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古(古代与现代结合的美句)
- 电商
- 2022-05-12 04:04:10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复古运动,急!急!急!
无论是古文运动还是诗文革新运动,在复古的表象下,实质都是政治追求革新。中国文学复兴运动与儒学复兴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事实上,古文运动并非始于刘汉,不仅始于刘汉,而且始于唐代。南朝的刘勰和北朝的苏绰可以说是开启了这一潮流。刘勰尤其重要,因为他是批评家。批评家总是有理论的,这个理论就是古文运动的基础。古文运动是为了反对南朝散文而引起的,所以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也集中在“道”上。但是如果搞清楚“道”是什么,确实道是什么,大家的意见也不是很一致。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样,明代七子的文学复兴运动具有复兴文学和儒学的双重目的,具体表现为他们对明代叶世风和学风的反对,对宋明理学弊端的不满以及对理学文学观念的不满。如果说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反理学”的倾向,那也只是在儒学的范围内,在尊重周、程、张、朱等理学大师的前提下,进行了一些批判和修正,出现了回归孔孟原儒的迹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给明中叶沉闷的思想界带来了一丝生机。【明代复古运动】仿古诗文运动,兴起于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明朝建立后,在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倡导下,歌颂、点缀“和平”的“泰格体”一度长期称霸文坛。随着政府的日益腐败,以及由此引发的尖锐的阶级矛盾,许多诗歌作家对这种粉饰现实的“清雅”文风深感不满。但因为他们也脱离实际,所以反对“复古”。弘治年间还有、何景明、卞公、唐海、王、等。被称为“前七子”的,提出了“文学必在秦汉,诗歌必盛唐”的门号,希望从秦汉壮美的散文和激昂音节的诗歌中找到寄托,得到鼓励。嘉靖、年间,有、王世贞、宗琛、梁友渔、许中行、吴等。他们被称为“后七子”。紧随其后,他们互相标榜,将复古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场运动持续了一百年。虽然在打击泰格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盲目复古,以模仿文体、法国风格代替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仍然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对创作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中国近代所谓“复古运动”简介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自那时以来,文化领域的复兴主义一直在上升。1912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就尊孔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会上,蔡元培提出“学校不应崇拜孔子案”,因与当时的大气候不符而未获通过。但由于蔡元培等人的努力,最终达成妥协。这个方案没有颁布,但是在学校管理条例中删除了祭孔的规定。这样学校可以拜孔子,也可以不拜。但1912年9月13日,教育部宣布每年的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全国各地的学校届时都会举行纪念大会。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颁布《整饬伦常令》号法令,下令“尊伦理”,提倡“伦理”。他说:“孝、信、礼、诚、耻,是建国时的大仁大义。虽然政治制度变了,但人民和彝族人民没有变”,“我只希望全国人民
9月25日,袁世凯正式颁赐《祭孔令》元,公开恢复了前朝祭祀孔子的条例。孔子诞辰日,中央和地方都要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9月28日,袁世凯在一大群全副武装的侍从护送下,于清晨六点半抵达夫子庙,换上绣有四朵花的十二章礼服,下围紫缎裙,头戴平冠。侍从朱启钤、周子琪和武官呢?常引军行礼,香闻豆子,三跪九叩。与此同时,来自各省的将军和巡抚使节也在省会文庙祭孔,这是民国以来的第一次。几天后,他请求财政部拨款修缮北京夫子庙,并捐银5000元帮助他。甚至有人发出请愿书,要求北洋政府将“儒学”定为“国教”,纳入“宪法”。曾七次为维新变法撰文的康有为甚至在《请饬全国祀孔仍行跪拜礼》中说:“中国人不拜天,不拜孔子。保留这个膝盖的目的是什么?”《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他说:“中国人不敬天,不敬教主。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一离开这个膝盖就狂妄自大?”一时间举国尊崇孔子,复古。在恢复拜孔制度的同时,袁世凯也决定恢复拜天。1914年12月23日,这一天是冬至,也是袁世凯祭天的日子。从新华门到天坛,路都是黄土铺的。警察出动了,全城戒严,沿途大街小巷都卖光了。天坛周围有数千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到处都有岗哨。凌晨3点,一辆装甲车载着袁世凯出了总统府,直奔天坛。在南门外,袁世凯下了车,换乘早已准备好的四角花圈车,到了赵恒门,下了车,坐在竹椅上,直到天坛前。到了天坛,袁世凯开始走路。此时天未亮,天坛前灯火通明。他在更衣间穿上奇装异服,去祭坛朝拜。所有的仪式完全模仿封建帝王,但他并没有鞠躬,而是多次鞠躬。他祭天用的许愿板和清朝皇帝用的几乎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陈子”一词被改为“代表中华民国国民袁世凯”。祭天仪式从凌晨3点开始,持续到8点50分。在这一点上,袁世凯尊孔复古的目的是“众所周知的司马昭之心”。他首先向亲信透露:“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坚持要我当皇帝,我就做。”于是,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请愿团体,从王公长辈、政府官僚、各省将军、省长到司机、游民。北京的乞丐和八大胡同的妓女也分别组织起来,成立了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举着各种旗帜。
集新华门外,跪呈劝进表,请求袁世凯“顺应民意”,尽快登基。1916年元旦,袁世凯正式称帝,改号洪宪。 清朝皇帝虔诚地祭孔,却换来数千年中国末代王朝的命运,袁世凯机关算尽,孔夫子却也没有带给他好运,只发了83天的短命皇帝梦。
中国人为什么都很复古?
那不是复古,那是继承被愚蠢五四割裂的传统文化!拜满清蛮族三百多年奴化统治所赐,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中国人的血液里早已渗透了深深的奴性,一切以西方人的标准为标准。用西方人的历史观来看待自己,用西方人的世界观来为自己寻找坐标,把西方人的人生观顶礼膜拜!“现代化”一词本来就是美国佬为哄骗全世界发明的,意思就是:“你们看,美国是最好的,是最现代的,最先进的。你们都是落后的,复古的,封建的,保守的!”据我所知,阿拉伯人不信这一套,虽然他们的伊斯兰文化比起基督教文化也好不到哪去,但至少精神可嘉,至少人家的女人不以和西方男人上床为荣耀。而我们的女人……当然啦,一个连自己文化都不尊重的民族,谁会尊重你呢?有多少中国人一本儒家经典都没看过就歇斯底里的叫嚣儒学是封建桎梏的呢?被灌输什么就认为是什么的,恐怕只有做白痴和奴隶的份了。忘了说了,“阶级历史观”,本身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什么大家都清楚!
中国历史上什么是主张复古
翻检历史,发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复古史,复古主义的共同前提是对现实的不满。 国人至圣先师孔子,就是最起劲的复古专家。孔子面临的“春秋”是个礼坏乐崩的时代,西周以来的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开始解构,土地的领主所有制开始向地主所有制转化。缅怀祖先的辉煌,感叹世风的日下,孔子要克己复礼,回归西周。 墨子比孔子复古的劲头更足。孔子仅仅想回到西周,墨子却要回到夏代。在来自民间、有着农民朴素精神的墨子看来,仅仅回到西周是不够的,西周的贵族们不事劳作,不创造财富,奢侈的生活耗尽社会资源,是大大的不公平。要回就回到夏代,夏代多么理想,连部落共主大禹都亲自参与治河工程。 比起孔、墨来,老子和庄子更极端。他们主张回到伏羲时代,没有专制和压迫,结网而渔,筑巢而居,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理想的生活。 王莽的“托古改制”,改革的口号就是“回到西周去”。王莽幻想通过自上而下的国家行为,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行为的复古主义。 北宋王安石变法也是打出复古的旗号,孙中山对西周的井田制也倍加称赞。 二十世纪初叶,面对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浪潮翻卷。他们反对白话文,强调国粹的重要性,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袁世凯、张勋复辟更是明显例子。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还有两次复古主义的兴起。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一次是近十年以来。第一次复古与“文革”有关,第二次复古与经济有关。因为文革,似有很多人抚摸着伤痕率先开始追问原因,满世界寻找救世的良方,问题又回到“五四运动”的老问题:“科学与民主”,于是八十年代出现科学热、民主热。第二次复古思潮,是国家经济发展后,人们开始怀古,想起汉唐盛世万国来朝的昔日辉煌,想起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西方,列强用传教输送西方文化,中国要用孔子学院普及中国思想。有人豪言“全世界都来践行儒家学说”,央视的百家讲坛更是推波助澜,弄得“主义”不复古都不行。 复古思想也并非就是不好。以历史的典型实例为论据,以历史上有过的教训为准绳,直观具体,避免抽象的说教,可以避免“一个地方再次栽”。但负面作用是,离开具体环境的类比未必切题准确,如果一味凭经验主义,往往会忽略就现实问题可能导致的未来后果进行论证。 有人认为,复古思潮是由于国人有思维定式,造成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屡屡以复古为旗帜,也与教育有关系。两千年一脉相承的经史子集教材,除了经验的,就是先验的,孩子们从小就把中国历史背得滚瓜烂熟,一遇问题,只有历史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司马光眼毒,看准了才编《资治通鉴》!
上一篇:3399洛克王国(403399)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