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广州中秋节活动,中秋节广州活动(广州2020跨年活动)

摘要: 广州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树中秋在广州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叫做“树中秋”。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

广州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树中秋在广州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叫做“树中秋”。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用竹条扎灯笼。灯笼有各种各样的开头,有水果灯笼,也有鸟兽鱼虫灯笼,还可以做成人物灯笼。晚上,灯里点上蜡烛,下面连上许多小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插在房子的高处,比如平台、屋顶或者大树。入茄陵之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与天上明月争奇斗艳,共庆中秋,又称“竖中秋”。崇拜月光:崇拜月光主要是南方民族习俗之一。仪式在中秋节月亮升起的时候举行。在古代,人们主要从事农耕,农耕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一年中的秋天,农历八月中旬,是收获的黄金季节。“秋”这个词的原意是“成熟的谷物”。百姓辛苦劳作,终于等来了丰收,于是家家户户摆酒摆菜,祈求农事顺利,为了感谢神灵的保佑,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和庆典,古代称之为“秋报”。这是拜月习俗的开端。还有一种说法:是继承了每年秋分祭月的习惯。古人很早就知道月亮到中秋节的自然变化,所以“祭月”和“拜月”的活动在中秋节前后举行。《礼记》:“天子在春晨,月在秋。朝日将至,暮月将至。”“晚月”指的是拜月。整句意思是周王春分祭太阳,秋分祭月亮,清晨祭太阳,晚上祭月亮。有句诗要去:李晴福清《都门竹枝词》:“切糕分瓜数案。咱们拜了月神,回宁婆家见她,看她姐姐发火。“拜月的仪式是:在月亮的那一天,有屋顶的人在屋顶上,没有屋顶的人在门口竖起竹子,挂上灯饰。摆好桌子,放上月饼、茶叶、糖果、芋头、菱角、柚子、香蕉、杨桃、柿子、油桃等。(芋头放在盘子中央,四周是芋头和芋头),祭月。节日期间应该点上香烛,许下虔诚的愿望。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一派美景。但很多家庭并不满足于此,于是有了燃灯助月的习俗。在湖广一带,用瓦片堆塔,并在上面燃灯是一种习俗。在江南,有制造轻舟的习俗。在现代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更加流行。本周,《闲情试说时节事》的和何写道:“元宵节是广东最受欢迎的节日,家家户户在元宵节前十天将灯笼绑在竹竿上。”。制作水果、鸟、动物、鱼和昆虫,庆祝中秋节等单词,并粘贴彩纸,涂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用绳子在竹竿上点蜡烛,瓦檐或梯田上的大树,或锯齿形或各种形状的小灯,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裕人家挂的灯有几尺高,家人聚在灯下尽兴,普通人家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自得其乐。这座城市充满了灯光,就像一个釉面世界。看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仅次于元宵节。今年中秋节,保守的“提灯”民俗依然流行!在中山,过去专制制作灯笼的民间老艺术家今年又重操旧业。花灯供不应求,民俗生活回归热潮,让老艺术家们在七天长假里倍感舒心。中秋节是一个必须的节目。“我们年轻的时候,木瓜灯笼很受欢迎,独特的l

一边拿着灯笼赏月,一边有大把的灯笼和大户人家交流。小巧微型的灯笼给中秋节增添了几分温馨和浪漫。"

广州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广东人在中秋节有啥习俗呀、越详细越好,

1.树中秋:在广州,有“树中秋”的习俗。树也是树,就是灯笼高高挂。“树中秋”离不开扎灯笼。在大人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竹纸或水果皮扎灯笼,其中最简单的是柚皮灯笼。2.烧塔:在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中秋节有烧塔祈福的民俗。是饭饱、家庭兴旺、亲友平安的象征。3.火狗舞:在惠州龙门蓝田瑶族乡,每年中秋节都会举行“火狗舞”,以感谢狗对瑶族的贡献。据说它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据说瑶瑶的洞主幼年丧母,父亲用狗奶喂他。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村里都会举行火狗舞,以答谢狗的恩情。4.据月:古时东莞有“月旧,辩为媒”之说。如果家里有未婚男女,他们会在中秋节的第三天晚上在月亮下烧香点蜡烛,乞求月亮为他们牵线搭桥。5.舞火龙:在佛山南庄,舞火龙的习俗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寓意年年身体健康。这个夜晚甚至比过年还热闹。村民们近百米长的龙指站在旁边,高高举起。金龙想要飞上天空。然后调出后方,此人醒狮,摇头晃脑,扑腾扑腾,栩栩如生,颇具地方特色。郊游时,鞭炮声和锣鼓声为火龙开路,近百米长的龙身被人群托起,翩翩起舞,折腾不已。场面非常热闹。

广东人在中秋节有啥习俗呀、越详细越好,

广东有哪些中秋习俗

8月15日中秋节,有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祭拜月母,荡秋千,拜访月母,点香烟,烧瓦塔,看神仙,剥鬼。秋千,提前在开阔的草地上搭起两层单座秋千和“十字”秋千。屋顶周围拉起绳索,挂着五颜六色的丝带。当银色的月亮(俗称“月娘”)升至天顶时,身着节日轿子的少男少女聚集在秋千前。按照这里的习俗,女人不能荡秋千,只能看。能展示才华的是

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  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 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闭族尘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穗猛。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中秋节杀鞑子後,便以其头祭月,後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