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必干,孙占理(解占柏)
- 创业
- 2022-07-09 11:17:06
孙必干的介绍
孙必干,1941年生于湖北武汉。他在武汉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65年从武汉四中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被派往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学习。1990年至2002年,他曾担任沙特阿拉伯大使、伊拉克大使和伊朗大使。2003年6月,外交部成成立了以孙必干为组长的伊拉克博物馆修复小组。他曾任驻沙特大使(1990-1994年)、驻伊拉克大使(1994-1998年)、驻伊朗大使(1999-2002年),因此伊拉克人也称他为“孙大使”。
孙必干的事迹详解
2003年美英军事打击伊拉克前夕,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奉命撤离,使馆暂时关闭。经过40多天的战争,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结束在伊拉克的主要军事行动。之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在军事行动远未结束时就开始了。6月初,经中央政府批准,外交部决定派工作组赴伊拉克恢复使馆工作。当时,大使馆馆舍在战争前后已被彻底摧毁和抢劫。中国与伊拉克一直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关系,这对双方都有利。中央政府希望这种关系能够顺利过渡到与伊拉克新政府的关系。其次,中国在伊拉克还有一些权益,比如贸易、债务等。总之,为了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需要有人去伊拉克开展外交工作。原来,孙必干2002年结束驻伊朗大使任期后退休。谈到任命他为博物馆修复小组组长,孙大使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在1994年到1998年担任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对伊拉克和中东比较了解,是公认的中东问题专家。孙大使说,几乎在决定派出修复小组的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外交部也考虑为修复小组派出武装警卫。“去年6月博物馆修复小组成立时,部里领导同志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毕竟不可能这么快实现,时间紧迫,所以刚进伊拉克的时候没带警卫。”经过短暂的准备,孙必干一行于去年6月下旬飞往约旦。7月16日,孙必干、姜旭、于海林和他的司机全喜刚通过“死亡之路”高速公路首次进入战后的伊拉克。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调查战后伊拉克的情况,为博物馆的重新开放做准备。8月12日,小组成员离开伊拉克,返回约旦。他们向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关于伊拉克局势和中国大使馆馆舍的报告,他们都打算在9月份返回巴格达。就在他们准备重新进入伊拉克的时候,8.19大爆炸发生了,联合国特使塞尔希奥比埃拉德梅洛遇难。随后伊拉克临时最高行政委员会主席哈齐姆被杀,局势恶化。因此,外交部要求博物馆修复小组前往约旦袖手旁观,观察附近的情况。结果他们等了半年。正是在这一时期,外交官与武警一起上岗,外交部才正式作出派遣武警陪同外交官进入伊拉克的决定。伊拉克战后局势一片混乱。因此,派武警保卫外交官成为必要措施。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严格的选拔、训练和准备,2004年2月9日,武警北京总队6名警卫队员经莫斯科抵达约旦,与孙必干等人会合。由于身份特殊,携带武器,士兵在经过莫斯科的过程中,要经过复杂的手续。约旦为中国武警的到来提供了便利,但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武器和人员要分开,中国武警不得携带从国内带来的武器,其武器由约旦军方运送到约旦和伊拉克边境;二是因为武警的军人身份,不能在约旦停留超过一周。2004年2月15日,一切准备就绪。博物馆修复小组7名成员与6名武警一起离开约旦首都安曼,分乘5辆汽车再次行驶在约伊高速公路上。从安曼到巴格达的距离是1000公里。他们傍晚从安曼出发,午夜12: 30到达约旦和伊拉克边境,武警将便衣换成军装,配备防弹衣和从中国带来的各种武器。第二次进入伊拉克的外交官也穿上了武警带来的防弹衣。其实在伊拉克这种危险的环境下,防弹衣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就在我们即将踏上外交战线的时候,孙大使忍不住问身边的武警小伙子们:“防弹衣能穿什么
事实上,孙必干等人在巴格达多次遭遇爆炸袭击。他说,“我在路上经常遇到子弹和汽车炸弹,不管是去开会还是做生意,都经历过几次。爆炸就发生在离我们百米远的地方,我至少遇到过两次。”除了防弹衣,外交人员拥有的防护装备是两辆防弹车,已经订购,但要到10月份才能到货。每件防弹衣重七八公斤,只能穿在西装外面。脖子感觉很不方便,不适合外事活动和开车。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穿着便服进行外事活动。只有法德外交官的防弹衣才能衬在西装里,所以从早到晚都可以穿。随行的武警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全副武装,忍受着巴格达的酷热。美国士兵也很痛苦。他们的防弹衣虽然安全,但是不舒服。很多士兵的防弹衣里都有汗水,身体经常被高温灼伤。一条从两伊边境到巴格达的必经之路,一直被称为“死亡之路”。伊拉克战争前,这条路的危险主要来自自然环境。由于禁运,没有飞机,公路是连接伊拉克和约旦的唯一途径。在伊拉克50-6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在缺乏维护的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是非常危险的。轮胎爆胎和车祸将是致命的。两名外国大使和几名外交官在这条路上死于车祸。危险还来自于战后人为的抢劫和枪击,这些都让这条“死亡之路”名副其实。路上的车还得陪着。中国博物馆修复队的车队也是和当地人的车一起出行,但在危险地区,就自己形成一个。
个菱形编队,加速行驶,以防劫匪的汽车冲进车队,拦路抢劫。 孙必干此行的身份是赴伊拉克临时复馆小组组长、驻伊拉克共和国使馆临时代办。但由于他曾担任过驻沙特阿拉伯大使(1990年—1994年)、驻伊拉克大使(1994年—1998年)、驻伊朗大使(1999年—2002年),所以在伊拉克人们也都称他“孙大使”。 虽然孙必干曾出使伊拉克,但这次重返伊拉克,孙大使面临的却是全新的外交局面,因为伊拉克已经“改朝换代”,过去在政府里的熟人全都垮台了,剩下的几个还在他到任后死于非命。全新的任务、全新的面孔、全新的机构、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全新的工作方式……一系列变化给外交官们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困难。解救在伊拉克被扣的七名中国人质,是复馆小组赴伊后经历的一次重大事件。2004年4月11日晚九时,总部设在阿联酋首都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报道,有七名中国人在费卢杰地区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绑架。复馆小组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了国内,并根据国内的指示开展了营救工作。他们首先要核实消息的准确性。途径有三个:通过中国驻阿联酋使馆,向阿拉比亚电视台总部进行了核实;同时向当地的中资公司核查有无人员失踪;通过中国驻叙利亚、约旦使馆询问从两国边境进入伊拉克的中国公民的情况。最后得到确认,4月11日早晨确有七名中国公民从约伊边境进入伊拉克并被绑架。营救工作随即迅速展开。中央领导对人质事件非常重视,胡锦涛主席立即指示:要千方百计保证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展开营救工作。根据这一指示,使馆人员从官方、民间和舆论三个渠道展开营救。官方主要是做政府部门的工作,外交官们找了伊拉克的几名部长和临管会中与中方关系比较好的人员,安排中国外长李肇星与伊方外长直接在电话中就人质问题进行对话。民间则与伊拉克一些党派人士,特别是穆斯林长老会和伊斯兰党进行联系,请他们帮助营救,当时估计他们和绑架者会有一些联系。舆论工作则是由孙大使在半岛电视台发表讲话,呼吁绑架者尽快释放人质。 通过多渠道综合性的营救工作,人质得以安全释放。复馆小组因此被授予集体二等功。孙大使说,复馆小组在去年第一次进入伊拉克时,入住在巴格达的喜来登饭店。但由于该饭店住有美国军人、商人而成为伊拉克武装分子的袭击目标,曾与其对面的巴勒斯坦饭店一起多次被袭。经过周密的考虑,复馆小组通过伊境内中资公司的职员选定了刚刚恢复营业的曼苏尔饭店。它坐落于巴格达市中心,底格里斯河的西岸,四面空旷,相对比较安全。另外,中国外交人员入住时这家饭店还没有西方人,特别是美国和联军的军事人员入住,因而不会成为大的袭击目标。再者饭店的周围有围墙,楼下有活动场所,可以散步。中国外交官和武警共同到达后,租用了饭店的半层楼,即四层的13个房间,并将楼道打上隔断,在入口处加了两道铝合金门。给大使租用的是一个套间,里间是卧室,外间供工作和复馆小组召集会议之用。其他工作人员则住标准间。曼苏尔饭店在20世纪80年代是条件优越的五星级饭店。但是,长期的制裁使它早已老化的设施无法更新,战争期间又遭到毁坏。复馆小组成员入住时,三部中央电梯中还有一部能使用,后来这惟一的一部也坏掉了,小组成员只好乘坐饭店的货梯。最后,索性连货梯也停运了。 曼苏尔饭店的北边,就是海法大街。就在复馆小组回国前,这里还多次发生过枪战,美军曾率领伊拉克的国民部队去那里攻打所谓的萨达姆的追随者。不过,曼苏尔饭店还是为中国外交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在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后,饭店经营者又将围墙加高,并安装了铁丝网,并雇佣当地的伊拉克人进行24小时警卫。饭店还将车辆出入口分开,设置警卫把守,甚至在入口的西门安放了隔离墩。临行之前,复馆小组接到的任务是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复馆工作,因此一切生活用品均是按半年时间准备的。由于食品的保质期等问题,小组只带了少量食物,吃饭问题主要依靠所在旅馆解决。然而,连年的制裁使伊拉克的供水系统长期得不到养护,即便是曼苏尔这样的五星级宾馆,不但不能提供洁净的饮用水,连日常的生活供水都不能保证。陈旧的水管里流出来的经常是黑色的水。他们买一些矿泉水解决饮水问题,而洗脸、刷牙、洗澡或者做饭的用水,就不能保证了。大部分蔬菜是当地种植的,它们极有可能受到了贫铀弹的辐射,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经历一个闹肚子的适应过程。附近有两家医院,医疗设备很差。他们随行带了一些药物,小病就自己吃些药,得了大病还得去约旦就医。 由于六名武警战上目前仍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我们未能采访到他们,只能通过孙大使等人的介绍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伊拉克,几乎每个国家的使馆都配备有警卫。给驻外外交官派遣武警,在中国外交史上是首创,这给本来就庄严的外交行动增添了几分威武。然而,这威武的背后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紧张、艰苦和重大的责任。 在复馆小组的所在地曼苏尔饭店,武警战士们白天四个人轮流值班,每两个人上四个小时,从晚十点到早八点的十个小时五个人轮流值班,每人两小时。巴格达经常缺水断电,最多的时候一天只有八个小时有电。每逢晚上停电,武警们就特别紧张,因为在黑暗中他们值勤更加困难。除了水的问题,很多人吃不惯牛羊肉。有的战士吃不了牛羊肉,体质就会下降。除此之外,最难以忍受的是生活的单调和乏味,对于他们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从2月份到现在,六名年轻的武警战士已经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坚守了半年多。如果继续留用警卫,就要考虑换防,因为他们在那里的时间已经太长,承受的压力也太大了,长期的精神压力对执行任务不利。据了解,德、法、俄驻伊使馆的警卫都是三到六个月就轮换一次。复馆小组原定在伊拉克用半年的时间完成复馆工作,小组成员也是按照半年时间准备的行囊,但形势使他们的任期延长至一年多(从2003年6月到2004年8、9月间)。目前复馆小组人员已经完成复馆任务,成员在交接工作后陆续回到国内。新一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杨洪林已经上任。
孙必干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美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前夕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