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种植药材项目,十大紧缺药材(一年亩收入5万的药材)
- 创业
- 2022-03-24 22:22:31
国家扶持种植药材项目有哪些?
石斛、夏夏虫草、黄芩、北沙参、白芍。【扩展资料】中药材一直是朝阳产业,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传统的中草药,如黄芪、党参等,因其良好的保健价值而被市场广泛使用。正因为如此,中药材的种植热潮也随之兴起。事实上,中药材的种植在我国存在已久,而且为了鼓励生产,目前对中药材的种植有一定的补贴。一、国家支持的药材种植项目区。河南:林下种植基地规模不少于300亩,农户不少于30人。每个项目省财政补助资金额度不超过20万元。2.广西:林下种植药材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林场)等相关单位,不超过批准的合理投资额或实际投资额的30%,总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先落实施工再补。3.甘肃:每个林下种植药材项目申报省级财政资金不超过30万。4.安徽:从事中药材等林下种植业2年以上,林下种植基地规模不少于300亩,带动农户不少于30户。每个项目省财政补助资金额度不超过20万元。二、中药是指导中药理论的收集、加工、配制,解释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一类药物。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一些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因为中药大部分都是植物药,所以有“一切药都是草本”的说法。3.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不断的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由于古代没有文字,这些知识只能靠老师口述。后来有了文字,逐渐有了记载,出现了医学书籍。这些书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总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草药占了药的大部分,所以关于药物的书都叫“本草”。据考证,秦汉时期,草药比较流行,可惜这些草药都失传了,无从查考。已知最早的草药书叫《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来看,可能是东汉医生对前人著作的修订。
国家对中药种植,中药产业规划的扶持政策
在医药“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中药种植和中药产业。详情请上网搜索相关规划内容。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国家会大力扶持。而且中国只有中药才是最好的药,也有同仁堂、天士力、阿胶、片仔癀、云南白药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中药发展的瓶颈是中药资源。现在农产品价格高,极端天气多变,中药资源深受影响。随着野生资源的稀缺,中药的种植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品种要注意:1。一定要选择附加值高,种植技术难度大的有价值的品种。当然,开发品种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比如虫草技术至今没有攻克,没有技术就不用浪费时间和金钱。2.中药种植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投资。想急功近利快速赚钱,最好不要做。3.在选择品种时,要注意中药的真伪,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等综合考虑。尤其是水,必须要有,水质要看适不适合。有了品种,并且可以种植,接下来就是考虑销售的问题了,最好有专门的销售渠道。有价值的中药是宝,但是当柴烧,没有价格,太麻烦了。所以种植的一般流程是认真考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种植、管理、加工、销售的品种——。通用模式,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基地,进行育种和种植实验,是成功的。总结经验后,可以扩大规模,获得更多的经验和出处。然后可以申请国家和地方的资金向农户推广,这样可以扩大规模,把基地农户模式推行的更实际。以上是粗浅的经验,希望有用。
国家对中药材产业有哪些扶持政策
找到这个看看你是否满意。竹溪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药用植物种类齐全,储量巨大。11世纪,获得“中国黄连之乡”的荣誉。近年来,我们立足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生产大镇、大村、大户。目前,全县中药材总面积8.7万亩。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一、竹溪县中药材发展现状。1.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中药材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中药材采集、制作和简单栽培。民国初年,常年收购的中药材有70多种,达3000多吨。黄连、天麻、党参等品种影响较大。50年代初,我县被国家行政学院授予“黄连之乡”称号。上世纪70年代,全县有18个中药材生产基地。现有专业药材生产队伍96个,种植药材64个品种,面积3万多亩,产量近千吨。2.种类多,储量大。根据1983年全国资源普查和近几年植物检测普查资料,我县中药材共有1316个品种,分属于180个科,其中植物药1160种,动物药156种,矿物药1种,金钗、红豆杉、杜仲等珍稀药材约15种。厚朴、天麻等道地药材约25种。板蓝根、枣皮、枸杞、绞股蓝等进口药材约30种。黄连等大宗药材,
木瓜、牛夕、鱼腥草约有65种;全县常年药材储量在2万吨以上。3、分布广、覆盖宽。全县各个区域都适应不同品种药材生长,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南部高山区,其面积接近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主要以黄连、天麻、鱼腥草、白夫子等品种为主;二是中部二高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以冬花、玄参、独活、牛夕等药材为主;三是东部及平坝河谷低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30%,主要以杜仲、木瓜等品种为主。4、兴基地,拓市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结构调整,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来抓,把依托资源做大产业、搞活经济作为发展药材的基本目标,通过典型引路、示范推广、市场拉动,大户带动等作用的影响,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空间高涨,涌现了一批大乡、大村、大户、大场。同时市场营销新突破。其一是构建本地市场。全县立足区位优势,以开放促开发,以加快“中心”药镇建设为契机,打造市场平台,提升集镇功能,着力构建县内市场,初步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以基地为支撑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已成为鄂渝陕周边地区渐趋成熟的中药材市场。其二是积极开拓外地市场。近几年来,县政府积极引导,各地药材经营能人坚持外引内联,先后与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四川啤县等多个药材市场经销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三是形成了一支以民营为主体的药材营销队伍,如:丰溪镇的张真明、向建军,桃源乡的彭友述等都是远近有名的药材经营大户。二、我县中药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一)思想观念认识上落后。一是群众怕亏本,片面认为“药疯子”,“卖得好是个宝,卖不好不把草”,不敢发展,而不是辩证的从市场信息把握品种是否对路、产品批量多少、质量标准好坏等方面去分析原因,一概认为卖不掉就是没市场,干部在瞎指挥。二是干部怕担风验落抱怨,不敢组织发展,思想保守,认识不统一。三是种植上舍不得拿好田好地,也舍不得多投入,管理粗放,有多少,收多少,没抱多大希望。(二)种植环节上技术含量偏低。一是资源品种多,主导产品少;二是基地规模小,产品批量少;三是科技投入跟不上,生产效益不明显,关键是缺人才,缺技术。(三)流通环节上产销渠道不畅。主要是市场信息不灵,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产销衔接不紧凑,渠道单一,与国内大市场及制约企业缺乏长期性、紧密型合作关系。(四)加工环节上龙头带动不力。目前除黄姜有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外,地道中药材基本无龙头加工企业带动,深度开发陷入盲点。(五)在产业发展上政府扶持不够。由于县财政困难,目前在药材产业上政策倾斜扶持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三、竹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措施。1、基本思路:坚持走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路子,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建立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基地;以黄姜梯级系列开发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组建产业集团;加快以杜仲、黄连、天麻等为主的传统地道中药材的生产种植,狠抓加工流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用5年时间,建成三大药材生产基地。一是以丰溪、向坝、桃源为重点,建设人工黄连栽培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力争建成全省最大的黄连人工栽培基地,年收入达到3000万元。二是以305省道沿线的县河、中峰、蒋家堰、水坪、龙坝为重点,建设黄姜生产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鲜姜产量7.5万吨,综合收入达到4亿元。三是以南部山区为中心,建设板兰根、丹参、玄参、冬花、天麻、薄荷、鱼腥草、杜仲等地道中药材基地8万亩,年收入达到1亿元。到2007年,全县中药材人工栽培基地15万亩,年产值达5.3亿元。2、基本措施:一是建立规范化、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从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通过示范引导,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抓好中药材重点示范基地建设,培植一批药材种植专业乡、专业村,努力建成药材经销商的货源基地,制约企业的药源基地。二是完善社会化、产业化的经营机制。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宏观管理,搞好引导协调和组织调控,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营造宽松环境。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思路,完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加强与大型制约企业的合作,提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水平,带动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效益化和规模化。三是构建多元化、民营化的融资体系。立足区位优势,集中把财政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小额信贷等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实施重点倾斜,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促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四是开辟外向化、现代化的销售渠道。努力培育内外两个市场,构建以丰溪为重点的辐射鄂渝陕周边地区的区域性中药材专业集散市场,与国内主要药材市场捆绑协作,着力在中药材销售环节上下功夫,发展订单生产,以销售流通带动药材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培植标准化、集团化的产业龙头。有重点的培植示范大户、示范基地、龙头企业,把基地发展与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开发竹溪的黄姜、黄连等优势资源,发展起点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医药加工企业,提倡和鼓励企业办基地,把基地建设和产品加工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加工体系。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