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施振荣,施振荣王道人生(杜纪川)

摘要: 施振荣资料 石,出生在台湾省的西海岸,有一个艰苦的童年。考入交大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加入荣泰电子...

施振荣资料

石,出生在台湾省的西海岸,有一个艰苦的童年。考入交大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后加入荣泰电子公司任设计师。1976年,他创建了多技术国际公司,后来更名为宏基公司。1981年开始生产自己的品牌机。1988年,宏碁电脑成为大众化产品。1992年,史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宏碁。1995年获得全球15大最时尚企业家称号,1996年被《世界经理人文摘》评选为全球25大最佳企业总裁之一。主要成就自创台湾省第一著名电脑品牌,跻身全球七大个人电脑公司。1995年,“渴望”多媒体家用电脑上市,风靡全球。一种“人性善的企业文化”的典范。管理的本质“与其亏损,不如失控赚钱。”论史宏碁的经营风格。“龙梦成真,群龙无首。”宏碁企业文化的写照。"杰出的管理技巧和独特新颖的企业文化为业界提供了参考."1995年在《商业周刊》挑战世界的中国企业家石常说:“与其赔钱,不如失控赚钱。”1995年初,在宏碁的“集团交流会”上,石特别喊出了“一龙美梦成真,一个集团无领袖”的口号,道出了宏碁去中心化授权管理的真谛。也就是说,经营者的角色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调整,因为这部剧不仅仅是他自己唱的。重要的不是他BLACKPINK上台赢得掌声,而是让还是继续唱下去。史认为,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期待。宏碁的成功证明,自主品牌绝不是中国企业达不到的理想。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有很多世界知名品牌,从日立、本田到东芝、丰田,而中国的台湾则以加工基地闻名。默默无闻的工人批量生产零部件甚至整机,最终却打着别人的牌子卖。台湾省的制造能力如果打分,大概会得到70 ~ 95分,其次是研发能力,在30 ~ 70分之间,营销能力可能只能得到5 ~ 30分。导致量产的产品没有有效的营销,只能通过砍价来竞争,无法摆脱低质的形象。所以请注意,台湾省现在有一个著名的品牌,就是宏碁。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家公司变得像台风一样凶猛,成为全球第七大个人电脑公司和台湾省最大的自创品牌制造商。而且宏碁的风力还在增加。1995年,宏碁生产了大约400万台个人电脑,是1994年的两倍。年底,宏碁销售额比1994年增长60%,达到50亿美元,利润增长50%。在利润激增的刺激下,宏碁的股票在过去两年里翻了两番。宏碁成为亚洲最热门的股票之一不足为奇。1995年9月,该公司推出了“Aspire”多媒体家用电脑,席卷了整个美国市场。1996年,宏碁制定了新的目标,即公司在2000年实现4000亿新台币的营业额,到进入21世纪时,在全球拥有两家上市公司。1997年是“消费电子年”,宏碁宣布进入第三次创业阶段,主营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战略是“为每个人、每个角落提供新鲜科技享受”。这个战略的目标是让宏碁在全球家喻户晓,这也是宏碁的一个“龙之梦”。53岁的宏碁创始人石信奉挑战哲学推动这一切,他是一位信奉挑战哲学的商业领袖,现在有了扩大销售的新途径。他发现,现在的电脑巨头,包括苹果、康柏、惠普,都要从原始厂商那里购买存储芯片、驱动器、显示器等零部件,然后再印刷自己的品牌标识。这就决定了宏其在应该从最初的制造业开始。现在宏碁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一般都印有日本公司或者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商标。制造商赢得Ace

史把自己的管理方法叫做“快餐战略”。宏碁保证为每一个零售商提供“最新鲜的食材”。宏碁在台湾省和马来西亚的生产厂,以及在曼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组装厂,可以随时向附近的零售商提供最新的技术服务。这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使宏碁以比康柏低5%到10%的价格称霸全球。由于完善的产销结构,宏碁几乎不依赖任何原始厂商,就能生产出最火的电脑。毫不夸张地说,石的电脑模型是经典。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电脑就像麦当劳的汉堡一样受欢迎。”美国杂志《商业周刊》称他是“优秀工程师、传统华商、前卫经理人和国际企业家的结合体,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广阔的视野”。他的生活方式不是自命不凡和宽裤。穿着双排扣西装的我,在记者的镜头前显得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一切都那么随和自然。拥有2.2亿美元财富的他,完全可以买得起名牌包,在机场雇搬运工搬运行李,但每次出行,他总是用一个带轮子的塑料行李箱,自己拖着到处走。当台湾省的许多老板住在安装了钢板的豪华大厦里,他们戒备森严的办公室需要刷卡才能进出时,石却满足于一个小办公室,家里没有佣人。他把散步作为日常锻炼,还不忘在废纸的背面写字。但他不是吝啬鬼。作为老板,他对下属的错误极其宽容。当一个管理者无意中给公司造成了10万美元以上的损失,他就把这笔钱作为应付的“学费”。他对员工有充分的信任,宏碁工厂的工人从来不需要上下班打卡。2000名员工可以叫他的英文名stan(就像大多数中国商人为了在国际商务会议上与西方人交流,都采用了英文名一样)。中国的传统习俗是,老板和下属之间界限分明,老板很少理会下属的看法。但是,石首创了一种“试上一下”的做法,即在招聘和提拔干部时,允许下属与上司面谈。石认为,企业的生存比人类要困难得多,因为企业是由一群生命组成的,出现失误和失控的概率比单个人大得多。仔细想想,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接受了很多教育。然后,企业要多接受教育。固体

际上,企业领导人一定要舍得为员工的成长付学费。 当公司赚钱的时候,也就是有能力缴学费,从错误中学习的时候。世事往往如此,在处于顺境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不会想到培养人才,而一旦发现必须求助别人,再去培养人才时,为时已晚。因此,为了在需要时有人可以依靠,就必须在不需要依靠别人的时候培养人才。施振荣说:“宏基未来要面临那么多未知的挑战,如果不自己替自己付学费,谁来替我们付学费?又如何能突破瓶颈?我想,我大约是台湾付出学费最多的企业负责人。” 施振荣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的想象力。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全新的跨国公司,通过“三大赢的策略”来实现,即用以改造流程的“快餐店模式”(fast food model)、用以改造组织的“主从架构(client-server organization strucwe)和在新的经营学下产生的“全球品牌,结合地缘”(a global brand with alocal touch)。 建立这个全球性的高度自治的宏基集团,核心是“当地股权过半”。即海外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由当地人拥有,并由当地人经营。这个目标第一步便是抛出宏基国际电脑公司(宏基的子公司)37%的股份(ACER Computer International),股票出现在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榜上。施振荣打算给投资者更多的机会买下宏基的股份,通过以后的5年内在美国、欧洲和拉了美洲建立19家子公司来实现这一目标。一位资深的美国市场分析专家对施振荣这项计划印象深刻。他认为施振荣的“全球名牌,结合地缘”的经营方式是很独特的。就像施振荣所希望的,如果当地的电子配件销售商买了宏基的股份,便极大地刺激他们在当地的商店里促销宏基电脑。 施振荣的雄心不仅局限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化管理模式。他也梦想扩展在微处理器基础上大量生产新产品的生产能力。这些新产品包括数码电话,价廉物美的传真机。他将准备引进一种新的多媒体放映机,这种放映机集电视、电子游戏机和光盘放映于一身。施振荣的目标便是要“挑战日本在消费性电子行业的霸主地位”。 ◇人性本善的企业文化 像许多领袖人物一样,施振荣的少年时代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台湾西海岸的港口城市鹿港。他家很穷以至于他上了高中后才穿上皮鞋。父亲在他3岁时就因病去世,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一生影响很大。为了谋生,母亲卖鸭蛋、文具、织毛衣、甚至一度摆起槟榔摊。施振荣成功后,不止一次提到他童年时卖鸭蛋的经验。 他曾经帮着妈妈在店里同时卖鸭蛋和文具。鸭蛋一斤3元,只能赚3角,差不多是10%的利润,而且容易变质,没有及时卖出就会坏掉,造成经营上的损失;文具的利润高,做10元的生意至少可以赚4元,利润超过40%,而且文具摆着不会坏。看起来卖文具比卖鸭蛋好,其实,施振荣讲述经验说,卖鸭蛋所得远比文具多。 鸭蛋利润薄,但最多两天就周转一次,文具利润高,但有时半年一年都卖不掉,不但积压成本,利润更早就被利息吃掉。鸭蛋薄利,但是多销,所以利润远远大于周转慢的文具。施振荣后来将卖鸭蛋的经验运用到宏基,建立了“薄利多销模型”。 除了能在数学上得A外,小施振荣其实是一个十分害羞,并且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说话的男孩。但是他的母亲不断地刺激他要具有冒险精神,并曾把他送到台北,让他独立生活上几个月。施振荣于1964年考取了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在那里他成了一名学生领袖。作为班上最拔尖的学生,他创建了摄影、桥牌和网球俱乐部。施振荣回忆道:“我学会了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活动,由此我获得了自信和提高了知名度。”现在,施振荣的母亲与他一家生活在台北,母亲仍掌管家务,并且一直给他提出很多建议。 施振荣在1972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便在荣泰电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担任设计师。荣泰电子公司是由一个家族经营的公司。在那里,他亲身经历了这个公司的衰落,让他改变了对台湾商业文化的观点。曾经兴隆的荣泰公司因为其家族成员纷纷抽资到属于自己的公司去,导致了荣泰的倒闭。施振荣说道:“中国传统的家族公司总是把公司的资金与家族的钱混在一起,也很少听取下属的意见,所以我必须找到一种更好的经营方式。” 1976年,施振荣与一些朋友以25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多技国际公司(MultitechInternational)。后又改名为宏基(Acer),它取自于英文单词尖锐(acute)和锋利(Shmp)的拉丁词根。公司最初投资在微处理芯片上。施振荣是属于最早看出微处理器潜力的技术人员之一。微处理芯片已是今天PC电脑的核心,它推动了新的工业革命。在等待这场新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宏基只是设计一些流行的电子产品,像掌上型电子游戏机之类的产品,施振荣通过与技术人员分享技能和利润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毕竟,他们是宏基最早的投资者。施振荣的母亲与其他家庭成员也纷纷投资,为公司出力,但他们并没有受到特殊的优待,在创业初期,施振荣和其他员工每天都要工作14个小时。 现年51岁的叶紫华在大学里念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嫁给施振荣后,她也是宏基的创始人之一。他们俩就像创办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的德威特夫妇一样。在创业初期,叶紫华管理账本,也曾在顾客来到之前清洗一层一层的楼梯,也曾坐在摩托车后面四处收钱。现在她仍是宏基的财务督核。宏基现在委托一家国际会计事务所来管理财务。由于受到荣泰电子公司倒闭的影响,施振荣不准其他的家庭成员进入宏基工作。他曾许诺不会让他的三个孩子在学业完成后进入宏基。 施振荣常说:“宏基能够快速成长,从有形资产来看,是靠员工投资筹集大多数资金(前七年百分之百由同仁投资,1988年股票上市时尚高过七成);从无形资产来看,是同仁的高度向心力。而紧密结合公司与同仁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群人共同的价值观。它的产生,除了要有相同的目的、理想之外,对做事的原则和方式也必须认同。它绝不是口号,而是日常的实际行动,但它需要口号作为沟通工具,因为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共识的达成。因此一般而言,人数愈少,愈容易凝聚共识,反之,人数愈多,就愈不容易达成。 宏基今日的企业文化是从草创期11个员工的小规模开始营造。有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44岁的刘子龙现在是宏基国际电脑公司的经理,他回忆道:在创立宏基的第二年,他去应聘工程师职位,当时施振荣就曾坦诚相告:“宏基薪水不高,但微处理器一定有前途;宏基能不能活下去,我也没有把握,但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即使宏基倒闭,到处都会要你。”刘子龙说:“这就是施振荣的风格,他总是很坦诚的把真实情况告诉你,即使对公司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样。”与施振荣一起创立公司的副总裁黄少华说:“施振荣从不会强迫你做任何事,除非你同意或愿意去做。” 当时,大学毕业的同仁进宏基工作,月薪才不过5000元新台币,在同业间是相当低的,但这些年轻人并没有因此退却,每当提起微处理器时,他们总是兴致勃勃、眼睛发亮,那时,宏基是极少数从事这个先进行业的公司。 这是宏基“姜太公钓鱼”的用人哲学。过多的承诺,往往造成员工错误的期待,而只要宏基训练的员工,符合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一定能吸引有抱负的人才到宏基来“自讨苦吃”。宏基企业文化所以能够落实,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交卷的成果往往比最初的承诺更多,员工才能一直维持高度的士气与向心力。 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许多的梦想,但往往在发现实现愿望非常困难时,就轻易地放弃了。而宏基的企业文化,就是要积极地让员工充分表达实现愿望的企图心。 宏基的企业文化,几乎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例如,因为对“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创业精神的认同,宏基喊出“小老板的成就”,以员工人股制度让同仁分享当老板的成就感;由于深感过去师傅授技艺“留一手”的心态不足为训,宏基深植“不留一手的师傅”观念,希望主管都能尽心培养部属,传承知识。再如“接力式马拉松”,则为了矫正过去台湾企业短视近利的积习,期许同仁“在岗位上全力冲刺,交棒时圆满完成任务,使公司永续经营”。 早期,宏基的企业文化缘自创办人的共同信念,虽已在员工间形成共识,但比较没有体系。在宏基成立的第10年,他们归纳出4点——人性本善、平实务本、贡献智慧与顾客为尊。 从创立的第一天起,“人性本善”就一直是宏基最重要的企业文化。施振荣认为:当同仁被尊重、被授权的时候,就会将潜力发挥出来。 施振荣形容:“宏基以制造电脑闻名,也以制造百万富翁闻名。”1988年,宏基电脑股票上市,跻身百万富翁的同仁有上千个,千万富翁则有上百个。在全世界科技业里,股权像宏基这么平均而分散的,可说绝无仅有。施振荣说:“宏基从集体创业开始到推动员工人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意是,我要让同仁知道,虽然我是‘龙头’,但不是老板,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伙计。”这是宏基建立互信基础的关键所在。 ◇错误的任命 施振荣之所以不愿意以老板自居,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决策者自认为是老板,就会希望部属看他的脸色办事,但资讯业是个快速变动的行业,如果大家不能对自己负责,成天看老板的脸色才有所行动,发展方向很容易被误导,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归根究底,要让同仁能够自我负责,决策者必须先信任同仁,否则部属永远还是看脸色行事。这也是宏基将“人性本善”列为首要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 在这种和睦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一卜,宏基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81年,宏基出品的学习软件“微型教授”,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1981年施振荣的快乐兵团依靠用英特尔386微处理器组装的32位数PC机在与IBM市场竞争中勇拔头筹,其成绩仅次于康柏,同时,为打破台湾电脑制造业仿造成风的局面,施振荣坚持在宏基大旗下生产自己的原装品牌机。1988年宏基电脑开始成为市面上热门产品。 这种来得太快,容易使人沉醉的成功几乎弥漫了整个公司。鉴于宏基在80年代末的高速发展,施振荣又招募了一批新的高级主管——此项举措破坏了宏基原有的企业文化精神和凝聚力。正如他后来承认“超过我们能力”的宏基全球扩展行动使得公司从1990年到1992年陷入创立以来的第一次财务危机。一位在宏基工作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回忆道:“我们经历了一个充满太多争吵的痛苦历程。” 麻烦是从1989年4月施振荣任命刘英武为宏基执行总裁开始的。刘英武,普林斯顿大学计算专业博士,曾在IBM公司的一个软件开发实验室担任电脑部主管达20年之久。他是在美国电脑界最有声望,职务最高的华人。施振荣很器重他,高兴地称他为宏基全球扩展的“秘密武器”,并把经营决策权交给了他。刘英武一走马上任,就马不停蹄地把IBM的企业文化精髓“中央集权”灌输进宏基。他总是召集经理们开马拉松式的会议,让他们听从他的决定。一位经理回忆道:“强迫大家同意总裁的观点与以前宏基的风格大相径庭,所以很多人便离开了公司。” 刘英武的独断造成了宏基以后一系列的失败。就拿收购德国公司来说,施振荣原本打算只买当地子公司一半的股份,但刘英武却坚持按照IBM的方式购买100%的股份。其结果呢,施振荣说道:“我们把德国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变成了普通员工,公司开始出现亏损。”同样致命的错误也犯在购买美国一家微机公司上,宏基以9000万美元高价买下这家公司,但却陷入了怎样分派原有公司的经理们的解雇费的困境中。收购的这家公司改名为宏基美国公司(Acer America),它的经营不善很大一部分归咎于总部3年的财务亏损。宏基很快变成一个不断争吵的阵营。在台湾本土出生的经理们仍听命于刘英武。随后又招聘了9个高级经理充人宏基的高级管理层,称之为“伞降部队”。 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员工纷纷抱怨刘英武。最大的抱怨来自施振荣的妻子叶紫华。施振荣以他一向的坦诚回忆道:“我的妻子批评最多,我们总是争吵。我知道公司陷入危机,但总得给别人机会,所以我支持刘英武。但她听到的是下面经理们对他的抱怨,并且感觉到公司即将被榨干血汗。”叶紫华也承认:“施振荣没有看到真相,所以我随时都和他争吵。” 施振荣逐渐也意识到对刘英武的任命是一个错误。他说道:“我认为IBM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电脑公司,刘英武理所当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经验。但他不是企业家,我对他授权太多了,太早了。”但是施振荣没有因为公司出现的财务亏损而责备刘英武。而他自己在1992年6月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长职务。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辞职并公布了一个联合声明:我们钦佩和相信施董事长的杰出的领导才能。不久,刘英武和其他9个“伞降经理”离开了宏基。 刘英武现在是美国旧金山一家Walker Interactive软件公司的执行总裁。他承认他在宏基犯了不少错误。但他强调他在宏基建立的全球战略和训练管理人员,是宏基今日成功的基础。他说:“我现在晚上睡得很安稳,看到他们比我经营得好,我在宏基所做的一切也没有白费。” 重新掌舵的施振荣停止了对IBM公司的仿效,按照自己的方式重塑宏基。他说:“为了改变经营策略,IBM、康柏、DEC都不得不换新的执行总裁。宏基的方式好得多,是管理者来改变经营策略。” ◇从什么都做,到什么都卖 刘英武离开宏基后,施振荣进行了改革,把宏基转为由一系列独立的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市场价值达20亿美元。这些子公司互相合作又相对独立。拿生产显示器和键盘的Acer Pe ripherals来说,这家公司的经理们拥有最多的股份和决定权。它卖零件给另一家子公司,宏基国际电脑公司,如果产品价格过高,则宏基国际电脑公司可以不买它们的产品。正如施振荣所说:“我在集团内部建立了一种危机感。”现在宏基国际电脑公司的37%的股份由外人掌握,它将更加独立并且自作决策,可以不听从总部的意见。 在1991年财务危机之前,施振荣就开始有这种想法。他40%的时间都花在出差上,但在其他地方总吃不到比台湾更好的中国菜。他很奇怪为什么中国菜不能像麦当劳的汉堡包一样在全世界品质一样。他也注意到采用台湾主板的兼容电脑商,全世界到处林立,但厂商品质参差,没有品牌形象可占,就好像遍布全球的中国餐馆,没有统一的品牌和质量。他形容这些产品是“垃圾”。那时,宏基也是在台湾组装PC机,以便施振荣能监督质量。“为什么宏基不能贩卖新鲜的电脑?”施振荣想。 在此理念下,宏基由系统发展模式转为零件发展模式。从1992年下半年起,宏基已极少出口全系统的产品,除了电脑外壳海运外,显示器、键盘等可能从宏基在海外的工厂出货,软硬驱动器由供应商从世界各地工厂就近支援宏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34个据点,主机板等附加价值较高的零件则依订单的规格随时从台湾空运到据点。 “以前宏基什么都做,现在宏基什么都卖”,施振荣说,“什么都做,小量多样,经营效率陷入恶性循环;什么都卖,让自己跟自己竞争,经营效率走上良性循环。快餐式经营模式让宏基脱胎换骨,从以前赚劳力钱为主,改为现在赚脑力钱为主,宏基现在赚的主要是大量生产、营销和形象的附加价值。” 宏基最成功的市场之一是在美国。即使是前几年公司不景气时,施振荣仍抵住了董事会的压力,没有关闭宏基美国公司(Acer America)。他说:“我们不能失去美国市场。”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宏基美国公司在宏基1995上半年的销售量中占了27%。像Best Buy,Computer City,这些美国最大的电脑零售公司的柜台上都摆有宏基出品的最新的墨绿色的多媒体桌面系统和引人注目的声控软件。这些软件使用户摆脱了繁琐的键盘录入方式,而只需要对着麦克风说出他们的命令。据数据显示,截止1995年6月,宏基18个月内在美国的电脑销售量翻了一倍,占了美国市场的7%。 宏基目前最盈利的项目是与德州仪器公司(Texas Instru ments)合作生产存储器。这个项目投资2.4亿美元,这对当时亏损的宏基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可喜的是这项投资回报甚丰。德州仪器的董事长杰端·R·杰克因说:“斯坦(施振荣的英文名)对这项投资的远见保障了对DRAMS的供应。”宏基购买一半的产量,德州仪器公司则在全球销售另一半的产量。这项投资使宏基在1995年获利45%,营业额为2.05亿美元。 施振荣的下一个宏伟目标便是使宏基的年营业收入在世纪末翻一倍,达到100亿美元。由于施振荣杰出的管理才能,1995年,《世界经理人文摘》评选施振荣为全球15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次年,他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全世界25位最佳企业总裁之一。曾为挽救宏基心力交瘁而昏倒在住宅电梯里的施振荣“笑在了最后”。

施振荣资料

施振荣的人物经历

施振荣的人物经历

acer的创始人是谁?他的简介

宏碁的 创始人是 施振荣施振荣简介  施振荣,1944年12月18日生于台湾彰化县。童年饱尝生活艰辛。1971年施振荣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后加入荣泰电子公司任设计师,1976年创办多技国际公司,后改名宏碁公司。1981年开始生产自创的品牌机,1988年宏碁电脑成为热门产品,1992年施振荣再造新宏碁,1995年获《世界经理人文摘》全球15位最创时势的企业家,1996年被《商业周刊》选为全球25位最佳企业总裁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绿色台商。编辑本段人物生平1971年8月~1972年8月  环宇电子公司副理;1972年9月~1976年9月  荣泰电子公司协理;1976年9月~1989年4月  宏碁集团总经理;1989年5月迄今  宏碁集团董事长。1976年  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1年  台湾青年创业楷模;1983年  第一届世界十大杰出青年;1989年  被《FORTUNE》评选为“与亚洲做生意不可不认识的二十五位人物”之一;1992年  获台湾交通大学名誉博士;1994年  获台湾公共关系基金会“最佳民间发言人奖”;1995年  被《世界经理人文摘》推选为“全球15位最能创造时势的企业家”之一、1996年  被美国《商业周刊》评选为“全球25位最杰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1971年  施振荣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随即进入环宇电子公司服务,开发出 台湾第一台桌上型电算器;次年进入荣泰电子公司,又先后领导开发出台湾第一台手上型电子计算机与世界第一支电子笔表;对台湾的技术提升与外销拓展有很大的 贡献。1992年获母校颁发名誉工学博士。1976年  施振荣基于推广微处理机技术的理想,结合其他四位伙伴创立宏碁。经过长期的努力与成长,不断向困难挑战,突破瓶颈,宏碁已成为世界第七大个人电脑公司,同时也发展出众多的新事业,2002年泛宏碁集团的整体营业总额约为新台 币4,443亿元。"Acer"更自1999年以来连续5年获读者文摘评选为亚洲最佳电脑品牌。参考 施振荣的 百度百科 http://ke..com/view/49923.htm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