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工艺品(茶具工具)
- 电商
- 2022-06-20 11:39:13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茶具?
【瓷茶具】瓷茶具种类繁多,其中主要有: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五彩瓷器。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页。(1)瓷茶具中以浙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生产出颜色纯正、透明的青瓷。山西、浙江的越窑、吴窑、瓯窑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宋代,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瓷茶具达到顶峰,远销各地。明代瓷茶具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绿、图案典雅而闻名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法国全境。人们将其与欧洲著名戏剧《牧羊女》中女主角喜来登的美丽绿袍相提并论,将龙泉青瓷称为“喜来登”,视为稀世珍宝。目前,浙江龙泉的瓷茶具有了新的发展,新产品不断问世。这种茶具既有瓷茶具的许多优点,又因其色泽翠绿,用于冲泡绿茶时,有利于汤色之美。但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红茶,容易使茶汤失去本来的样子,似乎有些不足。White瓷茶具具有坯体致密透明,釉烧程度高,不吸水,声清韵长等特点。因其色泽洁白,能体现茶汤的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且色彩鲜艳,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具中的珍品。早在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就“天下无通用”唐朝的白居易也写过赞美四川大邑出产的白瓷茶碗的诗。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已经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焕然一新。这套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种茶叶。此外,白瓷茶具造型精美,装饰典雅,外壁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鸟兽、人物故事,或饰以名人书法,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应用最为广泛。黑瓷茶具黑瓷茶具始于晚唐,兴盛于宋代,延续于元代,衰落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以来,饮茶方式逐渐由唐代的煎茶转变为点茶,宋代流行的斗茶为黑瓷茶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宋人权衡斗茶的功效。当我们看茶面和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时,“鲜白”是第一位的;第二,看汤花与茶杯连接处有无水痕,水痕出现的早晚,以“杯上有水痕”为顶。当时的第三任使臣蔡襄在他的《茶录》中明确表示:“最好看他的脸是那样的光亮洁白,最好是没有水痕;在建安,第一个有水痕的为负,最后一个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朱穆在《方舆胜览》所说,“茶色白,入黑灯易察其痕”。因此,宋代的黑瓷茶灯成为瓷茶具中品种最多的。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在黑茶茶具的窑中,以筑窑生产的“建盏”最值得称道。蔡祥《茶录》说:“建安造的东西.是最需要的。其他的,瘦的,紫的,都不如别人。”建盏配方独特,使釉面在烧制过程中呈现兔毛条纹、鹧鸪斑、日本黑曜石斑。茶汤一旦进入灯内,就能发出五彩缤纷的小光彩,增加了斗茶的趣味性。自明代以来,由于“烹饪”的方法不同于宋代,黑瓷灯笼“似乎unsui
它的特点是:蓝白相间的图案相映成趣,赏心悦目;色彩淡雅美丽,艳丽而不华丽。另外,色料上的釉使其润泽光亮,更增添了青花茶具的韵味。直到元代中后期才开始批量生产青花瓷茶具,尤其是景德镇,成为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的绘画技术水平很高,特别是将国画技法运用到瓷器上,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镇产青花茶具外,玉溪、建水、云南、江山、浙江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釉色、胚质、纹饰、绘画技巧都无法与同时期景德镇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到了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如茶壶、茶杯、茶杯等,色彩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精致。无论器形、器形、纹饰,均为全国之冠,成为其他窑生产青花茶具模仿的对象。到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进入了古陶瓷史上的一个历史高峰。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在历史上被称为“清代之最”。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口的扩大,饮茶方式的改变,都促进了青花茶具的快速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比较有影响的是江西吉安、乐平,广东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玉溪,四川会理,福建德化、安溪。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地方生产“乡土青花”茶具,供特定地区的百姓喝茶使用。【紫砂茶具】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来,是一种新的陶器。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瑶《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说:“小石子寒春留初味,新紫泥满春花。”讲的是北宋刚刚兴起的紫砂茶具。至于是谁创造了紫砂茶具,无从考证。然而,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紫砂茶具创作于明代郑德时期。今天的紫砂茶具是用紫泥制作的,这是一种埋藏在江苏宜兴南部和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的特殊粘土。这种粘土含铁量高,可塑性好,烧制温度在1150摄氏度左右。紫砂茶具的颜色可利用紫泥和质地的差异,经“澄清”和“水洗”使其呈现不同的颜色,如天青泥呈深肝色,蜜泥呈浅赭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此外,不同质地的紫泥可以混合使用,使其呈现古铜色、淡墨色等颜色。优质的原料和自然的色泽,为烧制优秀的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宜兴紫砂茶具是受
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又叫“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如意吉祥,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佛力无边。 木鱼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空腔内有的呈卵形核状,有的呈粉沙状,有的为液体,用手摇动,可发出动听的声响。古人有诗赞曰:“曾见山有洞,罕闻石中空,虽非珠玉类,可在一绝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利用其中空为盂为砚,所盛水墨色味经久不变。 《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系珍稀中药材,其性甘平无毒,有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久服有强力、耐寒、耐暑、不饥、轻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疗效。故而,木鱼石有“得者有缘,无福妄得”之说,得者往往不传其产地,更使该石身价百倍。经实验室鉴定,木鱼石含有偏硅酸、锶、钼、锂、锌、硒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很强的保健和美容作用。 木鱼石茶具是指用整块木鱼石作出来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酒壶、竹节杯、套筒杯、冷水杯、茶叶筒等。将水放在木鱼石器具中浸泡两小时,水中溶解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即能达到国家矿泉水限量指标。因木鱼石中铀及稀土元素含量适中,故此茶具的防腐和通透性好,用其泡茶即便是在酷暑季节,五天内茶水仍可饮用不会变质。 木鱼石对酒有奇效,经山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表明,用木鱼石器具盛酒(指白酒)24小时,甲醇含量可降50%、杂醇油含量可降65%以上,酒精含量不变。任何白酒只要在木鱼石酒具中放置20分钟,即可变得绵软甘甜可口,辣味苦味明显减轻,与盛入其他酒具中的酒形成明显的差别。 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径山东,地方官员得知乾隆帝酷爱收藏各种名贵茶具,便向乾隆帝进贡木鱼石茶具壹套共六件,乾隆见茶具外观温润圆滑,沏茶后茶香四溢,赞叹不已,欣然提笔为这套茶具题写“清幽”二字,并命宫廷造办处镌刻于壶身之上,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 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 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 “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玻璃茶具】 在现代,玻璃器皿有较大的发展。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用途广泛,玻璃杯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的细嫩柔软,茶叶在整个冲泡过程中的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 等,可以一览无余,可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特 别是冲泡各类名茶,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别有风趣。而且玻璃杯价廉物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 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 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最初是粗糙的土陶,然后逐步演变为比较坚实的硬陶,再发展 为表面敷釉的釉陶。宜兴古代制陶颇为发达,在商周 时期,就出现了几何印纹硬陶。秦汉时期,已有釉陶的烧制。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 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由于 成陶火温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又有肉眼看不见的气孔,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汁,蕴蓄茶味;且传热不快,不致烫手;若热天盛茶,不易酸馊;即使冷热剧变,也不会破裂;如有必要,甚至还问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型简练大 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点,外形有似竹节、莲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铜器形状的。《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 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 夺香,又无熟汤气。”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先后山现了两位卓越的紫砂工艺大师——龚春(供春)和他的徒弟时大彬。龚 寺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传说寺院里有银杏参天,盘根错节,树瘤多姿。他朝夕观赏.乃摹拟树瘤,捏制树瘤壶,造型独特,生动异常。老和尚见了拍案叫绝,便把平生制壶 技艺倾囊相授,使他最终成为著名制壶大师。供春的制品被称为“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供春之壶,胜如金玉”。“栗色暗暗,如古金石;敦庞用心,怎称神明”。时大彬的作品,突破了 师傅传授的格局而多作小壶,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因此当时就有十分推崇的诗句:“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清代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有发展。其中以清初陈鸣远和嘉庆年间杨彭年制作的茶壶尤其驰名于 世。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杨彭年的制品, 雅致玲珑,不用模子,随手捏成,天衣无缝,被人推为“当世杰作”。当时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癖好茶壶,工于诗文、书画、篆刻,特意到宜兴和杨彭年配合制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氏镌刻书画。其 作品世称“曼生壶”。一直为鉴赏家们所珍藏。清代宜 兴紫砂壶壶形和装饰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在国内外 均受欢迎,当时我国闽南、潮州一带煮泡工夫茶使用的小茶壶,几乎全为宜兴紫砂器具,17世纪,中国的 茶叶和紫砂壶同时由海船传到西方,西方人称之为“红色瓷器”。早在15世纪,日本人来到中国学会了制壶技术,他们所仿制的壶,至今仍为日本人民视为珍品。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美术作品。过去有人说,一两重的紫砂茶具,价值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说:宜兴罐以龚春为上,一砂罐,直跻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名贵可想而知。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如专为日本消费者设计的艺术茶具,称为“横把壶”,按照日本人的爱好,在壶面上到写精美书法的佛经文字,成为日本消费者的品茗佳具。 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 六百多种。例如,紫砂双层保温杯,就是深受群众欢 迎的新产品。由于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所以烧成的双层保温杯,用以泡茶,具有 色香味皆蕴,夏天不易变馊的特性。这种杯容量为250毫升,因是双层结构,开水入杯不烫手,传热慢,保温时间长。造型多种多样,有瓜轮型的、蝶纹型的,还有梅花型、鹅蛋型、流线型等。艺人们采用传统的 篆刻手法,把绘画和正、草、隶、笼、篆各种装饰手法施用在紫砂陶器上,使之成为观赏和实用巧妙结合的产品。 紫砂壶的创作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砂寺一个不著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 型精辟,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足供春唯一的传品,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自明代供春(龚春)模仿老银杏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 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梁、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陈鸣远、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等。近代有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人,顾景舟近作 提璧壶和汉云壶,系出国礼品。青年艺人也是人材辈出。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 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 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紫砂壶 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 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评价一套茶具,首先应考虑它的实用价值。一套茶具只有具备了容积和重量的比例恰当,壶把的提用方便,壶盖的周围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整套茶具的美观和实用得到融洽 的结合,才能算做一套完美的茶具。宜兴茶具使有这些特点。 紫砂茶具不仅为我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为海 外一些国家的人民所珍重。早在15世纪,日本、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的陶瓷工人就先后把中国的紫 砂壶作为标本加以仿造。18世纪初,德国人约·佛 ·包特格尔,不仅制成了紫砂陶,而且 在1908年还写了一篇题为《朱砂瓷》的论文。本世纪初,紫砂陶曾在巴拿马、伦敦、巴黎的博览会上展出, 并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为中国陶瓷史 增添了光彩。 【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属器具。到隋唐时,金属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石茶具】 石雕茶盘的制作,是根据石头的天然特性,设计加工精雕细琢而成。因为石头具有硬度大,密度强,颜色天然,遇冷遇热不变形,不开裂、不褪色,磨光后不会吸茶色等优点。所以用石头雕刻制作而成的石雕茶盘,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实乃赋石头之灵性,兼水土并容,五行相行,让茶叶回归自然。用石雕茶具品茶,赏心悦目,修身养性。 目前市场上取材于天然石材的石茶盘,形形色色,可谓多姿多彩,缘由于客户已接受了它存在的特殊优势,是商机激励了商家的努力而去开发更多产品。 石茶盘,顾名思义,是取材于天然石头,雕刻一些比较含蓄有意义的题材加为装饰,附加在有实用功能的茶盘上,而形成一种新的茶具新型产品。一件作品一旦脱离这些主题,注定这件作品就没有收藏、欣赏、实用价值的存在。〔除非客户偏爱〕 不难看出,石茶盘的材质:可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型。规格:可分为规则与不规则。色彩:可分为纯色与混色。排水外观:可分为“隐藏式”与“外露式”。排水方式:可分为储水式与直排式。雕刻方式:可分为平面写意雕刻与平面写真立体雕刻。 石茶盘的选购:必须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为选择对象,一:整体必须有神韵,能有吸引人的感觉,材质必须天然,色彩选择纯色,如:纯黑色、浅绿色等,其主体不得含有人工加色。二:规格是方也可、是圆也好,但要规范,才能显出端庄、稳重。三:雕刻内容表达要含蓄深刻,易懂并且要有联想空间。四:新颖雅观、简洁卫生。五:易收藏、边角不伤人。 天然的材质是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熏陶,其色彩、质量是人工合成无法替代的。不论哪一件作品,没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吸引你,就算拥有也不以为然。选择石茶盘纯色,能让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因为混色色彩很难达到理想中的协调色,混色容易刺激视觉神经而引起眼睛疲劳。甚至能使人心情烦躁不安缘故。选择石茶盘整体外轮廓讲求规范才能显出端庄、稳重,规矩出方圆就是这个缘故。选择石茶盘图纹创意表达内容必须含蓄深刻,通俗易懂。庸俗低调可看出人性的低素质。缺欠文化底蕴弱点。选择石茶盘的新颖、简洁是因为社会的进步,新颖的设计、好的创意才能跟随着社会同步发展,品茗是涉及到高层次的享受与健康,简洁容易清洗是卫生的保障。关于石茶盘雕刻,留下的边边角角必须保证钝角,尽量避免镂空,下陷雕刻,钝角能减少或避免对小孩幼稚的皮肤意外伤害。平面立体雕刻、镂空、下陷雕刻而是增加雕件折断机率。雕件一旦折断破相,收藏的信心就已前功尽弃。写意平面雕刻就是克服石雕茶盘平面立体雕刻这个最大缺陷。
古代著名茶碗、茶器有哪些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这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甚至被作为所有茶道具的代称。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日本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早在《茶经》中, 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 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 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 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炙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 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 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 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 “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 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 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2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用现在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 以理解。但在古代人说,则是完成一定礼仪,使饮茶至好至精的 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其实,现 代烹饪所用器具较陆羽二十四器更为复杂,只不过厨师作,客人 吃,不知其中艰辛而已。中国古代茶人,用这样细腻的描述体味 自煎自食的乐趣,也从中表现实践精神。陆羽当时便说明,所谓“二十四器必备”,是指正式茶宴,至于三五友人,偶尔以茶自 娱,可据情简化。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宋 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亦不例外,如烘茶的焙 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 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 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 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 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 一目了然。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 一定思想观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 “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 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 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 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 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 器到明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 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 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 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 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 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 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 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 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 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 件,下有托,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 “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 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 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 茶船。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 之女创茶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 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 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 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 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 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 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 深入千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 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 国出口贸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 国茶具仍为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 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 动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来日。
茶具是不是工艺品
看是哪个档次的啦,天下茶器网的茶具都是工艺品如果你说,茶具是不是艺术告旅衫品,那可得中高档的茶具才算得上啦,通常我们要考虑到这套镇搏茶具它有没有文化内函,有没有艺术欣赏性,如果是紫砂名家的作品,那更是不得了,还有收藏价袜腔值。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