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蜡染(蜡染艺术品)
- 电商
- 2022-06-20 14:15:16
苗族蜡染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苗族蜡染图案题材独特,巧妙地将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苗族蜡染图案可分为七类。1.蝴蝶图案蝴蝶图案来源于苗族神话中《妹榜妹留》、《十二个蛋》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苗族的起源:枫树化为蝴蝶,蝴蝶之母爱上水泡,下了12个蛋,由鹤鸟孵化,生出——只雷公、水龙、蛇、虎、羊、象、野猪等。其中一个蛋孵化出一个人,就是苗族的祖先江洋。这就是传说中的苗族始祖江洋生下“梅棒刘梅”的故事。苗语“美邦刘梅”直译成中文就是“蝴蝶妈妈”。在苗族神话中,蝶母是世间万物的始祖,包括神、鬼、人、动植物、雷电。因此,蝴蝶被视为生殖和美丽的化身,是最受尊敬的,并成为蜡染的一个重要和特别受欢迎的图案。蜡染中的蝴蝶种类繁多,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既有抽象的,也有畸形的。可以看到一系列姿态各异、千变万化的飞、爬、前、侧、背、背蝴蝶图案。蝴蝶轻盈美丽的形象,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这一传说影响深远,不仅形成了苗族独特的文化意识,即对蝴蝶的热爱和崇拜就是对祖先的热爱和崇拜,而且使蜡染艺术表现与其崇拜紧密结合。可见,苗族蜡染中的蝴蝶图案,积淀着原始的祖先崇拜意识。2.鱼鸟纹苗族蜡染图案中的鱼鸟纹类似蝴蝶纹,也是一种赞美生机的美丽图案。苗族人认为鸟是雄的,鱼是雌的。鱼和鸟组成一个图案来描述夫妻之间的爱情。有这种花纹的鱼有像鸟一样的翅膀,而鸟多是能在水中游动的“水鸟”。有学者认为,这是男女平等的体现,共同承担传宗接代的使命。没有男尊女卑之分,暗含生殖崇拜,造型是很有特色的图案。蜡染中大量使用鱼纹,更多的是出于心理预期和生活繁衍的需要。因为鱼生很多孩子,所以鱼纹的本义是象征繁衍,对鱼的崇拜是对鱼强大生殖能力的崇拜。多年来,其他吉祥的含义已经出现。汉族“鲤鱼跃龙门”图案象征功名富贵,“鱼莲”图案象征“年年有余”。而贵州少数民族对鱼线的认识,却保留了原始的生殖崇拜意识。比如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子孙多如鱼苗”的比喻。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其寓意是祈求后代繁衍。蜡染中出现的鱼线大多是肥硕的,有的肚子里有小鱼,有的肚子里有无数像鱼子酱一样的斑点,有的干脆把鱼鳞画成鱼子酱,这些都传递着原始生殖崇拜的信息。蜡染中出现的很多鸟纹也是因为追求吉祥。鸟是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姑娘的幸福生活伴侣,它们的鸟纹寄托着她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在苗族中,鸟的图案也包含着祖先崇拜的寓意。与蝴蝶传说相连的是古歌中蝴蝶之母所产的12个蛋,由鹤鸟孵化而成。在所有孵化出来的东西中,有苗族始祖江洋。所以,鸟对苗族人是善良的。还马城是苗族先民一些氏族的图腾。《山海经-神异经》记载:“旷野有人,名唤环头.谁敢面对鸟嘴,有翅膀,吃海里的鱼,拄着拐杖走路。”古籍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记述。“环头”和“环斗”据说是苗族先民的首领。其中一些鸟的图案被忠实地模仿,而另一些则是想象中的变形。如锦鸡、喜鹊、麻雀、燕子、斑鸠、仿鹦鹉挖鹦鹉、孔雀、鹤等。可以确认一下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很有特色,外观和内涵与汉族地区完全不同。龙是中国的原始圈。自白秦汉以来,汉人以龙为尊,龙成为皇权的最高象征。龙纹逐渐演变成了角高耸、爪尖齿利的威武形象。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龙纹却大相径庭。他们幼稚而天真,他们和自然界的人和万物都很亲近。苗族人不怕龙,苗族人的龙也不像汉族人的龙那样神气活现,张牙舞爪。苗族的蜡染龙没有固定的图案,千变万化。有鸟头蛇身,牛头鱼身,蜈蚣形等。因此有水牛龙、鱼龙、蚕龙、叶龙龙、鱼尾龙、水龙等。在榕江苗族蜡染中,龙的图案像蛇和蚕。龙的形状可以飞翔,弯曲或伸展,变化自如。有专家认为,龙纹的内涵不仅是龙图腾崇拜的原始意识,还有祈福迎福、消灾避祸的寓意。4.涡纹苗族蜡染中的涡纹主要绘制在蜡染大衣、袖子、被套的背面,是苗族回归象征团结吉祥的传统图案。苗族人热爱人性。它们在逃租的洪流中看到漩涡,转了一个完整的弯,觉得很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感觉,所以被公认为吉祥美好的图案。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出现了漩涡纹,是先民对自然水纹的模仿。后来这种图案很少出现在汉族手工艺品中,多见于贵州民间蜡染。在视觉形式上,这是蜡染最醒目的几何图案之一,在内容和意义上,也是最多样的图案之一。第一个是为了记住苗族先民长途迁徙,跋山涉水后留下的涡痕,第二个是为了记录杀牛祭祖时牛头上的涡痕,因为这是祖先的象征。第三种说法是,在古代,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女孩生病了。她的母亲从山上采了一些羊齿皮的嫩苔,把这种草药给了女孩后,她的病就好了。为了永远不忘记这救命的草,照它的样子画在衣服上。5.苗族蜡染不仅植物图案多,而且与汉族有很大差异。它的植物图案不像象征富贵吉祥的牡丹、荷花、桃花、石榴(蜡染毛巾也时有出现),而更多的是山野中常见的花草,如花卉、蕨类、梅花、桃花、杏花、棉花等,有些已经演变、细化成几何图案。这些植物主题在少数民族女性工作时随处可见,触手可及。他们从中获得美感,并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加工,描绘出充满活力的画面和蜡染的山野趣味。比如最具地方特色的梨花纹,就像世界上丹寨的苗族一样丰富多彩。根据传说,苗族的祖先
在迁徙途中,曾经到过一处梨花坳的地方,正逢梨花盛开。在长期迁徙中的先祖耗尽精血,差一点儿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忽然看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惑。另一个传说是,在古代发生的由中原向西南的大迂徙中,妇女们为牢记跋涉的艰辛,便将沿途所见的花草植物都描绘在衣裙匕,后来便作为传统纹样保留下来。还有一种传说,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相传蕨草曾治愈过苗族妇女的病,故蕨草也成为蜡染纹样。6.铜鼓纹铜鼓是苗族文化特征之一,因此铜鼓上的古老图案往往是苗族蜡染传统图案的来源,铜鼓也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经常使用铜鼓,对铜鼓的尊重,对铜鼓图案的再现意味着对祖先的缅怀和崇拜。宋代的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因此,苗族蜡染取材于铜鼓上的图案,也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清代张澍在《黔中纪闻》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缂僚有斜纹布,名顺水纹,盖模取铜鼓纹以蜡刻板印布。”苗族蜡染‘的铜鼓图案,在传承延续中虽有变化,但铜鼓的中心花纹在蜡染中还是非常典型、突出的。中心花纹,实际上就是辐射光芒的太阳纹。7.星辰山川纹这里所说的星辰山川图案,已经不是客观的天上的星辰云彩、地上的山岭江河丁,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化后图案与形象的组合。这些图案既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还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据史料记载,苗族在古代曾经历过背井离乡的大迁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壮经历,苗族人民不仅刻骨铭心,传说还用图案记录与反映了历史上的迁徙事件。如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长久传承这类图案的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说法:这种图案与组织,表现的是故七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历,如百褶裙上黄色横线表示黄河,绿色横线表示长江,中间空白表示田野。他们称这种裙为“迁徙裙”、“母江裙”。
贵州蜡染的历史
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纺染工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后汉书》、《临海水土志》、《新唐书》等虽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鸟章”等记述,但都没有确指蜡染,到了宋代的文献中才对蜡染有明确的说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为盛行,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蜡染、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对树象羊蜡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十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蜡染的研究者根据史料和民间传说,对蜡染最早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些推测,意见不尽一致。无论如何说,蜡染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却是事实。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放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们迁徙到贵州后怀念故土,怀念祖先,固守从故土带来的文化形态,并在其中寄寓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逐渐成为民族自尊自爱的标志: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贵州地处偏僻,山川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易于保持传统的文化形态;三是制作原料的原因,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息息相关,使得蜡染工艺和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傩戏等活动一样,具有某种“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强大的中心文化辐射挤压的边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形式。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还应提到一种叫做“蜡片”的工艺品。在一些民族地区,把未经浸染的蜡花当作装饰品。她们把这种“蜡片”装饰在头上或服装上。这种工艺品是白色和黄褐色花纹,色彩谐调,别具一格。“蜡片”的缺点是蜡花容易脱落,所以在服装上只能局部采用
贵州蜡染的用途
贵州蜡染同所有民间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的功能。在蜡染流行的地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装饰美化生活,丰富生活的文化含念携量,寄托人们的信仰、祈愿和情感,深受人们喜爱。特别在长期形成的民俗活动中,反映民俗心理漏裤的蜡染更丰富了民俗活动的内容和趣味仔搜伏。 蜡染制品包括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一般可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被面、帽子、床单、门帘、窗帘、背扇、包袱布、盖帕、手帕、挎包等等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
上一篇:十字绣工艺品(十字绣钱包)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