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商 > 正文

网箱沉浮装备(养鱼网箱)

摘要: 浮动网箱,沉浮淡水网箱怎么建设,网箱整体框架那里有卖? 加分,我来告诉你 网箱养殖(海水)都是什么鱼...

浮动网箱,沉浮淡水网箱怎么建设,网箱整体框架那里有卖?

加分,我来告诉你

浮动网箱,沉浮淡水网箱怎么建设,网箱整体框架那里有卖?

网箱养殖(海水)都是什么鱼

1.该海域3360种网箱养鱼技术成熟,如卵形鲳鱼、大黄鱼、鲈鱼、红鳍东方鱼等。浅海和滩涂是发展海水养殖的首选水域,发展海水网箱养鱼是开发利用浅海和海水养殖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我国渔业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1.发展海水网箱养殖有什么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水产品是人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发展渔业生产,对于缓解我国人口增长给粮食生产带来的压力,增加优质蛋白质食品供给,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当前形势下农渔民增产增收,具有特殊意义。发展海水网箱养鱼是有效开发利用浅海陆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渔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我国海洋捕捞业实行“零增长”战略的今天。这是因为:(1)可以有效拓展海水养殖的空间。浅海、海港和滩涂是大多数海洋生物的良好栖息地和繁殖地。因为这个地区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食物生物资源丰富,水文条件适宜。因此,这片区域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绝佳场所。近20年来,我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水域,形成了鱼、虾、贝、藻齐头并进,浅海、滩涂全部利用的局面。截至2000年,中国海水养殖面积已达1865.6万亩,占全国养殖面积的19.1%,其中浅海489.5万亩,港口346.7万亩。水产养殖总产量10.612吨,其中鱼类42.7万吨,甲壳类34.3万吨,贝类860.7万吨,藻类120.2万吨,其他3.4万吨,占当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24.8%。近年来,由于城乡污水大量排放,石油和工业污染日益严重,水体富营养化也日益加剧,赤潮频繁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养殖病害日益严重,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破坏了该水域的养殖生产环境。因此,如果不寻找远离岸边、能与深水中的水进行交换、具有良好自净条件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我国海水养殖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抗风浪的海兆昌水网箱养殖技术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由于海水网箱的种类、设计和性能不同,既可以在近岸的浅水区养鱼,也可以在远离岸边的深水区和开阔水域养鱼,大大拓展了养殖空间,大大减少了污染和集约化养殖带来的损失。(2)有效补充海水鱼的捕捞产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鱼国,自1989年以来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捕鱼国。1996年水产品总产量3288.1万吨中,海洋捕捞产量1249万吨,占37.9%;其中鱼类产量805.3万吨。在当年824万吨海鱼总产量中,海鱼养殖产量仅为18.2万吨,仅占2.3%。到2000年,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为42.7万吨。近十年来,由于我国海洋捕捞技术和装备的不断进步,渔船和马力的迅速增加,捕捞队伍的迅速扩大和经济鱼类产卵场环境的不断破坏,海洋经济鱼类资源量急剧减少,导致禁渔期和规模化产量落空,捕捞产品小型化严重。因此,从1999年起,我部实施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强化伏季休渔制度。但是,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海洋鱼类资源,其效果

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发展海水鱼类养殖,其中网箱养殖是重要途径之一。(3)是鼓励渔民转行的有效途径。实现海洋捕捞“零增长”战略,强化伏季休渔制度,减少船舶数量,减少人员是必要措施之一;此外,北方海域划界使南海传统渔区大幅缩小,大量渔民需要转业,这就需要社会为下船渔民提供新的机会和途径。目前,渔民转岗问题给沿海省市区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渔民的生产生活,还关系到渔村的社会稳定。由于这些渔民长期从事远洋捕捞,在陆地上没有耕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本村可养殖的滩涂或浅水面早已划好承包给他人。他们下了渔船,就失去了生产条件,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产和就业方式。中国的浅海面积有1.1亿亩之多,除了大部分近岸海域已经开发养殖,离岸稍远的海域还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网箱养殖技术,特别是抗风浪的网箱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地开发利用这部分土地资源,为下船的渔民提供新的生产生活空间,使他们顺利转行。(4)是渔民增产增收的好办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繁荣,我国水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市场对海水鱼的需求持续高速增长,逐渐从冰鲜、冰鲜消费向鲜活消费转变,成为当前水产品市场的新亮点。相反,由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高档经济鱼类的相对捕捞量明显下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每年都需要大量。

量进口高档及鲜活水产品。而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到2000年为止,海水鱼类养殖网箱仅70-80万只,陆上工厂化养殖面积约70万平方米,外加土池养殖,当年的总产量也仅42.7万吨。  由于供求矛盾的突出,相对于淡水鱼类及其它大宗水产品养殖而言,海水鱼类养殖的附加值较大。如牙鲆,目前的池边价为每公斤100元左右,而养殖成本仅50元左右,利润率达100%,大菱鲆的市场价为每公斤300元左右,养殖成本为100元左右,利润率200%;除大黄鱼、美国红鱼、鲈鱼等极少数种类因特殊因素的影响外,绝大部分养殖种类的养殖利润率都在50%以上。所以说,网箱养鱼技术是促使渔民增产增收的好方式。  二、我国海水网箱养鱼的历史及现状如何?  网箱养殖始于100多年前湄公河沿岸的柬埔寨,是以竹木材料制成小型框式和大型船式网箱,主要养殖鲶鱼、鲤科鱼类等。最早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且成功运用于规模生产的是日本,从20世纪30-5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具特色的鱼类养殖方式。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始于70年代末,进入90年代以来才进入较快的发展阶段,养殖种类日渐增多。70年代来,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首先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鲷科鱼类、尖吻鲈等20多个种类,并获得成功。1981年以后转入生产性养殖,商品鱼主要销往港、澳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4年在广东省的沿海地区迅速发展,随后在福建的平潭和浙江的巷南一带,也相继发展了海水网箱养鱼,并逐渐向北方沿海推移。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的海水网箱养鱼数量超过57000个,养殖品种达40多种,养殖产量近6000吨。随着生产的发展,到1998年全国的海水网箱总数已达20多个;而到2000年,全国的海水网箱已超过70万个,接近80万个,其中仅福建一个省就有45万个之多。平均每平方米的产量为20-30公斤。但由于对网箱的材质与结构以及抗风浪能力方面的研究不足,目前我国的海水网箱还只能在一些风浪较小的内湾或近岸养殖。  为解决抗风浪问题,从1998年开始,广东、福建、浙江及山东等省陆续引进国外(挪威、美国、日本、丹麦及我国的台湾省)的抗风浪能力较强的深水网箱进行养殖试验,与此同时,抗风浪深水网箱的国产化攻关研究也已展开,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攻克这一难关。  三、我国海水网箱的种类及结构有哪些?  尽管我国深水网箱养鱼的历史不长,但在网箱的材质、结构、性能等方面先后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目前而言,海水网箱的种类很多,而且由于分类依据的不同而不同。如按网箱的大小可分为小体积网箱(4-20平方米)、中型网箱(20-50平方米)、大型网箱(50-100平方米)和超大型网箱(100-400平方米);按网箱的形状可分为方形网箱、圆形网箱、多角网箱和双锥体网箱;按组合形式可分为单个网箱和组合式网箱;按固定形式可分为浮动式网箱、固定式网箱、可翻转网箱及沉下式网箱等。  (一)浮动式网箱  这种网箱是将网衣挂在浮架上,借助浮架的浮力使网箱浮于水的上层,网箱随潮水的涨动而保证养鱼水体不变。这种网箱移动较为方便,其形状多为方形,也有圆形的。  目前我国海水养鱼用网箱主要是浮动式,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在我国南方较为流行的,适合于内湾等风浪较小海区使用的木结构组合式网箱;二是多在我国北方采用适合近海使用的钢结构三角形网箱。其基本结构都是由浮架、箱体(网衣)、沉子等组成。  1、浮架 浮架由框架和浮子两部分构成  内湾型的网箱多采用东南亚的平面木结构组合式。如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等地流行这种框架。这种网箱常常6个、9个、12个组合在一起,每个网箱为3米×3米的框架。框架以8厘米厚、25厘米宽的木板连接,接合处以铁板和大螺丝钉固定。框架的外边,每个网箱加两个50厘米×90厘米的圆柱形泡沫塑料浮子(浮力150公斤),网箱内边每边(长3米)加一个浮子。架上缘高出水面20厚米左右。  近海型的网箱由于海区比内湾风浪大,框架结构采用三角台形钢结构(图)。框架每边为3根1.2或1.5英寸镀锌管构成,其横截面为三角形,四个边相连,使整体为正方形。边长(内边)为4、5、6米不等。4米×4米的框架每边均匀放置两个前述150公斤浮力的浮子。山东烟台市水产养殖公司1986年养殖真鲷所用网箱的框架台顶用2英寸镀锌无缝钢管焊接,长、宽各10米。台底为2根2英寸镀锌管平行焊接而成,间距0.5米,台高0.45米,顶框与底框之间、底框两根镀锌管之间皆用1英寸镀锌管连接。并在顶框上垂直焊接0.5米长的1英寸镀锌管以做为防逃网的支柱。浮子也为ф50厘米×90厘米的圆柱形塑料泡沫浮子,每边5个,共20个。  2、箱体亦即网衣,其材料有尼龙、聚乙烯或金属(铁、锌等合金)等,国内多采用聚乙烯网线(14股左右)编结。其水平缩结系数要求为0.707,以保证网具在水中张开。可用手工单死结编结,也可以从网厂购进。  网衣的形状随框架而异,大小应与框架相一致。网高随低潮时水深而异,一般网高为3一5米。  网衣网目应根据养殖对象的大小而定,尽量节省材料并达到网箱水体最高交换率为原则,最好以破一目而不能逃鱼为度。体重50-100克的真鲷越冬后苗种,可采用3厘米左右的网目。随着鱼体增大至200克左右时,可增加网目至4.5-5厘米。  网衣的设置有单层和双层两种,一般采用单层者居多,水流畅通、操作方便,但不安全。双层网一般是里面一层网目小些,外面一层网大些,以利水流畅通。在蟹类及海豚较多的海区,应使用双层网,以防破网逃鱼。  网衣挂在框架上,一般要高出水面40-50厘米,必要时可在网箱顶面加一盖网,以防逃鱼和敌害侵袭。  网衣用网片装配而成,有的用6块网片缝合而成,其中上面的一块网片网目要大些。也有的采用一长网片折绕成网墙,再加缝网底和盖网。网箱四周和上、下周边都要用一定粗度的网筋加固。上周边的大小与框架匹配并用聚乙烯绳固定在框架内框的钢管上,最后将底框装在网箱底部。  3.沉子 网衣的底部四周要绑上铅质或石头沉子,以防止网箱变形。海水鱼网箱的沉子,一般是在网的底面四周,装上一个比上部框架每边小5厘米的底框。底框可由l-l.2英寸镀锌管焊接而成,也可以在底框的四角各缚几块砖头或石块,以调节重力。  (二)固定式网箱  适用于潮差较小的海湾。网箱固定于插在浅海海底的水泥桩之上。所以不随潮水涨落而沉浮。但箱内水的体积却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动。网箱的形状不会因受海流的影响而变形。  (三)可翻转网箱  是用铁管、角铁或毛竹制成固定的立方体框架,6个面均包被网衣,其中一个面上留有可开启的小门。整个网箱可绕一轴翻转。这种网箱的特点是体积较小,便于洗刷附着的杂藻。且形状固定,不为海流所改变。使用时,有一面网衣暴露在水面以上,网底上的杂藻经太阳晒干后便于清刷。每隔一定时间翻转一次,让网箱的四个面依次曝露于日光之下,以按时清刷杂藻。这样,可减少网更换次数。在大风浪来临之时,可全部沉入海水中, 以免风浪袭击。  (四)沉下式网箱  整个网箱沉入海水中,在上部留有投饵网口,网箱位于水层中间,网箱内的水体积不变,在风浪袭击时不易受损。可用于暖水性鱼类越冬或冷水性鱼类渡夏。  (五)浮绳式网箱  浮绳式网箱是近两年才出现的一种海水网箱形式,它是浮动式网箱的改进型,较浮动式网箱的抗风浪能力强。这种网箱由绳索、网箱、浮子及铁锚等构成,是一个柔韧性的结构,可随风浪的波动而波动。其次,网箱是一个六面封闭的箱体,不易被风浪淹没而使鱼逃逸。  具有柔韧性的框架是由两根直径6-8厘米,长110米的尼龙绳或直径10厘米的聚氯乙烯绳作为主缆绳,20根直径3厘米,长7米的尼龙绳或聚氯乙烯绳作副缆绳连接成一组10个6×6米的网箱群体框架,然后用直径2-3厘米的尼龙绳或聚氯乙烯绳作浮子绳,用于固定浮子;并将其固定于框架的主、副缆上,浮子的距离为40-45厘米,并在主缆的两端各固定一个大浮体。  四、养殖鱼的种类有哪些?  70年代末,我国早期开展海水网箱养鱼时,所养殖种类的苗种大都是捕捞天然海域的苗种,有石斑鱼、鲷科鱼类及尖吻鲈等20多种,“十五”期间,为筛选适宜海水网箱养殖的种类,及批量提供人工苗种,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展开了石斑鱼、大黄鱼、真鲷、黑鲷、鲈鱼、鱼师鱼、鱼免状黄姑鱼等的人工繁殖技术及网箱养鱼技术试验,以观察各种鱼类在网箱养殖状态下的生长规律,养殖成活率、养殖周期、生长特征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特性,以便筛选。总体情况说明,只要是适合池塘养殖的种类均可在网箱中养殖。到目前为止,海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多达40余种,野生苗和人工苗种均有。其中主要的养殖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真鲷、黑鲷、鲈鱼、大黄鱼、鱼免状黄姑鱼、黑鲷 、牙鲆、卵形鲳鱼参、军曹鱼、黄鳍鲷、六线鱼、尖吻鲈、 鱼、高体鱼师、虹鳟、银鲑、罗非鱼、大菱鲆、鬼鱼由、褐菖鱼由 、六指马鲅、鲻鱼、梭鱼、美国红鱼、巨石斑鱼、平鲷、紫红笛鲷、红鳍鲷、蓝子鱼、红鳍东方鱼屯、海鳗等。  便到目前为止,仍以养殖野生苗为主,能够进行生产性育苗并提供人工苗种的种类不多。  五、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有哪些?  就目前的技术装备及技术水平而言,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缩短与渔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推动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业的发展,并促进当前我国渔民的转产转业。  (一)加强抗风浪网箱设备和设施的研制尽快实现国产化  目前我国的海水网箱都在近岸浅海及港湾中进行。因网箱的抗风浪能力较差,很难在半敞水区、敞水区等风浪较大的水域养殖。而进口国外的抗风浪网箱的价格很高,一般的生产单位及个人难以承受。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快科研攻关,尽快实现国产化,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及经济承受能力的国产品。  (二)组织海水养殖鱼类的生产性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以满足海水网箱养鱼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养殖的海水鱼类的大部分种类的苗种为野生种,因这些野生苗种的生长地不同,规格大小不一,苗种量丰欠不均以及人工驯养难度大等问题,很不适应我国海水网箱养鱼业和发展需要;因此,应大力组织科研攻关,以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三)大力组织海水养殖鱼类营养饲料开发与应用研究,推动海水网箱养鱼业的发展  我国海水鱼类营养与饲料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只有牙鲆、真鲷等少数几个养殖种类的饲料问题已经解决,大部分养殖种类仍是以野杂鱼为饵料,这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对水质的污染也较严重,不利于海水网箱养鱼事业的发展,应大力组织科研攻关,尽快实现商品性颗粒饲料养殖。

网箱养殖(海水)都是什么鱼


鲅鱼的钓法

钓鲅鱼的钓点选择很关键,通常应该选择岛屿和海岛边比较大的礁岩附近和水质清而透明处。 钓鲅鱼可用拟饵也可真饵钓。拟饵钓在岛上较为合宜,真饵用于船钓效果最好。矶礁施钓钓法1.矶礁远投拖钓钓法:矶钓采用远投拖钓钓法是比较实用且有着原始形态拟饵“路亚”钓的一种方法,在大连地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因其钓具配备简单、方便灵活,上钩率较高而为广大钓友所喜爱。钓具配备:30号左右3.9米~4.2米远投竿一支,匹配6000型左右旋压式绕线轮(过去多为两插竹制硬竿,齿形盘轮、主线0.6毫米)。如西玛诺AERLEX5000~6000型。主线4号远投编织线,100米即可。子线过去均为使用0.2——0.3毫米钢丝绳一段,长约400毫米左右。现多采用1米左右小径涂层编织钢丝线或专用防咬前导线。钩为大型钩,长度120毫米,钩门宽度为30毫米,钩把处用粗约10毫米、长约60毫米的铅灌制而成,呈流线型,(渔具店有卖,也可用2~3毫米直径白钢焊条自制)钓饵为似饵,大多用河豚鱼皮或白色塑胶布制成,用细绳绑于钩后部铅把前部,把钩藏与其中。钓具匹配:主线穿过竿体所有导环,线端接大号8字转环。再将长约一米的带钩子线系紧于8字环内即可。钓点与钓法:选择风力在4级~5级左右(最好是西南风或西北风),大潮汐的早晚时间,即太阳升起或拂晓,或傍晚太阳落山的黄昏时机。钓位选择在水质清澈,有浪花翻滚,反拨流泡沫带的礁头突兀于海面的地方。站位必须有回旋余地且不妨碍抡竿。抡竿抛线,尽最大力量将拟饵抛向远处海面,当整套钓组溅落后于水面下约二米左右,立即将竿头下压指向海面,同时以均速摇动渔轮手柄收线,使似饵形似小鱼游弋,要注意随时观察海面,因蓝点马鲛喜食一种长约150毫米,粗约25毫米(胸鳍部分)体色银蓝,大连地区俗称“鲅鱼食”的小鱼,当蓝点马鲛追杀时,会四处逃窜,成群跃出水面,有时常慌不择路冲上海边和礁头。且蓝点马鲛成群在追杀时也常蹦出水面截食。大连地区的钓友称此现象为鲅鱼“起排子”。意为有大群的蓝点马鲛聚集海面或上层水面疯狂觅食。此时,要立即将钓组抛出回摇收线,立时便可获鱼,且百发百中。但遇此种情况时,千万要注意一点,即抛线时只允许抛向小鱼逃窜方向的前方及左右侧,绝不可抛向后方或中间。因为这段距离为蓝点马鲛追食的中间部位,一旦将线抛于此间,由于钩、饵的声响较大,必将蓝点马鲛鱼群惊散,俗称“鱼炸了”。除功亏一篑外,弄不好还招至邻近钓友的呵斥。蓝点马鲛的截食吞钩动作主要有两步,一是一口吞下,二是掉头急游离开原地。故在钓竿和手感上反应为:匀速回线中突然受阻,并伴有大力向后拽去,同时竿体受鱼掉头急游而左右摇动。因为蓝点马鲛往往在松线的瞬间用“洗鳃“的方法将钩甩掉而逃之夭夭。线收至近前,用大号抄网抄于岸上即可。如小于500克直接提出水面,拎于岸边。因蓝点马鲛牙齿尖利,摘钩时要多加小心,具体方法是:手执钩把部分,顺势将钩用力推向鲅鱼口内,然后横压,使钓钩改变方向,即可将钩摘出。但建议还是用专业的鱼钳摘钩较为安全。优势:钓具匹配简单,钓点选择范围比较广,且钓法手感激烈,易于操作。缺憾:因钓位突兀于海面,紧靠水边,安全系数小,应注重加强防滑,防浪措施。2.矶礁路亚钓钓法:采用路亚钓法施钓蓝点马鲛,因其钓具简捷,钓法刺激,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近些年来在辽东半岛较为盛行。钓具配备:2.7米~3.0米专用10~30克路亚竿一支,不同克数10~30克浮水(FLOAT)、沉水(SINK)路亚数枚或“匙型铁板”。匹配旋压式绕线轮如西玛诺3000~4000型。主线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专用路亚线。子线一般为100厘米左右长“尼龙前导线”或裹塑钢丝线。钓点与钓法:钓点选择基本与矶礁钓法相同,只是选择在水质清澈,有浪花翻滚,反拨流泡沫带的礁头突兀于海面的地方,最好是流水流经的交叉点更好。站位必须有回旋余地且不妨碍抡竿。抡竿抛线,尽最大力量将路亚抛向远处海面的泡沫带外延,当路亚溅落后于水面下,立即将竿头下压指向海面,同时以均速摇动渔轮手柄收线,并通过不时的扬竿回带使路亚在“游动”中似受伤小鱼般挣扎游弋,以诱蓝点马鲛追杀。如线收至近前无鱼上钩,需再将钓组抛出,如前番般操作收线,直至诱鱼截食吞钩。同时,要注意随时观测海面,以随时调整路亚克数和采用或沉水或浮水型。但要注意,当近岸时无鱼中钩,应快速收线以免挂底损失路亚饵。毕竟一只好的路亚价格不菲。优势与缺憾:略同远投拖钓。只是因钓具调性更好,而施钓起来会更加刺激、有趣。船钓法1.拖拽钓法拖拽钓蓝点马鲛在大连地区俗称“拖鲅鱼”。通过船动力驱动的拖带,使沉浮于水面下的诱饵似小鱼快速游动,以诱导蓝点马鲛随饵追逐、吞饵,有“诱领”之意。钓具配备:专用船钓100号左右竿一至二支,匹配横向式渔轮。主线编织线6号以上,线长200米左右。钓饵同矶礁远投。脑线0.3毫米钢丝绳长500毫米左右(渔具店有卖,或用淡水串钩钢丝线替代,但需剪掉其栓钩支架)。也可用一种腹下及尾部带锚钩的较大路亚饵;但使用时需在饵前的脑线前端加50克左右的通心铅坠。钓位选择及钓法:选择在风力2-3级的天气出海,钓位应选择在海中礁岛的半径50米左右的周围。潮汐要求,潮水下落二分之一(即半潮,又叫“落半架”)或“回流”(指潮水下落至最低点后半小时左右,潮水刚开始上涨时间)以及高潮后的“回流”期的这一段时间施钓。具体钓法:需选用小马力渔船。用大船马力太大,船尾的双螺旋桨翻起的浪花较大,并且航迹较长,面积较大,易使鲅鱼受惊而逃逸。最好采用雅马哈小型船用挂机,一般8马力左右均可。航速大约每小时8节左右。当小船驶入钓点后,船速放慢至4-5节左右,将钓竿抛出线、饵后,继续向水中放线,大约离船80~120米时,小船提速至6节左右,使船后钓线略拉直并带起钓饵至海面下一米左右,然后将钓竿插于船侧专用卡座内或擎在手中,保持竿捎与海面的角度要形成45度夹角,以便于观察。此钓法蓝点马鲛截食吞钩主要反应在竿体上。当中鱼时,竿稍突然上下急速点动,然后钓竿整体大弯,此时为起鱼最佳时机,应及时将竿后扬顿住,船速应立即放慢或停驶,然后快速摇动手柄回线。因此种钓法多为大蓝点马鲛上钩,如鱼太大,应调整好泄力放线。因钓场范围大,且离岸较远,无任何障碍物,可使鱼挣扎要线,但需注意保持钓线始终处于蹦紧状态,以防大鱼“洗鳃”时甩掉钓钩。直至鱼不再要线,再摇轮收线,反复几次,大蓝点马鲛必精疲力尽被乖乖拖至船旁,用大抄网或刨钩将那一份得意捞于船舱。优势:此种钓法可谓最悠闲放松的一种钓法。放线入海,安坐船中,眼观蓝天白云,耳闻涛声鸥鸣,间或瞄一眼竿捎,只等鱼儿上钩,当钓竿抖动,握竿入手,与鱼周旋,又倍加精彩刺激,故令广大钓友深恋此法。多年前,大连钓区一钓友,曾在“偏岛”南部海域用此法钓得一条长达一米,重约9千克的大鲅,一时传为美谈,而使众钓友“趋之若鹜”纷纷前往该海域一试。缺憾:对天气状况要求比较严,且身居深海之中,安全系数相对要小一些。故用此法施钓必须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在绝对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方能出海。同时要多备饮水、食物及必要的救生装备,以免天气突变,小船回撤不及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2.养殖筏区内定位悬浮钓法悬浮钓鲅鱼的范围只限定在贝类养殖区内(如扇贝养殖)钓一些个体较小的蓝点马鲛,一般个体重量均在400克~750克左右。出钓时机掌握在每年的九月中旬至十月的上旬这一阶段。钓具配备:30号硬调海竿或50号船竿一支,长度最好在3-3.6米之间,配旋压式绕线轮。主线5号左右,脑线仍采用钢丝细线,只是略细一些,0.2毫米左右即可。因蓝点马鲛牙齿锋利,一般尼龙钓线很容易被其利齿咬断。以上其他钓法也是同理。脑线长约200毫米。钓钩用长海牌301号或22号钩,钓饵需用小活鱼(可就地取材,从养殖贝类的网箱里获取),或大泥鳅,但效果比小活鱼稍差。另备大号浮漂一支,太空豆两枚及略轻于浮漂浮力的铅坠一个。具体钓位及钓法:钓位选择在贝类养殖区内,同时要有养殖工人现场操作的区域。因每年这段时间,扇贝等贝类的网箱经过一个夏季的悬浮,其网箱的网眼大部分被海泥及海中杂物糊满,影响贝类的透气透光及生长,故养殖工人需在此时将网箱提离水面,用木制器械敲击其网周,然后数次放于海中涮洗,使其杂物脱落以露出网眼。因其各种“污物”包括寄生在网壁上的各种小虾,小鱼和浮游生物落于海中,形成小范围“浑水”,诱来各种小型鱼类觅食,如:“鲅鱼食”(鳀鱼),“大棒”(一种上层小型尖嘴鱼学名鱵鱼)等。同时也必引来猎食的蓝点马鲛(鲅鱼),形成一种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连环状态。此时为施钓的最佳时机。具体钓法:将小船驶入“浑水区”,将钓线拉出于等竿长,在钓线2米处夹上两颗太空豆,穿上浮漂(浮漂必须是底部有孔的那种),再穿上通心铅坠,在线头处栓牢一连接环,再将栓有快速别针和钓钩的钢丝脑线与连接环相连,完成匹配。取一鲜活小鱼,浅挂于鱼背部(切记不可挂深,以免影响鲜活),将竿平伸钓线垂直放入可见小“鲅鱼食”或“大棒”游动处,略回收钓线,待浮漂立稳,水下钓饵保持在离海面2米处游动,手执钓竿,静侯佳音。同时注意观察水面,当小“鲅鱼食”等小型鱼突然四处乱窜,并蹦出水面时,必是蓝点马鲛(鲅鱼)来临开始追食的讯号,应“严阵以待”随时注意浮漂动向。此种钓法的蓝点马鲛吞钩反应主要表现在浮漂上。当浮漂左右摆动,不可提竿,此时多为所挂活饵游动或鲅鱼擦身而过所致,当浮漂突然斜向“黑漂”,同时传至竿体有抖动感时,应立即扬竿,即可钩住并顺势挑于船舱之中。因此种钓法钓获多为30厘米左右的小蓝点马鲛,一般钓竿均可承受其400~750克的重量,不必有折竿之忧,均可直接提竿。此种钓法为笔者在1996年秋十月上旬前往大连距市内80余公里的金州区登沙河海域施钓时,偶然发现有异于传统钓法(即或甩,或拖线)的一种新方式。只是当地人施钓时不用浮漂,也不用铅坠,只凭感觉将鱼饵下沉至半水施钓。较之笔者采用悬浮钓法并加铅坠与太空豆,将钓饵控制在蓝点马鲛觅食泳层的钓法效果较差,常因提竿时机把握不准而造成脱钩跑鱼。仅隔三天,笔者带另一钓友二次直赴此海域,采用“悬浮钓法”仅4个多小时就获鱼60余条近40千克。此法随后在当地被普遍采用,只是因其钓组具体匹配各有差异而获鱼不同。优势及缺憾:此种钓法简单易学,且匹配得当,上钓率几乎百分之百,但钓位划定较繁杂,需各种因素同时具备。唯此,此种钓法只能在浅海贝类养殖区实施,其他海域是否可行有待于实践检验。3.铁板路亚钓法采用船上“铁板路亚”钓法施钓蓝点马鲛,因其钓具配备简捷、钓法刺激是近几年较时尚的一种钓法。钓具配备:选用长度1.8米或2.1米的30克左右的路亚竿一支,匹配旋压式绕线轮如西玛诺3000~4000型,或双轴专业路亚绕线轮(俗称“鸭嘴轮”)。如SHIMAMO-MG1000。主线为低塑性(LoworZeroMemory)专用路亚线。子线一般为120厘米左右长“尼龙前导线”或裹塑钢丝线。铁板路亚30~50克不等数枚。钓组匹配:主线穿过所有导环,线端系一小号或中号8字环,或采用“电线结”法直接与子线相连,再接于“路亚”。具体钓法:钓点选位以鱼群经常游弋出没的岛屿矶礁的外延海域为好。抡竿抛出钓组不必太远,待“铁板”带动主线接近水面下8~10米左右,采用扬竿“抽动”的手法间歇收线。施钓同时注重“抽动”过程要有数秒时间的停顿后再接着“抽动”收线,直至收线至水面。如不中鱼,仍像前番作钓直至中鱼。铁板施钓蓝点马鲛的截食吞钩动作主要有两步,一是突然截口,二是掉头急游离开原地。故在钓竿和手感上反应为:回线过程中突然受阻,竿体大弯,如同挂底并伴有大力向下拽去。同时竿体因惊鱼挣扎急游而左右上下摇动。此时应立即扬竿,使钩深扎鱼颌之上而顿住。同时摇动手柄并慢慢将竿体仍压向水面,保持竿体免遭受力过大而折断。并且要保持钓线绷紧,绝不能有松线现象,以免蓝点马鲛“洗腮”脱钩。2006年10月笔者在长海格仙岛采用船上“铁板”钓法施钓蓝点马鲛,上午10点左右,在岛西高排筏地便“抽”中一尾多年未见的近两千克的大鱼,一时全岛轰动。优势及缺憾:此种钓法简单易学,只有匹配得当,上钓率几乎达百分之百。但此钓法需不断的抽动收线,比较出力受累、需有耐心与恒心。且一旦掌握不好常出现挂底丢饵现象。另外,过去船上钓取蓝点马鲛还有一法,即一条小船通过二人合作,一人摇橹,一人站立船头观察鱼情,当发现鱼情时,摇橹加速,当追至钓组能达到蓝点马鲛群外延位置时,可改为一人掌橹,一人钓鱼。技术好的还可以一边摇橹一边甩线施钓。季节和时间蓝点马鲛鱼系温、热带海洋性鱼属,对水温,水质要求较高,凡严重污染海域难见其踪,大连地区每年从6月上旬开始就有蓝点马鲛在沿海出现,此时当地人称为“春鲅”,其回游群体密度较小,并多在浅水海域(水温较高区域)觅食,个体较小。从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成年蓝点马鲛回游数量及密度较大,个体大多重600克以上,且觅食热情高涨,吞钩迅猛。出钓时段应选择在拂晓开始至日出和夕阳西下至日暮时间,中午时段很少觅食。特别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施钓蓝点马鲛的最佳季节,此段时间的清晨与傍晚,大连地区沿海礁头大多人满为患,抡竿抛线,此起彼伏。鱼上钩时钓友的兴奋及间或那一道道银亮的光影坠落于船头、岸边,礁头不失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地点施钓蓝点马鲛鱼的最佳地点是滨海路北大桥~燕窝岭路段,老虎滩石槽,凌水桥老偏岛、二砣子、三砣子附近海域。其中北大桥附近十一前后夜间还可以钓鳝鱼。鲅鱼炖冻豆腐、红烧鲅鱼、烤鲅鱼干

鲅鱼的钓法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