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节,2013吴桥杂技节邀请片(吴桥杂技历史故事)
- 创业
- 2022-07-18 05:51:55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具体表现
邀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现已成为世界各地杂技团体展示形象、交流技艺、增进友谊的平台。很多节目都是参加吴桥杂技节后才逐渐走向世界杂技舞台的。杂技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杂技队伍的参与热情迅速提高。报名参加比赛的国家和团体的数量逐年增加。我们已经从被动的邀请和追求节目数量逐渐转变为主动的选择和重视节目质量。从第9届评委邀请开始,叶哥就从世界各大杂技场馆、著名杂技团体和各国专家中受邀担任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评委,保证了金狮奖的权威性和含金量。同时,多位权威人士对杂技节的节目质量、场馆设施、组织运营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这些国际马戏权威的介绍和宣传,杂技节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了快速提升。展示河北杂技形象,促进河北杂技发展。随着杂技节的举办,河北省杂技团体不断创新、谋求发展,参加国际商演的频率也在逐年增加。很多中小集团已经成长为国内外知名集团。特别是河北杂技团的《四人顶技》、《转动地圈》节目在法国舞台获得金奖,多次赴瑞典、匈牙利等国参加比赛。近几届杂技艺术节举办的开幕式欢迎晚会,以杂技主题晚会的形式向中外来宾展示了河北杂技的实力和水平,树立了河北杂技的形象,让中外杂技界刮目相看。外国人眼中的杂技节俄罗斯是世界杂技强国。他们非常重视吴桥杂技节,他们的杂技演员以在吴桥杂技节上获奖为荣,因为在吴桥铅埋凯杂技节上获得金狮奖的表演者将被俄罗斯政府授予杂技演员的最高荣誉——杂技演员终身成就奖,并享受国家顶级表演者的待遇。同时,吴桥杂技节代表在参加重大国际杂技活动时,受到主办方的高度礼遇。各种活动促进国际杂技比赛的发展,国际马戏论坛,中国吴桥国际杂技商演交易会(杂技产业展、杂技项目推介会)的参观交流等活动在杂技节期间举行,丰富了杂技节的内容,扩大了在国际杂技界的影响力。特别是由中国杂技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马戏论坛,是国际马戏界唯一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为杂技界权威人士提供了理论探讨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为推动国际马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石家庄(主会场)和沧州(分会场)举行。为了更好地塑造艺术节形象,建立杂技节宣传和品牌推广的载体,杂技节组委会办公室面向社会进行了吉祥物设计征集。目前,经过专家评审、群众投票和领导审定,吉祥物形象已确定由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王爽同学设计,并在刘益昌老师指导下完成。吉祥物取名“壮壮”,象征杂技演员强健的体魄和杂技节的发展。
吴桥杂技大世界门票多少钱?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吴桥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河北和山东交界处。毗邻京沪高速、京沪铁路、京福104国道。该县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其中2万人从事旅游业。全县现有民间杂技团体46个,民间杂技学校26所,7000多名杂技演员长期活跃在国内外杂技表演舞台上。以吴桥命名的“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举办九届,成为世界三大杂技场馆之一。“吴桥杂技世界”成立于1993年。2000年,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点。景区以杂技文化和杂技民俗为主。占地3000亩,拥有江湖文化城、马戏游乐园、杂技奇观宫、魔幻迷幻宫、滑稽动物园、民俗风情园等八大景区。景区通票100元(凭通票可游览全部八个景点)。第一件怪事:王宝合用三个球玩了一场鬼游戏。王宝合5岁学习艺术,7岁走上舞台。他擅长表演:三仙归洞,口中食针,柔骨,绰号“阿auto快王”。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杂技大世界景区有一个典型的杂技大院,面积不大,性质安静。这就是“鬼屋”。两个瓷碗,三个小红布袋,一个铺着毛毯的平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坐在小屋前,感觉有点仙风道骨。在他的右边是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杯绿茶。这是吴桥的传统节目《三仙归洞》。表演者是吴桥杂技界“江湖八怪”之首的老艺术家王宝合。王宝合已经六十多岁了。3岁丧母,6岁跟随父亲王福春(著名老艺术家,50年代任吴桥县群艺联合会主任),早年在北京天桥当街头艺人。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不仅让王宝合学会了一套杂技技巧,还发展了超人的表演技巧。不同于大舞台节目的《三仙归洞》表演,贴近观众,观众参与其中。它重在“卖词”(即语言表达),却难以“救戏”(即追回无意或有意暴露的蛛丝马迹)。它要求表演者技巧灵活,思维敏捷,语言机智。节目看似一点小技巧,实则真功夫。但是,王宝合似乎对此很熟悉,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2002年应邀赴港演出,被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誉为“鬼手”。王宝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缩骨技术也非同寻常。《穿小袄》这个节目是他的保留节目,《口中穿针引线》这个节目更惊艳,但他最喜欢的还是《三仙归洞》。在他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王宝和带着他心爱的《三仙归洞》,走过很多地方。1953年赴革命圣地延安慰问演出;一九五五年,程
立“杂技二十团”,赴云、贵、川、桂演出……回忆当年场景,王宝合至今记忆犹新,心潮难平。在去往拉萨的途中,当地藏民和哨卡军人看到是来自杂技之乡的艺人们,常常手拉手挡成人墙,不让前行,渴求演员为他们表演。在一些藏族村落,虔诚的藏民看了他们表演的魔术后欣喜若狂,对演员们敬若神明,纷纷向演员们敬献哈达,还要求演员为他们摸顶“赐福”。 王宝合就是这样带着“三仙归洞”走过了几十年,也走遍了大江南北,但他对吴桥杂技的爱始终如一,如今也多了更多的期望,希望吴桥杂技走向世界,希望吴桥杂技旅游能日渐兴旺,希望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后继有人,“祖辈留下的传统艺术不能失传,我要一直把它传下去。”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想拜王宝合为师,王宝合目前还在认真挑选适合的传人。 第二怪:高福州——白肚皮上切青菜(上图) 当你走进吴桥大世界江湖文化城,你能够亲耳听到江湖八大怪之一“小钢炮”高福州在表演开场时拿着个破啰为你卖口。他以滑稽的表演形式,来表达杂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小钢炮高福州肚皮上切青菜,刀起刀落,菜叶横飞,肚皮却毫发无伤。他一身硬功夫,只见他运气——下蹲——扭胯——举掌,手切红砖,掌劈顽石,砖石横飞,视若等闲,间或加一些幽默逗趣的语言动作,让人看得亦惊亦喜,成为大世界第二大怪。老人自幼练铁砂掌,18岁那年曾在一小时内,把三百块砖劈成碎块,如今,人老了,但雄风依在,快乐依在,豁达依在。当天他表演的是肚皮切白菜和脖子卷钢筋。 擅长表演:头顶开瓶、肚皮切白菜、单掌劈砖等节目,人送绰号:“小钢炮”。 第三怪:李印怀——眼里扎出骨针来 一个露天的场地,一个沧桑的老艺人,拿着两个骨针,从鼻孔而入,然后从两眼而出,此情此景,我似乎看到了那个艰难的年代,而今,我只能说,这也许是“特异功能”吧。 在天桥把式演艺场,记者见识了这辈子都闻所未闻的惊险把戏。刚才在一旁敲锣的老人,在节目间歇时突然跑上台来插科打诨。大家开玩笑让他来一手,他见推辞不掉,就只得“逼上梁山”。 他随手从桌上拿起一个铁蛋子,说要吞下去。大家鼓起眼睛,生怕老人家一时负气出意外。他将铁蛋子放入口中,只见铁蛋将他的嘴撑得老大,吞了几次都没有下去。大家正说算了时,老人一仰脖子,“嗝儿!”滚下去了。 老人表情十分痛苦,蹲下,想把铁蛋吐出来。随着一声低吼,铁蛋子“咚”地一声滚到地面,记者报以热烈的掌声。老人在同时吞吐完2个铁蛋子后问,要不要同时吞3个?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要”。 老人感动,说要表演一个绝活给大家看,报答大家的厚爱。他从一个盒子里取出两根约2寸长的骨针,将他们送入鼻孔,然后用纸将鼻孔塞住。当他用手在自己脸部揉了几圈后,骨针居然从眼睛里冒出来一厘米!大家一片惊呼!都说快点弄出来,不难为老人家了。老人随后又从鼻子里将骨针给取了出来。 真相大白后,记者们才知道老人家原来是8岁学徒,15岁就登台的民间绝技大家李印怀老人。他擅长表演:吞铁球、吞宝剑、二龙吐须等节目,人送绰号“皮包骨”。 第四怪:何书森——鼻奏唢呐震中外 何树森10岁随父学艺,15岁开始练习鼻奏唢呐,人送绰号“吹破天”。 口中吐烟雾,鼻子还能吹出声乐来,这种鼻口齐用的绝活,极是少见。 第五怪:魏春华——千斤大缸蹬得快 “吴桥女儿真厉害,千斤大缸蹬得快,嫁个郎君不如意,一脚踢出大门外”。这是吴桥当地一句流行语,真是一语道破了吴桥女儿蹬缸的高超技艺。一个娇小的少女仰面躺在一张长条凳上然后由四个壮汉将一口180公斤的大缸抬放在少女的双脚掌上,四个壮汉离开,少女开始表演。她运用灵巧的双脚“翻滚”大缸,正转、反转、侧转、竖转,大缸在少女脚掌上旋转如水。少女绝妙的蹬技表演使观众目瞪口呆,刹时间观众场上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导游小组说,蹬大缸的少女叫魏春华,她的蹬大缸表演已被收进世界吉尼斯大全。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魏春华说:“我可以蹬一千多斤呢!” 第六怪:郭树桐——老鼠提水碾荞麦 郭书桐跟从著名驯化大师张凤楼,深得大师真传,绝技惊人。他先后到北京、南京等地演出,人送绰号“老鼠郭”。郭树桐的“训白鼠”是吴桥大世界江湖文化城的开场戏,在郭大师幽默语言的引导下,小白鼠的旅游故事开始。白鼠四五只,附会民间故事如刘全进瓜、李三娘坠井、洞房花烛等,演得精彩,说得漂亮,常常逗得游客捧腹大笑,撰联曰:爬上爬下一群鼠辈有悲有欢百态人生。郭大师讲得头头是道,观众听得、看得津津有味。 第七怪:李亮——刀山爬到云霄外 李亮出身于杂技世家,15岁登台,擅长表演“上刀山”等节目,人送绰号“怪腿李”。 李印怀与李亮是父子俩,李亮在表演这个节目时,父亲在下擂鼓助阵,并从语言上密切配合,不时还咛嘱几句。李亮的这个节目很危险,在刀山上,还要做很多高难动作,让下面观者也不禁要为其捏一把汗。 第八怪:廖鹏——双手书法唱梅派最能体现江湖文化城中“文化”二字的,是一个叫廖鹏的男孩子,今年18岁,生得十分秀气,长得象个小姑娘。据说他能唱五个剧种的戏,当时唱得是一出新戏,奇就奇在他一口京腔洋韵的同时,还能用双手同时挥毫泼墨写就一副洋洋洒洒的书法作品。他还有拿手的画竹表演,看他年龄虽小一招一式却颇有大家风范,走台步,亮相一招一式,加上意味悠长的二胡声十分令人陶醉,令人无限感慨加佩服。 廖鹏6岁登台,擅长双手书画,演唱的评剧:“人面桃花”、河北梆子“钟馗”和梅派京剧令人叫绝,人送绰号“六岁红”。更令人惊奇的是:两手会写梅花篆字,字体洒脱自如,正如其本人。而那一挥而就,更让人钦佩。 廖鹏,1989年出生于梨园世家,由于受祖父熏陶,从小爱好吹拉弹唱、书画,六岁登台献艺誉为“六岁红”。双手挥笔左右齐写,为吴桥杂技大世界八大怪之一绝。 2001年参加“法国蒙彼利埃艺术家之春”艺术节。2004年《中华书画宝典》征稿活动中《冬雪》作品荣获银奖。2005年4月25日被邀请到北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将军、书画名家大型笔会,一幅《墨竹图》受到将军及书画名家称赞并入其书。2005年7月20日应邀去大连参加“纪念徐悲鸿大师诞辰110周年中国110位著名书画家盛大笔会”并和100多位著名书画家同场书画,作品为《荷花》、《鹏程万里》、《耄耋长寿》。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