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触控板(ouchwin是什么牌子的触摸屏)
- 电商
- 2022-06-06 20:44:40
in-cell触摸屏是什么?有什么优缺点??
单元内是指传感器在单元内,在液晶之下,与TFT在同一玻璃基板上。触摸技术根据传感器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细胞内、细胞上和细胞外(外部)。电池是两块玻璃基板和夹在它们之间的部分。In-cell是指将触控面板功能嵌入液晶像素的方法。相较于原先将触控面板设置在液晶面板上的方法,将触控面板的功能与液晶面板整合的研究日益热门。内嵌式触摸屏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液晶显示屏上加载电路,使液晶显示屏具有传统触摸屏的触摸输入感知能力。更轻更薄,In-cell触控面板不仅精度更高,而且不再需要触控面板,从而使整个触摸屏更薄更轻。传统的触摸屏在阳光下很难清晰显示。现在因为没有触摸板,自然没有视差,可读性也提高了。in-cell和on-cell的优缺点:相对于原来在液晶面板上设置触控面板的方法,将触控面板的功能与液晶面板整合的研究越来越流行。触控面板和液晶面板的整合包括“In-cell”方法和“On-cell”方法。In-cell是指将触控面板功能嵌入液晶像素的方法。On-cell是指在滤色器基板和偏光板之间嵌入触摸面板功能的方法。如果原来的外部触摸面板组件可以与LCD面板集成,则有可能使面板更薄、更轻。此外,在原有的将触摸板放置在液晶外部的方式中,液晶和触摸板之间存在物理空间。因此,外部光将在液晶面板的上表面和触摸面板的下表面之间被反射,导致在户外等明亮环境中的可见度降低。如果可以集成外部触摸面板组件,则可以抑制室外的可见度降低。之前已经提出了In-cell技术的提案,但是很难保证良品率和显示性能,实际应用也没有进展。原因是触摸传感器功能需要嵌入TFT阵列基板上的像素中。因此,必须使用复杂的半导体制造工艺,这成为提高成品率的绊脚石。此外,通过在像素中嵌入触摸传感器,可用于显示的区域会减少,这是图像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On-cell技术的出现,LCD和触摸屏的整合迎来了一个转折点。由于仅需要在滤色器基板和偏振板之间形成简单的透明电极图案等,因此容易确保产量。此外,像素中的有效显示区域的面积不会减小,并且图像质量几乎不会恶化。如果On-cell模式等液晶集成技术得到普及,就不需要使用外部触摸面板组件。触控面板的厂商很有可能从原来的外接触控面板厂商转型为液晶面板和彩色滤光片厂商。厂商向触控面板厂商采购外部元器件的原有供应链也将被彻底改变。如今,On-cell技术屏幕已经问世两年了。应用最广泛的是三星super amoled屏幕。得益于这种面板技术,三星Galaxy S 2的厚度为8.49mm,重量仅为116g,Galaxy S 3的厚度为8.6mm,重量为133g .扩展信息:简单来说,手机屏幕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保护玻璃、触控层和显示面板。其中防护玻璃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康宁大猩猩玻璃;触摸层为ITO触摸膜和ITO玻璃基板;显示面板可分为上玻璃基板、液晶层和下玻璃基板。一般在保护玻璃、触控层和显示面板之间会有空气夹层,而全贴合技术可以大致理解为将触控层和其他层整合在一起,去掉空气夹层,降低屏幕厚度。空气夹层的去除会大大降低屏幕的反光,使屏幕更薄更透明,关闭时屏幕更暗,在强li下依然清晰可见
In-Cell In-Cell是指将触摸面板功能嵌入液晶像素的方法,即在显示屏内部嵌入触摸传感器功能,可以使屏幕越来越薄。同时,In-Cell屏幕应嵌入匹配的触摸IC,否则容易导致错误的触摸感应信号或噪声过大。所以对于任何显示面板厂商来说,切入In-Cell/On-Cell触摸屏技术的门槛确实相当高,良品率低的难关还是要过的。目前,In-Cell技术包括苹果的iPhone 5和诺基亚的Lumia920,华为的Ascend P6和谷歌的Nexus5。其中,iPhone5屏幕厚度估计为2.54mm,In-Cell减薄的贡献为0.44mm,约占厚度减少1.7mm的25%。参考:百度百科-in-cell screen凤凰网-更轻更薄更透明in-cell screen手机推荐
技术优势全解析:是纳米银线还是ITO
据介绍,2013年国内电容屏出货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其中ITO导电玻璃需求超过360万平方米,ITOPET导电膜需求超过140万平方米。从触摸屏行业上游材料成本分析,ITO材料占40%左右。随着触摸屏行业的发展,对ITO材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作为一种稀有金属,铟的价格不仅会不断上涨,而且还有被耗尽的危险。同时,随着柔性显示产品的普及,ITO导电玻璃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不足。由于ITO的脆性,需要使用玻璃作为保护层来保护内部导体和电感。玻璃保护层的加入增加了工艺生产的难度(必须在真空中),也限制了触摸屏的柔性发展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许多触控面板厂商不得不将发展重点转向IT。
O的替代技术。目前ITO导电玻璃的替代技术主要有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纳米碳管、金属网格、纳米银线等技术。据调研机构NanoMarkets预估,自2014年起,ITO替代品的市场规模将有爆发性的成长,未来将有超过80亿美元。理论上,石墨烯的透光度及电阻性能都占优势,但是由于其制程工艺复杂,在设备改进、工艺优化等方面都预示在前期需要有巨大的投入,售价也很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石墨烯都不具备量产的条件。纳米碳管工业化量产技术尚未完善,其制成的薄膜产品导电性还不能达到普通ITO薄膜的水平。从技术与市场化来说,金属网格与纳米银线技术将是有望替代ITO导电玻璃,成为柔性屏幕的主角。虽然金属网格具有成本低且导电性佳的优势,但为了达到足透的光穿透率,在线细化过程中必须拿掉95%~99%的触控感应面积,导致触控讯号降低20~100倍,现今触控IC难以支持;其二,为了让眼睛看不到金属网格,金属线宽必须小于5微米,使的其黄光显影制程或精密印刷技术费用高;此外,5微米金属线易断裂、金属易反射、材料氧化等问题都让金属网格技术备受考验。在解决以上难题时,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届时Metal Mesh是否还具备成本优势是厂商必须考量的问题。相比之下,纳米银线在工艺制程上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工艺简单、良率高。由于线宽较小,银线技术制成的导电薄膜相比于金属网格技术制成的薄膜可以达到更高的透光率。再次,纳米银线薄膜相比于金属网格薄膜具有较小的弯曲半径,且在弯曲时电阻变化率较小,应用在具有曲面显示的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手环等上的时候,更具有优势。银纳米线除具有银优良的导电性之外,由于纳米级别的尺寸效应,还具有优异的透光性、耐曲挠性。此外由于银纳米线的大长径比效应,使其在导电胶、导热胶等方面的应用中也具有突出的优势。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银纳米线可用于制备触摸屏、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穿戴电子设备、电子皮肤和弯曲太阳能电池等透明电极中,弯折1000次后性能仍然很稳定。此外,纳米银线就拥有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拥有绝佳的脆韧性、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综上所述,纳米银线是唯一一个具有现实应用前景的ITO替代品,成为柔性屏幕的主角。然而,国内的纳米银线市场几乎被美国Cambrios垄断,但由于其过高的价格和不成熟的触控模组生产工艺也让这项技术未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触控模组量产。在国内也有合肥微晶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企业在进行纳米银线的研发工作,以打破进口产品的垄断。
电容触摸屏CTP与ITO sensor 是什么关系?
电容技术触摸面板CTP(Capacity Touch Panel)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进行工作的。电容屏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内表面和夹层各涂一层ITO(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最外层是只有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护层,夹层ITO涂层作工作面,四个角引出四个电极,内层ITO为屏层以保证工作环境。183的号,中间四位2005 ,后面是9375。ITO膜 是在将ITO材质制作在PET薄膜上的导电薄膜,而senser 是传感器的总称,也包括ITO膜。ITO sensor在电容屏结构里相当于功能片,投射式电容屏结构是G+G .ITO 玻璃+玻璃盖板,投射式电容触摸屏投射式电容触摸屏却具有多指触控的功能。这两种电容式触摸屏都具有透光率高、反应速度快、寿命长等优点,缺点是: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电容值会发生变化,导致工作稳定性差,时常会有漂移现象,需要经常校对屏幕,且不可佩戴普通手套进行触摸定位。投射电容屏可分为自电容屏和互电容屏两种类型,较常见的互电容屏为例,内部由驱动电极与接收电极组成,驱动电极发出低电压高频信号投射到接收电极形成稳定的电流,当人体接触到电容屏时,由于人体接地,手指与电容屏就形成一个等效电容,而高频信号可以通过这一等效电容流入地线,这样,接收端所接收的电荷量减小,而当手指越靠近发射端时,电荷减小越明显,最后根据接收端所接收的电流强度来确定所触碰的点
上一篇:背光源(led背光源是什么)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