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李开复 创新工厂,创新工场怎么进入(李开复的公司上市了吗)

摘要: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干什么的? 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由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创立,是一家致力于早期投资...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干什么的?

创新工场(Innovation works)由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创立,是一家致力于早期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和创业平台,旨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提供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一揽子服务。针对早期创业者的需求,帮助早期初创企业顺利起步,快速成长。同时,帮助创业者打造一批最具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2006年至2009年底,汪华就职于谷歌中国业务发展总部,创立了谷歌中国优质广告网络,从无到有,实现了8000万美元的年销售额。在谷歌中国的三年时间里,他还管理投资,并与Dianping.com、Jiji.com、Tianya.com、迅雷和Maxthon.com等中国本土互联网合作伙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加入谷歌之前,汪华联合创办了尹达科技有限公司,为移动和电信运营商以及通信设备商提供解决方案服务。几年内,它达到了数百人的规模,到2008年底,它的营业额达到了1500万美元。汪华毕业于史丹福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参考来源:百度百科-创新作品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干什么的?

李开复的创新工厂是搞什么的?

他开玩笑说,现在领导都走了,我们可以随便聊聊了。

两年前,48岁的李开复从谷歌中国辞职,加入创新工场。作为一个创业者,年龄从来不是问题,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有疑问:

点心是创新工场最知名的孵化项目。去年年底,它成功获得了近1500万美元的首轮投资。点心的30多名成员率先在郭栋路300号的创业培训基地。一个美女正对着心不在焉的男同事大喊,你冷静一下,把代码给我写出来!有人在聊天,突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表情。

创新工场到底是做什么的?两年前,几乎每个人都有这个疑问。李开复说,大家逐渐开始明白,李开复做的不是慈善事业,不是帮助大学生找到人生方向,而是带领年轻人去探索梦想,去争取金牌。创新工场成立两年以来,已审核超过2500个项目,投资34个项目和公司,其中9家成功吸引外部风投完成A轮融资,投资金额超过2.5亿人民币,总估值30亿人民币。

李开复有足够的自信回答了两年前的问题。我们创造了适合所有创业领域和创业者的‘专业孵化投资’模式。我们没有把钱投给那些各方面已经很成熟,只差钱的创业者,而是在他们甚至还没有成为企业或者注册之前,就从零开始创业。

现在很忙:

将中关村从大卖场变成硅谷

创新工场基地2000平米的空间已经不够用了。近500人挤在一起,那些毕业后明显留下来的孵化企业,从成立到现在每年都搬家。最近公司忙着找新地方。空间足够宽敞,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是创新工场上海基地选址的首要条件。最后,我在郭顶东路买了一个近8600平方米的三层写字楼。

李开复希望把硅谷的一些创新基因带到中国。创新工场基地附近以前只有星巴克,现在有很多车库咖啡馆,投资机构也在周围设立了办事处。就像蜜蜂发现了花一样,李开复笑着说,他们把中关村从大卖场变成了硅谷。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企业的创新理念才是根本。

未来愿景:

通过媒体发布招聘广告。

创新工场成立之初融资时,李开复照例刷了人情牌,新东方的于。

富士康和联发科都是他的老朋友。只要打个电话,资金第二天就到了。但是很快金融危机就来了,创新作品半年多都没有收获。当我们谈论投资时,人们会说很多。你帮别人创业是不行的吧?李开复干脆排除杂念,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有了点心、豌豆荚、旅行云,这些项目的名气越来越响。钱已经不是问题,投谁才是问题。

当然,我们最关注的还是软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只要一个工程师能做出来,成本就降到最低,六个月就能看到预期的效益,未来成功的概率也很高。这些都是我们考虑投资的因素。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增长的项目,那些赚血汗钱的项目,比如外包,创新工场是不考虑的。李开复承认,他们现在是撒网抓鱼,投了很多,最后可能成功的只有少数。原来他的眼光是点石成金。当初他看好Android平台。现在vc青睐的零食是安卓解决方案,雷友是安卓上的游戏软件,友盟是智能手机上的统计解决方案,都是冠军。

在李开复看来,对于创业者来说,上海在金融和电商方面有很强的优势,而北京在移动和科技方面比较强。至于社交领域,两边都好。上海基地将全面复制北京基地,从投资、人员、市场

李开复的创新工厂是搞什么的?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搞什么的?

李开复帮助年轻人创业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创新工厂成立后,他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交流活动,以打造创新工厂的品牌和影响力,包括与政府官员的广泛沟通,到全国各地的大学巡回演讲,自传,甚至亲自参加工作面试和项目讨论。他希望能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帮助创业团队尽快成熟,最终将独立子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创新工厂概念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对行业趋势和国外互联网公司并购的分析;一个需求,创新工厂选择项目,交给被选中的创业团队进行研发;d和市场运营,而创新工厂提供资金,包括法律、财务、服务器、搜索引擎优化和团购广告。

多方面的支持,这样的模式降低了创业企业因为缺乏资金和市场运营经验而失败的危险,也让李开复的创新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 更值得乐观的是,李开复解决创业中的融资、人才和市场推广这些最困难的环节都是手到擒来。比如,在很多青年学生眼中,“开复导师”就是帮助他们开辟新人生的偶像,而招揽到优秀的青年人正是一个项目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何况在偶像的感召和帮助下拼命工作的激情也更高。另外,李开复在媒体和投资者中的号召力使公司具备良好的融资能力,他也乐观地表示创新工厂筹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融资上亿元。 不过,这些因素对于在产品和收益上面获得成功的意义有多大却很难说,创业投资的成功几率深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创业成功的大多数是由创业者通过自己在市场上的磕磕绊绊,积累资源和经验后对产品前景做出的判断才起到关键作用。就目前来看,创新工厂的模式很容易把创业流程化、职业化,能否在短时间内以及持续地拿出好的创新产品是摆在李开复眼前的现实问题。 比如,对于李开复所说的“要找到有潜力成为下一个马化腾、张朝阳的人,尽量培养他”这样的目标,在现实的操作中是颇有难度的。事实上,所有风险投资人都在寻找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却并不做培养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创业者应该是其所在领域的专家”,而且“创业企业一旦成为大企业的一部分也许就改变了其原有的增长轨迹了。”这样的结论通常被无数的案例所证实,如同比尔·盖茨、李彦宏、马化腾也并非是被培养的一样。 当然,公司内部创业并分拆上市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这些项目中,除了有企业原有的广泛用户群的支持,还需要长时间的专注投入和研发,比如搜狐畅游就历时三年研发出了精品游戏一举获得成功。相应的,李开复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一个项目,并培养出精品呢? 实际上,李开复也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他知道招揽有能力的“主导创业者”是一个巨大挑战,他对创新工厂的孵化成功率也做出了保守的预估。在项目的选择上面,他也参考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进行移植和升级。最近据传,谷歌的CEO施密特也对创新工厂进行了投资。创新工厂作为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在中国内部创业的中心,在机制上面比这些大公司灵活一点点,仍然有机会成为成功的孵化器。另一方面,创业者在创新工厂的经历也可能会增加其未来独立创业成功的概率。 创新需要冒险,也需要耐心。面对众多的粉丝,无数的猜测,李开复显得非常冷静,最近,他谢绝了访客和媒体的邀请,并表示希望人们给他更多耐心和时间。对于创新工厂能够在明年开花结果,李开复的回答比较实际,他说“我们至少要12~18个月才能有任何的成果。”当然,我们还是期待一个成功的产品在明年的创新工厂中成为现实。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是搞什么的?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