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彤贤,振华重工创始人(康学增)
- 创业
- 2022-07-11 10:54:48
老大爷59岁开始创业,却创造了16项世界第一,他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
当你年老体壮的时候,你宁愿移动你的光头?如果你贫穷而坚强,你永远不会落到顶端。3354王波-《滕王阁序》“老马卧虎藏龙,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充满勇气。”古往今来,大器晚成的例子很多。近年来,我国也有一位老人。他的前半生并不起眼,但他在59岁开始创业。虽然他的冒险经历坎坷,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他不仅创造了16个世界第一,还垄断了美国90%的市场。他就是管同贤。59岁的“学长”管同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后,管同贤成功端上了铁饭碗。历任交通部水运司司长、中港公司处长。童贤的前半生可以说是非常平凡的。他一直过着这样平淡安稳的生活,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任何波澜。然而,在59岁的管同贤即将退休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冒了很大的风险。他想创业,把毕生积蓄都投入进去。管同贤的家人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的行为,都集体反对。管同贤年龄也不小了,在职场上怎么和年轻人斗?我从来没有参与过创业。为什么我会有这么荒谬的想法?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呢?拿着养老金去散步养鸟不好吗?不得不把一生的积蓄都投入进去?周围的人一致否认,质疑,但以前特别好说话的管同贤在这件事上坚持己见,寸土不让。于是,在自己的坚持下,59岁的管同贤开始了创业之路。勇气可嘉。管同贤拿到了第一单。他用一生的积蓄100万美元,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叫上海振华港口机械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刚刚起步,只有十几个员工。缺少资金和技术,连基本的模仿都做不到。在这种条件下,管同贤只能努力工作,钻研技术,努力工作,攒钱,和员工一起出谋划策,一起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振华港机的主打产品当然是港机,但当时国际几大公司控制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大型港机公司只能分得一杯羹,中国港机公司根本没有分量。在水运部门工作多年的管同贤发现,中国港口的起重机不会国产,而是从国际大公司高价进口。中国的港机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得不到认可,在国内市场上也被拒之门外。中国港口机械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不利的形势。虽然形势非常不利,但59岁的管同贤还是拿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毅然选择去这些大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加拿大温哥华海港通过投标寻找合作伙伴。虽然对港口机械的生产还很陌生,但管同贤还是参加了,他凭借低价的优势拿到了振华港口机械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关仙的创业想法不是心血来潮。他很清楚自己在这个港机生产市场的优势。港机生产属于制造业,制造业是劳动比重比较大的行业。但是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非常宝贵,所以美国港机生产的劳动力成本会很大;当时中国经济不发达,劳动力非常充足。所以,中国的港口机械公司能够在成本方面跟上美国的港口机械公司。通贤对温哥华港的出价很低,但这个价格不仅不会让振华港机亏损,还会盈利。但是对于那些国际大公司来说,同价绝对亏。所以管同贤经过深思熟虑,才敢用这么低的价格从那些国际大公司那里抢生意。而且一个刚起步的小公司能抢那些国际大公司的订单,也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如果这个订单足够优秀,振华港机公司接订单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为国争光,成长为行业第一,这份来之不易的订单并没有特别大的利润空间,但却是振华港机公司接到的第一份订单,也是振华港机公司在港机生产上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为了让振华开个好头,管同贤带着全体员工,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全神贯注,严格把关。通贤也是花了很大力气才交出一批优秀的机器。能做好的部分,要求精益求精。如果振华目前的能力做不好,就全部采购有保障的名牌产品。由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振华的第一笔订单完成得非常好。在出色完成第一单后,振华公司又陆续接到新订单。从此,这家刚起步的小公司站稳了脚跟。在逐步将生产技术能力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同时,振华港机还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童贤不仅在创业上下功夫,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做得很好。在他的带领下,振华港机发展迅速,超越了一个又一个竞争对手。童贤还擅长人才管理。工作多年,他很理解员工的心理,无奈之下一味打压管理层。管同贤选择攻心,有效满足了员工的心理需求。第一,给优厚的薪酬留住人才;其次,奖励房子,在公司附近盖房子,员工搬回家就能搬进去。这项措施安抚了员工的心;然后他开办各种学校,强化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升华企业文化。十几年来,振华港机从一个只有十几个员工,但仍然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小公司,逐渐超越了竞争对手,包括当时垄断市场份额的几家国际公司。在管同贤的带领下,振华港机公司创造了16项全国第一,获得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垄断了美国90%的市场。振华港口机械公司也成功地将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进口国变成了世界第一的出口国。这个成绩真的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和荣耀。管同贤的例子很好的证明了,只要你真正有能力,创业永远不会晚。一个人的能力不应该受到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只要有能力,任何人在什么年龄创业都会成功。能力和才华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其他外在条件只是为能力和才华增光添彩。关仙老人,59岁创业,周围人都不认可,也不改变。正是这位老人,让振华港机公司从小公司做起,最终创造了16个世界第一,垄断了美国90%的市场,为国争光。童贤是一个成功的人,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img.raoyu.net/img/老大爷59岁开始创业,却创造了16项世界第一,他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jpg" alt="老大爷59岁开始创业,却创造了16项世界第一,他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 />管彤贤的人物生平
这是一段让中国人热血沸腾的传奇。14年前,在港口机械制造领域完全被国际巨头把持。在上海,一个只有10多名员工,100万美元资金的小公司成立了。他们没资金、缺技术,连模仿别人都费力。谁知,在接下来的十多年内,这家小公司逐一击败日本三菱重工、三井、韩国三星、现代等国际巨头,创造出二十多项世界领先的核心产品,拿下70%的市场份额,2005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人民币。说起这段故事,老管摇摇头,抛出一句话:“那是因为外国人无能,吃不得苦了,也经不起折磨。”随后,他平和地笑了笑,回忆说:“振华成立14年,前一半时间,都是懵懵懂懂,没钱,也不敢做,不知道能弄成什么样。直到2000年11月,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在老管眼中,全球的装备制造业都在衰退。他道出了原因:“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国的衰退造就了我们的兴旺。”他为记者算了笔账,以产值计算,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只占10%,美国占到了30%甚至50%。同样的产品,如果振华造价7000万美元,美国人自己造要花1亿美元。高昂的成本,让他们只能向振华求援。那么,如何用便宜的劳动力创造世界一流的产品呢?老管有自己的一套。老管手下有3万名员工,而一线工人占到了90%以上,仅电焊工一项就有4000人,其中有不少是农民工。他坦言:农民工憨厚朴实,但刚进工厂时,文化不高,很难有患难与共的想法,农忙时还要回家,难免影响生产。然而,振华长兴岛生产基地的农民工,却是另一番景象。工厂每晚灯火通明,成千上万的工人主动加班。要不是老管强行规定10点钟必须关灯,工人们不肯放下手头上的活儿。“其他单位的员工下了班就打扑克,有的还没下班,就想着怎么玩。在振华,农民工不打扑克,大家最热衷的就是加班加点,工作、学习、钻研技术,管彤贤露出孩子般的微笑,颇为自豪地说。这就是老管的功力。他精心设计出一整套的激励机制,而且全部靠员工自愿选择。“对农民工,不用讲大道理,直接反映到收入上。工人为什么要乎余改加班?我给他们开工资啊,干一个小时拿一个小时的钱,他们没心思想别的,就琢磨着加班加点多拿钱。”电焊是振华最重要的生产环节,老管高薪留人:一个好的焊工,每月能拿到1万元。一般水平也能拿到2000元以上。岁判老管摆摆手,扔下一句话:“不给足工钱,留不下人”。为了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变成产业工人,振华连出妙招:第一,先给他们盖房,让农民工把家搬到长兴岛,把心留在振华。一家人可以拿到30平方米的房子,有厨卫,“老婆一来,就稳定一大半”。为此,振华要在长兴岛建造三个630套房,现在第一个630套房已经建好了。第二,办各种学校,加强培训。振华有焊接学校,由于工资与焊接技术挂钩,水平高了自然能加工资,所以工人们非常积极,争先恐后地培训。第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员工只要赌博,立刻就开除。在工地上,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伤。振华下猛药,一次严重的安全违规,罚款500元。于是,再散漫的工人也不得不提高警惕,丝毫不敢大意。 掌控70%的市场份额,老管依然坦言:“我们处在竞争的旋涡中,对技术创新从来不毁轿敢怠慢。”可见,成本低固然是振华的制胜之道,自主创新更是杀手锏。而促使员工进行创新的机制,则是老管最核心的秘密武器。在企业中,历来有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懂理论、能设计;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没有学历的“行伍出身”同志。对待这两类人,老管毫无门户之见,积极发挥“行伍出身”同志的积极性。他认为,只要对创新有贡献,都要重奖。每年公司在鼓励创新方面,就要支出近千万元。2003年举办了科技颁奖大会,设立了四个100万元大奖。去年,老管又开始评选“振华功臣”。评选时不问职位高低,不问学历,只问贡献。在他和其他高层的推动下,这一奖项变成了公司最高荣誉。得奖者,不仅有纯金奖章和奖金,今后的住房、医疗保险和退休后的生活全部给予周到安排。对于人才战略,老管向来不拘一格。他先是喊出“退休不按年龄划线”的口号,只要技术好,而且可以一口气爬到起重机顶端,就能继续留用。振华总工程师邬显达,比老管还大3岁,照样坚持工作。他说,“让老同志留任,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让员工不会在退休前捞一把”。 人才是振华的关键。老管说:人才是买不来的。真正的人才要自己培养。此前,海外曾有不少码头开价10万到15万美元的年薪,聘请振华派去的电气调试专家,让他们留下。结果无一人为之所动。老管有本事留住员工的心。每年12月和7月,员工们有两次机会加薪,额度为100元到500元不等。加薪不看级别,不看学历,加多少全凭一张特别的表格。表格上方写着老管对他们的四个特别的要求,“能操心,能着急,能解决问题,出手快”。按照这四个要求,每个员工详细填写半年来自己的“工作业绩”,出了什么力,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填完后将写有姓名的一角封死,交到各部门。部门领导要进行两轮打分:先不看姓名,完全依据所陈述的内容进行判断,给出加薪的额度。第二轮,拆开姓名,对照此人的平时表现,最终确定加薪额度。老管直言:学历高没用,关键是能不能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平时付出多少,直接反映到工资上去。他独创的薪酬体系,牢牢拴住了优秀员工的心。这样一来,谁不是尽心尽力?为了调动员工不断学习,保持积极性,老管奇招不断。老管一向重视英语。为啥?振华拿下了70%的市场份额,大部分产品是卖给老外。从售前沟通,到拿下订单、出国安装机器,再到售后服务,员工的英语水平直接决定了订单数量、服务质量。以前,振华懂技术的人不懂外语,无法沟通,非常尴尬。老管下决心,一定大范围提高员工英语水平。可是空喊口号不起作用,他想了个办法……考试:每年组织两次外语考试,请外国人来当考官。最关键的是,通过考试以后,每人可以凭考试成绩加工资600元到1200元不等,“享受两年,每个月都加”。他笑咪咪地说,“这可是自愿考试”,可员工们早就炸了锅,每天下班加紧学外语,拉都拉不住。振华类似这样的考试,还有很多,振华不愁没有学习氛围。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参加业余学习,公司规定,凡考试及格者,学费一律报销。与此同时,公司也开辟了各种学校。这当中,要数MBA项目最引人注目。如今MBA班已经办了五六年,150多名员工拿到了MBA硕士学位。老管乐了,创造条件让员工拿文凭,他们自然会努力工作、拼命学习,而且高度忠诚。 管彤贤就像是一台发动机,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他对记者说:“以前一个星期工作六天半,多好。现在做五天停两天,太浪费了。”虽然已是古稀之年,老管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常常忙到8点才下班,而且就住在公司的小单间里。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铃声是催人奋进的斗牛士进行曲。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他没有一点派头……既没有宽大的办公桌,也没有真皮的老板椅,甚全连独立的办公室都没有。14年来,他坚持与10多个下属合用一个狭长的办公室,还特意把办公桌放置在下属们背后。下属们一个个如坐针毡。对此,他答:“我不喜欢独用的办公室。没有豪华的办公室,但我们一样创新,一样得奖。”可以说,管彤贤现在还保持着创业状态。要问原因,恐怕归因于他强烈的爱国情怀。20多年前,他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当时国内的港口起重机要从国外高价进口,很多还是二手货。国内的生产企业偏偏不争气,由于缺乏设计经验,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你没见到外国人那种傲慢,根本看不起我们”,巨大的差距激起了他的斗志。在59岁那年,即将退休的管彤贤毅然下海创业。他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将公司取名为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而且公司成立伊始,他就大胆喊出了自己的心愿,“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要有振华港机的产品!”有谁知道,当时上海港机厂一年也只能做一两个门吊和散货机械,更不用说振华港机了。在老管的带领下,振华港机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他对记者说:企业不能老气横秋,要返老还童。正是老管不拘一格的人才战略和激励机制,让振华港机飞速发展。他们以一己之力,将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进口国,变成最大的出口国,公司“ZPMC”的标志标注在大部分港口上。到后来,每当世界大港招标,只要看到振华竞标,日本的企业夹起皮包就走。振华现在拥有17条大型运输船,照样不够用。每一天,振华的运输船都载着高耸的起重机,自豪地航行在世界各地。如今,振华港机开始进军散货装卸机械、大型桥梁、海上重型设备等多个领域。说到多元化的发展,老管笑了,“因为我们有点名气,也有实力,所以造点别的”。虽说是多元化,但他也有自己的四字原则“以钢为纲”。只要是大型钢结构设施,都是振华的潜在领域,都可以成为振华新的增长点。
管彤贤的个人简介
管彤贤曾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自1992年起担任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今年81岁,曾任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他在59岁即将退休时毅然下海创立振华港机。从公司取名“振华”,到他平时在公司中的言论,人们不难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有媒体报道,管彤贤创业十几年一直与同事合用办公室,他本人坚持苦学外语,并制定多项制度鼓励员工学英语。
下一篇:2015女排世界杯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