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案例,现代农业企业案例(互联网电子商务案例)
- 创业
- 2022-03-28 08:11:38
互联网+农业有没有成功的案例?
很少,很少,除非政府支持。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前景到底怎么样
前景不错,市场还有待开发。参考《中国现代农业商业模式与产业链投资战略分析报告》说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重视,以及很多大企业负责人开始进入农业参考的情况下,互联网加农业会越来越好。据悉,阿里巴巴集团计划投资100亿元打造“一村一淘宝”,联想、JD.COM、苏宁电商、乐视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互联网农业.他们凭借良好的社会资源和资金优势,不断完善中国新农业产业链,推动中国新农业崛起。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而不是某一点。“互联网农业”整合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把农产品搬到网上销售,更是考虑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创新。当然,作为互联网农业转型的主体,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民”,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互联网 农业对农民有什么好处?对当地政府有什么好处?
2015年,NPC和CPPCC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融合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带动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报告没有直接提到农业,但事实上,农业、农村和农民更需要互联网。本文分析了目前对“互联网农业”认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农村市场的互联网创业建议。一、“互联网农业”的认知局限各种“互联网”研究报告相继问世,腾讯率先发布了提及农业的“互联网”报告(腾讯研究院企鹅智库5月发布了一份“互联网”报告,第一份是互联网农业,其他还有互联网政务民生、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文章要点如下:(1)农村电商:2014年底,电商村镇超过200个,覆盖网店7万多家。2016年,预计农村网购规模将超过4600亿元。代表创业公司的是“一亩田”(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搜索服务,解决传统农户供求信息不畅的问题)。(2)农村商业物流:解决现有农村物流服务不完善的问题,与拥有强大渠道资源的原有物流机构合作,建设县级服务中心和农村配送站。代表JD。COM以服务店和县级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农村战略,服务和配送范围覆盖5000个村,招募5000名“乡村推广员”帮助农民网购。(3)农户贷款:银行很难通过正常渠道放贷使农村民间贷款活跃起来,这里面蕴含着商机。代表创业公司为农村门户村村乐推出村村贷、村村通理财产品,并计划通过平台积累的60多万村覆盖和20多万“网络村官”资源推动产品落地。(4)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选种、种植、收获等,也用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和跟踪,便于食品安全监管。没有典型的基于民间资本的创业公司。这份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农村广阔的市场空间对电子商务拓展的意义。这恰恰是目前对互联网农业的研究和对农村电商、农村O2O的一些讨论的局限性。包括阿里、JD.COM在内的一批电商下乡刷墙,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扩大农民的网购群体,这是一种让农民花钱的方式,而不是帮助农民挣钱。第二,“互联网农业”的蓝海是助农惠农,从而实现平台价值。2008年春晚,《农民工之歌》,王打出了一句农民工的经典台词:农民工挣钱不容易,付出更难!农村电商市场是建立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的。增加收入有两个途径: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可以就近找到工作;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更高附加值。个人认为,增收主要靠后者,以带动更多农民工回乡就业致富。从实际的角度来看,能这样考虑问题的人不多:1。以阿里和JD.COM的电商企业为代表,从去年开始,他们在农村做了一些电商刷墙的活动,引起了热议。根本目的是将电商市场推广到更广阔的农村,农村电商或者农村O2O的概念大于本质。从商品分类来看,工业品主要销往农村。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更优惠,产品质量更好
但是,在农村电商的路口,我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这也是习惯了城市电商的阿里、JD.COM这样的大企业行为不接地气的表现。2.腾讯调研报告中提到的村乐和一亩三分地,虽然写的不多,但对提到的价值点有所侧重。一亩田是农村电商的案例,村村乐是农村信用的案例。但实际上,村村乐被更多人知道是农村电商的概念,被认为是农村专业画壁。从电商的角度来看,村村乐和一亩田其实差不多,都是建立在提供信息加上一定社交功能的基础上。但与JD.COM、阿里的区别在于从一开始就以服务三农为导向,而村村乐的核心在于掌握农村的各种有效渠道资源,如农村广播、农业等。
家店、墙体、信息宣传栏、村官等,然后通过其发展的线上农村信息员进行整合营销的落地。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拓展,这个工作其实走的是和58同城当年相似的路径,在散落的乡镇村进行线下拓展,干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不过这仍是基于农村门户网站、电商渠道角度,并不能给农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记得某次回乡下,老家人告诉我,靠近省道的房子的那面墙一年有个几百块(这两年估计价格涨了点),这是微不足道的,还不如一个乡村送货员的收入来的实惠。因此,不论是村村乐还是一亩田,如果仅仅是局限于价格搜索、分类信息、农村社交这些,则存在后继发展缺乏支撑的问题,也不是最大程度惠农。毕竟限于农村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其渠道价值发挥有限,这道理犹如农村的房价和城市的房价一样。有人说村村乐只是一家专业的农村刷墙公司估值能超10亿不可理解,电商泡沫太大。但个人认为这有看法上的局限性,村村乐的农村信贷模式,才是站在农民创业角度提供更大帮助的有益摸索,是真正的惠农。未来更多产品围绕这个理念,则估值就不是10亿级别的问题。当然,实际运作层面如何,未可知。三、互联网+农业的一些商业场景的设想如何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增收机会,个人提出以下几种商业场景设想。1、开心农场虚拟版升级为现实版。仿照开心农场游戏的一些虚拟场景,在农村地区开辟对应的现实农村,由当地富有种养殖经验的农民打理,通过网络视频等将农场信息适时传输,供城里有经济能力和需求的人选择。2、无公害特供平民化。如今农村有一些新的口号,比如要致富养黄牛(不是黄牛党)。就以养殖一头高价值(一头整牛卖价上万元)的黄牛为例,可以通过众筹方式,一群好友认购养殖黄牛。养殖过程中的日常场景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视频,甚至可以在黄牛身上装上一些传感器等等。养成后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馈赠。再比如,一些有实力的大公司会在偏远山区租一片山地,再雇人专门种植水果等,收割后发给员工当福利或者作为礼品。这也可以通过众筹方式委托村民。从而使得一些曾经以特供面目出现的食品更加平民化。3、儿童生活体验式教育。总是有一些城里的家长感慨自己的小孩从来不知道吃苦为何物,有些还特意寻找一些送孩子到乡下去体验生活的机会。而有些电视台也以带有娱乐性的方式播放过一些城里孩子到乡下体验生活的节目。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这种生活体验式的教育有望通过网络和现实的结合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从而也为农民带来另一种增收的机会。总之,不以为提高农民兄弟收入为目标的“互联网+农业”就是耍流氓!更不用说借助互联网+农业制造概念,打着农村电商、农村O2O旗号到农村去圈地圈钱的。而只有真正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的“互联网+农业”创新,才能获得农民发至内心的认可,这是农民最大的心里诉求。在这种情怀下,才能获得一片更加广阔的蓝海。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