药购买药用辅料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时,购入了假冒的丙二醇。 28、2005年8月16日,“维维”牌天山雪活性乳饮料在上海被检测酵母菌数超标24倍。 29、2005年7月5日,三鹿被查出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产品生产日期标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疏忽。 30、2005年7月5日,有媒体报道,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但众多的中小啤酒企业依然在产品里普遍使用甲醛。 “95%啤酒生产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青岛、华润、燕京啤酒三巨头对这一说法纷纷表示异议,并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甲醛是两回事。 31、2005年6月14日,北京市工商局经抽查的潮安12家企业果脯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随即宣布广东潮安生产的果脯全部下架,将近800 家潮安果脯蜜饯企业集体挡在了北京门外。6月15日起,重庆、成都、西安、义乌等地相继“封杀”潮安果脯。 32、2005年5月26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在浙江被抽检出碘含量超标。这一事件使雀巢该品牌奶粉在全国范围的撤柜。 33、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从16日开始,在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这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 34、2004年5月11日,广州一市民被怀疑饮用散装白酒中毒死亡,短短10天内,共有14人因饮用假酒死亡、39人受伤。这些散装白酒中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 35、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36、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期“龙口粉丝掺假有术”节目揭露,部分正规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在生产中掺入粟米淀粉,并加入了可能致癌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用于增白。 37、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发现有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 38、2003年12月3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佛山、江门两地的鱼翅、开心果加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现场查获用工业双氧水加工过的鱼翅成品、开心果等干果类食品成品。 39、2003年12月1日,杭州质检部门公布“毒海带”事件的调查结果,市场上畅销的一种碧绿鲜嫩的海带是用印染化工染料浸泡出来的“毒海带”。不法经营者采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碱性品绿”等化工原料对海带进行泡、染加工。 40、2003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被曝光,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金华火腿的销量几乎为零,金华市经营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间蒙垢。 41、从2003年7月上旬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吨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这些狗大多为土狗,很灵活,所以较难棒杀,大多为毒杀。 42、2002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在某仓库发现标识为广西田阳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9.5吨假冒“白砂糖”,该“白砂糖”30%的成分为蔗糖,30%成分为硫酸镁,其余成分无法确认,对这批“白砂糖”全部没收并予以公开销毁。 43、2002年5月21日,长春市卫生局查处一处用牛血、猪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的黑窝点,制造假“鸭血”的化工原料一般为建筑或化工用品。 44、2002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去年的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被查处。据当地工商部门介绍,在所查获的汤圆馅是由去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的月饼经粉碎后制得,月饼早已超过保存期,有些已发霉变质,甚至被鼠咬。 45、2001年9月3日,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万余名学生饮用学校购进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至今,仍有多名饮用豆奶的学生被不同的病症缠身,其中3名学生患上白血病。 46、2001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 47、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细数下近几年来国内发生关于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求近10年食品安全案例,越多越好!不用太详细,介绍一下事件名称就好。

2011 1、瘦肉精事件:2011年3月15日 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消息曝光后,河南多家商场紧急下架双汇食品。 同类事件回顾:1998年5月,刚回归不到一年的香港同胞,因宴请客人食用内地供应的猪内脏,共造成有17人中毒的恶性事件,经香港《东方日报》等传媒竞相报道,惊动了中央政府高层,才终于撕开了“瘦肉精”在中国危害的黑幕。内地传媒也纷纷跟进。1998年中国内地首次发生了“瘦肉精”中毒事件:从外地回广州探亲的王小姐投诉,她一家6口进食了含“瘦肉精”的猪肝后,发生手脚颤抖、头痛、气促等不适。虽然此前曾在内地市面上售卖的猪肝中检测出“瘦肉精”,但进食含“瘦肉精”食品导致发生食物中毒,在内地还是首次。1999年4月,上海两名运动员又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肉品,在尿检时呈阳性而被禁赛。1999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专项查处“瘦肉精”等违禁兽药饲料,并出台农牧发[1999]1号文件,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使用含“瘦肉精”的规定。2001年11月17日,北京发生了首例“瘦肉精”中毒案:11月2日晚,陆续到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4位中毒患者,在午餐时曾集体进食过猪肝,随即表现出肌肉震颤、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北京市卫生局在对北京市场上的86头生猪的抽检中发现,“瘦肉精”的检出率为25%。2001年8月30日 ,浙江省桐庐县发生一起因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和猪内脏集体中毒事件,现已发现中毒群众180余人。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涉及9个区300多人中毒入院。补充“毒血旺事件”2011年3月17日,重庆市工商局执法局突击检查了市内几家血旺加工厂,在九龙坡区白市驿一家没有任何手续的加工厂内,查获2.5吨用福尔马林浸泡的血旺。 由于福尔马林被世卫组织定性为让人致癌和致畸形的物质。因此,这种方式制作的血旺也被称为“毒血旺”。http://ke..com/view/5384851.htm 2010 2、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3、麦乐鸡事件: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美国麦当劳发言人称,在麦乐鸡中加入聚二甲基硅氧烷,是基于安全理由,用以防止炸鸡块的食油起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动物测验显示,这种物质对人体无害。4、“紫砂门”事件:2010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光:售价上千元、用于养生保健的“天然紫砂煲”竟然是由普通泥土与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然而,历经近一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紫砂门”事件,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专家认定紫砂安全无毒。5、地沟油事件: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100倍。2009 6、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被海口市工商局推向消费者的关注中——两家公司生产的部分批次果汁饮品近日被该工商局检测出“含***”。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海南省工商局最后宣称,确认检测机构初检结果有误,海口市工商局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程序不当的地方。7、2009年11月7日,男子马赛在北京西单大悦城豆捞坊餐厅喝了一罐雪碧,口吐大量汞珠。警方调查发现,马赛情人刘晓静与保安员高星原合谋,多次向马赛投毒,试图将其杀害,而马赛在明知被人投毒后,仍向可口可乐公司索赔,此事件被称为“雪碧汞毒门”。8、2009年5月11日,卫生部就之前杭州市民状告“王老吉”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饮料中含有的夏枯草不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87种中药材名单中,这意味着流传了170多年的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了该产品的销量下降。9、2009年2月27日,“咯咯哒”问题鸡蛋所用饲料厂的法人代表获刑,该厂于去年9月两次向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在08年10月,在香港对从内地进口的鸡蛋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问题饲料被查出,但鸡蛋价格出现下跌。10、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 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2008 11、广元柑橘事件:2008年10月,四川广元柑橘生产中发生蛆虫疫情爆发。这次柑橘疫情导致柑橘价格的大幅下跌,并且出现严重的滞销状况。政府出资收购柑橘,并进行深埋、消毒处理,以控制疫情的发展。12、蒙牛“特仑苏”OMP牛奶事件:特仑苏牛奶在被国家质检总局叫停添加OMP后,蒙牛回应坚称其产品安全,也未主动召回已上市的OMP牛奶产品。前些天,北京华联精品超市、美廉美等连锁超市已主动将蒙牛特仑苏牛奶全部下架。超市表示,消费者购买的2月2日前生产的特仑苏OMP牛奶可凭小票退货。13、2008年10月19日,卫生部通报了暂停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销售和使用。该药物引起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的4名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14、2008年10月6日,云南省红河州6名患者使用了标示为黑龙江省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两批刺五加注射液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3例死亡。10月7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紧急通知,暂停销售使用该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15、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主要经过两道工序,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过量食用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体危害。16、2008年6月1日,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在5月22日至28日之间,先后有6名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在使用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后死亡。2007 17、2007年8月14日,总数为7.26吨台湾味全的较大婴儿奶粉在从香港入境时,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阪岐肠杆菌超标,检疫局依法对该批不合格婴儿奶粉作出监督销毁的处理。18、2007年4月12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销售的“思念”、“龙凤”品牌云吞及水饺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检测结果的公布之后,商家采取措施,对购买到问题批次产品的消费者提供退货服务。2006 19、多宝鱼事件: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抽检的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20、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21、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22、2006年8月3日,卫生部宣布停用安徽华源公司生产的药品——欣弗。部分患者使用该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症状。因使用该药品,共导致81人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人死亡,涉及10个省份。23、2006年8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24、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这一事件造成该地区蜂蜜价格的大幅跌落。25、广东潮安果脯事件:2006年6月14日,北京市工商局宣布,全面禁止广东潮安生产的所有果脯和蜜饯类产品进京销售。这个近年来少有的“封杀令”一下达,立即成为传媒争相关注的焦点话题。26、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暂停使用、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这些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使患者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病例的报告。27、福寿螺事件:2006年6月,北京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病例达到160例。该病是由于酒店出售的凉拌福寿螺菜而引起,最终经历了历时一年半的赔偿案之后,。“蜀国演义”酒楼因此出名,该酒楼共赔偿患者近1000万元。28、2006年5月28日,石家庄第四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葡萄糖氯化钠(生理盐水)药液内含有可见异物,导致浙江省中医院中九名患者输液后出现异常反应。29、2006年4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禁止奥美定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决定。奥美定是国内惟一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产品,其用于注射隆胸。该产品的审批过程一路绿灯,先批后检,临床7个月即上市。近10年来,我国有近30万人使用了这种产品。30、2006年4月30日,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了多名患者临床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导致肾功能衰竭),经调查原因系齐二药购买药用辅料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时,购入了假冒的丙二醇。2005 31、孔雀石绿事件: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是有毒的三苯甲烷类化学物,既是染料,也是杀菌剂,可致癌。2005年12月广东省出口的豆豉鲮鱼罐头中检出孔雀石绿,2006年6月日本在我国出口的养殖鳗鱼中检出孔雀石绿,10月韩国在我国出口的水产品中发现孔雀石绿,11月香港从内地进口的桂花鱼中检出孔雀石绿……,直到07年4月还有香港、日本检出的报道。32、2005年8月16日,“维维”牌天山雪活性乳饮料在上海被检测酵母菌数超标24倍。33、2005年7月5日,三鹿被查出超前标注生产日期的酸牛奶,三鹿方面表示,产品生产日期标注不存在任何问题,而是因为企业管理上的一些疏忽。34、2005年7月5日,有媒体报道,甲醛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但众多的中小啤酒企业依然在产品里普遍使用甲醛。 “95%啤酒生产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青岛、华润、燕京啤酒三巨头对这一说法纷纷表示异议,并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甲醛和在生产过程中添加甲醛是两回事。35、2005年6月14日,北京市工商局经抽查的潮安12家企业果脯产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标,随即宣布广东潮安生产的果脯全部下架,将近800 家潮安果脯蜜饯企业集体挡在了北京门外。6月15日起,重庆、成都、西安、义乌等地相继“封杀”潮安果脯。36、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2005年5月26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在浙江被抽检出碘含量超标。这一事件使雀巢该品牌奶粉在全国范围的撤柜。37、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从16日开始,在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这两种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38、毛蚶事件:2005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发现宁波市伤寒、副伤寒发病人数较去年同期上升3倍。病例主要集中在北仑、勤州、海曙、江东、余姚、奉化、江北等地,并于2月1日,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奉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在江东区和奉化市的海产品销售市场采集的牡蛎和毛蚶样品中检出了甲型副伤寒杆菌。( 1987年12月至1988年3月上海发生因食用不洁毛蚶而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性流行事件,造成30万上海市民染上肝炎,31人直接死于本病。在卫生防疫部门的跟踪检疫下,确定这是由毛蚶携带的甲型肝炎病毒所致。这次上海甲肝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市民食用了来自江苏省启东县被污染的带有甲肝病毒的毛蚶。)2004 39、广州毒酒事件:2004年5月11日,广州一市民被怀疑饮用散装白酒中毒死亡,短短10天内,共有14人因饮用假酒死亡、39人受伤。这些散装白酒中含有剧毒工业酒精甲醇。(1998年春节前夕,震惊全国的山西“朔州毒酒案”导致27人死亡,肇事者是山西文水县农民王青华等人,用含有大量甲醇的工业酒精勾兑了散装白酒,再批发给外地个体户。从1月26日开始,短短几天时间,山西朔州、大同等地先后发现数百名群众饮假酒中毒住院,其中27人死亡。“朔州毒酒案”演绎成“山西毒酒案”。)40、阜阳劣质奶粉事件: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41、龙口粉丝事件: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的一期“龙口粉丝掺假有术”节目揭露,部分正规粉丝生产商为降低成本,在生产中掺入粟米淀粉,并加入了可能致癌的碳酸氢铵化肥、氨水用于增白。42、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发现有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2003 43、2003年12月3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佛山、江门两地的鱼翅、开心果加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现场查获用工业双氧水加工过的鱼翅成品、开心果等干果类食品成品。44、2003年12月1日,杭州质检部门公布“毒海带”事件的调查结果,市场上畅销的一种碧绿鲜嫩的海带是用印染化工染料浸泡出来的“毒海带”。不法经营者采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碱性品绿”等化工原料对海带进行泡、染加工。45、2003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被曝光,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金华火腿的销量几乎为零,金华市经营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间蒙垢。46、从2003年7月上旬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吨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这些狗大多为土狗,很灵活,所以较难棒杀,大多为毒杀。47、“非典”事件:2003年,非典在我国爆发,病毒可能来源于餐桌上的果子狸。据统计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我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这些都属于食源性中毒事件。包括1998年上海爆发的毛蚶事件。48、海城豆奶事件:2003年3月19日,辽宁海城发生豆奶中毒事件,海城市铁西区的8所小学,3000余名学生在同一天饮用了区教委推荐的豆奶后,持续发生了腹痛、头痛、眩晕等症状,已经证实有3人死亡。2002 49、2002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在某仓库发现标识为广西田阳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9.5吨假冒“白砂糖”,该“白砂糖”30%的成分为蔗糖,30%成分为硫酸镁,其余成分无法确认,对这批“白砂糖”全部没收并予以公开销毁。50、2002年5月21日,长春市卫生局查处一处用牛血、猪血和化工原料加工假“鸭血”的黑窝点,制造假“鸭血”的化工原料一般为建筑或化工用品。51、过期月饼事件:2002年2月,哈尔滨香香鸟食品有限公司用去年的陈月饼非法生产汤圆的恶性事件被查处。据当地工商部门介绍,在所查获的汤圆馅是由去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的月饼经粉碎后制得,月饼早已超过保存期,有些已发霉变质,甚至被鼠咬。2001 52、双氧水、福尔马林食物事件:2001年12月22日《重庆晚报》报道:正值当地“放心火锅”参评热潮,江北区黄泥村“兄弟串串”火锅店老板袁某居然拿严禁使用的福尔马林浸泡菜品,更恶劣的是还当白酒给食客饮用。遭此横祸的食客经及时抢救,暂无性命之忧。53、豆奶中毒事件:2001年9月3日,吉化公司所属的16所中小学校发生严重的豆奶中毒事件。万余名学生饮用学校购进的“万方”牌豆奶后,6362名学生集体中毒。至今,仍有多名饮用豆奶的学生被不同的病症缠身,其中3名学生患上白血病。54、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2001年9月3日,距离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还剩一个月不到,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大量使用霉变及退回馅料生产月饼”的消息,举国震惊。55、2001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中毒。2000 56、毒瓜子事件: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毒瓜子”。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河南、广东、南京等地也发现了“毒瓜子”。

求近10年食品安全案例,越多越好!不用太详细,介绍一下事件名称就好。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