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简介,描写武侯祠的诗句(武侯祠一日游作文)
- 创业
- 2022-06-22 18:32:34
武侯祠简介
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的庙宇。它始于蜀汉昭烈元年(221年)刘备的惠玲建成。建惠玲时,还建了汉昭烈庙。公元50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从成都“少城”迁至惠玲祠和汉昭烈祠,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朝。明朝二十三年(1390年),舒鸣国王春竹到武侯祠朝圣。以“君臣合一”为由,将惠玲庙、汉昭烈庙、武侯祠合二为一。由于诸葛亮在老白教蠢姓心目中的影响力超过了刘备,民间习惯称之为“武侯祠”。明末,武侯祠毁于战乱。清康熙十年(1671年),武侯祠在旧址恢复重建,形成现在的格局。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博物馆成立。1997年,三义寺整体迁至武侯祠。2003年,成都南郊公园与武侯祠合并。2004年10月,锦里正式对外关闭。2008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1月锦里二期开馆。侯祠现在占地15万平方米(230亩),由三国文化遗产保护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共祀的庙宇,是最著名的诸葛亮、刘备、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国文物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扩展资料:历史简介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据《三国志》年记载,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其灵柩运回成都安葬于此。土豆审查员称之为惠玲。按照汉制,哪里有墓,哪里就有庙,于是同时诞生了汉昭烈庙。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玲祠、汉昭烈祠合并。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雕像50余座,唐代及其后代碑刻50余处,匾额、楹联70余幅,特别是唐代的“三碑”和清代的“心脏病”对联。参考:百度百科-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的故事和历史
成都武侯祠的故事和历史:三国演义。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时期,就是三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因为是乱世,所以对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如夺取汉政权的董卓,手持方天画戟,横冲直撞赤兔马的三国第一将军吕布。成熟的孙权,爱民勤政的刘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华雄中的关羽,喝长坂坡的张飞,智勇双全的赵子龙,诡计多端的周瑜,等等。关于三国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很多故事。成都有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人物的博物馆。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街,是中国唯一的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陈俊、惠玲四人组成。刘备的陵墓建于公元223年。在过去的一千年里,它经常被损坏和改变。武侯祠是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朝以前。它与供奉刘北汉皇帝的昭烈寺相邻。明初重修时,武侯祠并入“汉昭烈祠”,形成武侯祠现存的君臣祠。现存寺庙的主体建筑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馆成立于1984年,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今敏惊扰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2006年,我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国文物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纪念蜀汉宰相诸葛亮的主要纪念碑,也是成都的一大旅游景点。成县藻都武侯祠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雕三绝为“三绝”。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而得名。扩展资料: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的神社。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北伐前线五丈原积劳成疾而死,终年54岁。诸葛亮是的宰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自下而上封侯婷、侯祥、郡侯,关羽封汉寿侯婷,死后被蜀汉后主刘禅封为“忠武侯”。因此,他的寺庙在历史上被尊为“武侯祠”。中国最早的武侯祠位于陕西汉中勉县(勉县)。勉县武侯祠是“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尧六年(公元263年)春。勉县武侯祠是诸葛亮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旧址。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成都武侯祠,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第一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此外,还有武侯祠的前门。浙江兰溪诸葛镇,因诸葛亮的后人世代在此居住而得名。丞相祠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丞相祠有52座古建筑,里面有诸葛亮的牌位。近年来,兰溪丞相祠名声大噪,对其繁荣影响很大。来源:百度百科-武侯祠
武侯祠简介: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成名原因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宰相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历史 公元223始修建刘备陵寝。 成都武侯祠景观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 建于唐以前的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6年我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现分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根据武侯祠新 的规划内容,武侯祠将对这三缺猜个区域进行更加合理的功能区划,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大板块。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 文物区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以及迁建的三义庙和新建的结义楼,共七重。祠内供奉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伏丛型块,尤以唐"三绝碑"、清"攻心"联郑闭最为著名。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景观 折叠南郊公园 2003年12月,荐馨堂原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陵园建筑群。在武侯祠的发展规划中,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入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折叠锦里古街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锦里延伸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折叠祠堂正门 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折叠刘备殿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又名昭烈庙。刘备殿入武侯祠正门,即可见到气势恢宏的昭烈庙。昭烈庙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高3米,仪容丰满庄重,耳大垂肩。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北地王刘谌像。刘备像侧原有其子蜀汉后主刘禅像,因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丧权辱国,宋真宗时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表现了关、张两人的不同外貌和不同性格,又反映了他俩武艺超群、勇猛过人的共同特征。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每个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这些塑像,个个气宇轩昂,形神兼备,反映了我国清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泥塑技艺。昭烈庙正殿西壁挂有据说为岳飞所书《出师表》木刻,东壁为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隆中对》木刻。 折叠诸葛亮殿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武侯祠内的诸葛亮像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 折叠文武廊 武侯祠里,惠陵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武廊。东边是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是简雍、吕凯。西边是武将廊,以赵云为首,其次是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 左右两廊各有文臣武将十四员,合计共二十八名文武。东府文官廊以庞统为首,其次为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及程畿;西府武将廊则以赵云为首,依次为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及冯习。 折叠惠陵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 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的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折叠三义庙 三义庙,初名三义祠,三义庙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四十九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由提督街迁建到武侯祠内。 折叠三绝碑 本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三绝碑在武侯祠大门至二门之间的东侧碑亭中。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建。由唐代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石工鲁建镌刻。裴文、柳书、鲁刻,三者俱佳,所以后世誉为三绝碑。一说三绝指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 碑阳、碑阴、碑侧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跋语。
上一篇:狗肉节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