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探照灯(手提灯图片大全)
- 电商
- 2022-04-18 02:03:40
哪个牌子的车用探照灯最好?
陈驰照明车载探照灯:这种灯属于移动灯的一种,一般可以在车上充电,可以远程控制。照射角度和强度可以调节。
探照灯一般在什么时候用?军事上的探照灯和其他探照灯有啥区别
探照灯的军事应用首先是夜间防空(地面高射炮的引导目标)。在这方面,我军模仿苏军组建了独立部队,——。到1957年5月,我军已先后成立6个探照灯团和3个独立探照灯营。1956年,探照灯部队还参加了天安门国庆阅兵。其次,用于阵地和基地的防御(利用多个探照灯组成的交叉“火力”及时发现和发现周围的异常)。三是船上、船上或船上的探照灯,一般用于弱光条件下的照明。有时它兼具防御功能。军用探照灯和普通民用探照灯有以下特点:(1)亮度更大,照射距离更远;(2)穿雾能力更强;(3)技术更复杂,工艺要求更高;(4)成本较高。
二战时德军有种大型的车载夜视仪,像探照灯一样大,有照片吗?是什么用途?
这是一个主动红外夜视装置。它由红外探照灯照射,图像接收装置接收返回的红外信号并将其转换成图像。二战后的苏联坦克也用,可以看到一个大圆灯。可用于夜间无灯机动,伏击敌人,反伏击。红外夜视设备的技术原理:二战期间,德国的红外设备是基于以下原理制造的:红外光的反射特性与普通可见光没有区别,反射的红外光波可以转化为可见光。基本上有两种设备:带滤镜发射红外线的探照灯和将红外线转化为可见光的图像显示器。每种设备根据用途不同,体积和性能也不同。德国红外夜视设备的代号:所有的红外探照灯,无论大小和性能,都称为“infra rot-schein worfer”(德语“红外探照灯”)。它的具体直径会放在名字前面,比如“20 cm Scheinwerfer”(直径20 cm的探照灯)。同时,所有的红外探照灯都有一个统一的代号:“Uhu”(猫头鹰)。图像接收设备的代号:“Bildwandler”,通常简称为“Biwa”。根据用途,整套红外夜视装置都有专门的编码。军方使用的三种夜间红外瞄准装置代号为zielgert 1128、1221、1222;三种夜间红外驱动装置代号:fahrgert 1250、1252、1253;一种夜间红外观测装置代号:BeoBachtungsgert1251。当然,这个列表并不完整,还有很多设备的用法和命名不详。“雀鹰”红外夜视系统:第一个代号“Sperber”包括一个红外探照灯和一个图像接收装置。在车长指挥塔前部增加一个小平台,安装200W红外探照灯和图像接收装置。油箱内还有一些附加的辅助装置。一组额外的12V电池连接到变压器,可以提供高达17000V的高压。由于电池组只能维持设备运行4小时,所以还配备了发电机。“雀鹰”红外夜视系统只是在装甲车上增加了一个红外探照灯和一个图像接收装置,所以可以大范围装备。第二种红外夜视装置要复杂精致得多。“雀鹰”红外夜视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只有指挥才能操作红外探照灯,及时看到自己需要的图像。“豹”G型以及后来的A型坦克不做大量改动就无法为炮手提供独立的红外夜视设备,而炮手能否及时看到图像是坦克火力发挥的关键,所以德军找到了一些过渡性的解决方案。老型号的“豹”式坦克(D型和早期的A型)在工厂里发生了非常有趣的变化。驾驶舱前的一块装甲板改成了可移动式,打开后很容易安装红外图像接收装置。需要使用该装置时,打开装甲板,取下原驾驶员前方的防弹观察玻璃。安装图像接收装置的工作量并不大,只要用电焊工具焊接固定在装甲板下即可。同时,在这块装甲板的右侧安装了一个直径为30厘米的红外探照灯。豹式D型和早期的A型坦克最初都装有双窥视孔炮瞄具,后来的型号改为单窥视孔。在原有双窥视孔枪瞄准镜的基础上改装红外夜视设备并不麻烦:原有的双窥视孔枪瞄准镜改成了两个单窥视孔式,右侧那一个前面有红外夜视图像接收装置。白天炮手只用左瞄准镜,晚上用右瞄准镜。和驾驶员一样,瞄准镜左侧安装了直径30厘米的红外探照灯。这些设备安装在一个焊接在火炮护盾表面的小平台上,就在火炮瞄准具的下方。车长的红外设备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与原“福尔克”SdKfz.251半履带车相同的结构。这是一种连接红外探照灯、红外图像接收装置和MG34或MG42机枪的安装方法。
出于后勤原因,与火炮同轴的机枪基本都用在豹式坦克上。
前机枪相同的MG34机枪。 “雀鹰”红外夜视系统结构非常简单,却可以立即让坦克具备(中、近距离)夜战能力。它的通用化设计使得几乎每种德军装甲车辆都可以配备。它的缺点之一就在于使车长在承担自己职责之外还必须为驾驶员和炮手提供指引,在战场上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此外该类设备可靠性差,机械故障频发,尤其是阴极放射管过于娇嫩。 使用红外夜视设备的车辆: 第一种安装此类设备的武器是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但具体细节并不非常清楚。 到1944年时,其它一些反坦克炮(例如上面提到过的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也装备了一种红外夜视设备(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ä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 一些卡车也装载了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Fahrgerä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 至少一辆Marder II(黄鼠狼)自行反坦克炮在其75毫米Pak40型火炮上方安装有30厘米红外探照灯和Zielgerät 1221夜间红外瞄准装置,在驾驶员位置还安装了Fahrgerät 1253夜间红外驾驶装置。 这种驾驶装置安装在驾驶员左侧,使用时要通过一个侧方的潜望镜才能见到由Fahrgerät 1253传来的图像。 此外一个“猎豹”单位也接收过一批红外夜视设备,与“豹”D型坦克上安装的相同。 1944年底时红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能许多其它车辆也试验性地装载过夜视设备。但目前有比较可信战斗资料的,只有一些“豹”式坦克和随伴的SdKfz.251半履带车。 红外夜视设备的使用: 车长用红外夜视设备指挥驾驶员,后者在夜间几乎什么也见不到。这种驾驶方式需要非常良好的长时间培训,而在大战末期这点只能是纸上谈兵。 车长还可以用他的夜视装置搜索目标。当目标出现在屏幕上时,他通过一系列指令来指挥炮手。这类指令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用身体接触的方式来给出(例如:用手触碰或用脚踢炮手左肩表示“炮塔向左转”)。 当目标位于炮塔正前方时,车长锁死指挥塔(以便与火炮保持方向一致),开始判断距离。调整完毕后,由他下达开火命令。这就是最基本的夜间目标捕捉/摧毁程序。 此类红外夜视设备的有效距离大约在500到600米,用于驾驶是绰绰有余,但不免浪费了远程射击精度高、火力猛的70倍口径75毫米主炮的强大威力。 所以,发展出了安装在SdKfz.251半履带车上,由60厘米防空探照灯改装的红外探照灯系统,这些半履带车也带有图像接收装置。 一旦锁定目标,立即通过Fu-5电台与“豹”式坦克取得联系,由其负责攻击并为其修正弹道。 同时夜间“豹”式主炮会使用无闪光弹药以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 红外夜视设备的历史: 在三十年代早期德国就开始了对军用夜视技术的研究。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后,可以实用的设备才出现在了战场之上。 红外装备用于战斗的想法要回溯到20世纪30年代晚期。AEG公司在1934年制造出了“阴极放射管”(Braunsche Röhre),而这是把红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视图像的基本部件之一。 1939年早期AEG提供了第一套军用红外照射/图像接收装置,装在一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上向军方高层做了演示。尽管这只是一套样型设备,体积巨大,而且非常容易因各类机械和电气故障而失效,但它清楚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特定的距离上,该设备使这门火炮能在夜里与敌军的车辆作战! HWA(陆军装备部)开始监督起所有的试验来,他们要求所有用于火炮(例如37毫米炮)的夜间瞄准设备“必须使火炮达到与昼间相同的射击精度”,而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进一步的试验越来越少,任何支持这个新颖而又具有极大实用意义技术的方案都被搁置了。 1942年秋天,又有人想起了它。这回红外观瞄设备安装在了一门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上,而荒谬的技术要求也降低了。经过一系列试验和改进,最终在1943年中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HWA为不同用途而订购了第一批红外夜视设备。1944年春天,大约1000套设备交付军方,但陆军官员又一次拒绝将其用于实战!所有的已交付设备都被存放在Harz山中的一个矿井里。据说一个总参谋部的将军曾经说道:“我们不需要这类东西,我们的战士将以公平的骑士精神赢得这场战争”。 情况最终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入侵开始后发生了变化。在西线面对盟军巨大的空中优势时,德军遭到了惨重打击(例如1944年7月25-31日,在英美盟军的对地攻击机打击下,德军损失了400辆左右的坦克)。 出于安全原因,所有的部队运动都只能在夜间无灯光条件下进行。这样的话,红外夜视设备就成为了前线急需的东西,被列入最优先补给和订购物资。几个月以后,一定数量的红外夜视设备被个别陆军和空军单位投入了使用。 国防军第24装甲团第1营第3连(直到1944年11月25日前都配属于第116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附近的Bergen装甲兵学校接受了红外夜视设备的改装。全连都装上了“Sperber(雀鹰)”系。 后为提高命中率,还做过让炮手分享车长夜视视野的改进。最后,还有一个计划是为炮手在单窥孔火炮观瞄仪上单独添加红外图像接收装置。 1945年初,一辆安装有“Sperber(雀鹰)”系统的“豹”式坦克前往匈牙利的Stuhlweissenburg前线进行实战测试。很可能伴随有一辆装有60厘米“Uhu”式红外探照灯的SdKfz.251半履带车和另一辆负责支援的“Falke”式SdKfz.251半履带车。据称“雀鹰”系统在前线工作情况良好。 1945年初,第1营全营(包括第3连在内,起初最少有17辆安装有红外夜视系统的“豹”式坦克)被派往匈牙利战线,但所有的坦克都奉命在离开Fallingbostel之前卸下红外夜视设备。没有人知道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 1945年上半年,“克劳塞维茨”装甲师在Fallingbostel地区作战,奉命打开一条通往Harz山的南去道路。尽管该师拥有“装甲师”的称呼,但实际上坦克很少。两辆该师的“豹”式坦克据称装有红外夜视设备(很可能是“Sperber”系统)。 一场战斗发生在1945年4月21日晚上。“克劳塞维茨”装甲师的最后10辆坦克在一SdKfz.234/1侦察车的伴随下出现在美军位于Weser/Elbe运河边的一个反坦克阵地附近。美军装备的是M2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早上2点战斗开始,德军首先攻击。美军发出警报后发射了照明弹。第1辆“豹”式坦克中弹并翻进了一条沟里,攻击被击退。随后装有红外夜视设备“豹”式坦克加入了战斗。它们捕捉到了反坦克炮的位置,发射了大约20发炮弹。整个阵地被摧毁,美军炮手和步兵们惊慌失措,转身就逃。德军坦克紧跟而来,又在黑夜里摧毁了一些卡车及其他车辆。 这次成功的战例证实了红外技术的巨大价值。但我们没有“克劳塞维茨”装甲师那些装有红外夜视设备的“豹”式坦克参加第二场战斗的资料。 1945年3月“幕钦堡”(Mücheberg)装甲师建立。著名作家泰塞Tony Le Tessier在他的《Duchbruch an der Oder》一书里提到该师装甲营共有11辆IV号坦克(第1连)、10辆“豹”式坦克(第2连)和10辆IV号坦克(第3连)。其中第2连的一些“豹”式坦克安装有“雀鹰”系统。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