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曹操用人之道,曹孟德的历史评价(孙权用人之道的启示)

摘要: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第一,笼络曹的人才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个人素...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第一,笼络曹的人才很多,最重要的当然是他的个人素质。众所周知,曹操手下的谋士、武将不计其数。我手下有郭嘉、于迅、程昱等人,武将有典韦、储旭、张辽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主动投靠曹操。例如,于迅,他原本是袁绍的一员,后来投靠了曹操。袁绍出身大家族,家世高,威望好,追随者和学生遍布天下。曹操当时只是东郡太守。他出身贫寒(宦官之后),没什么资本。那么,于迅为什么选择曹操呢?原因是于迅发现袁绍成不了大事(杜绍最终也成不了大事)。袁绍成不了大事,曹参曹呢?根据当时的情况,答案当然是不一定。但是于迅是这样认为的。从他后来对袁绍和曹操的评价就可以看出来。在于迅看来,袁绍表面大度,但度量狭窄(外表宽大但内心忌讳);任命的时候别人怀疑他(让别人怀疑他的内心);喜欢计划,但做事不果断,老是错过战机(晚重少决策,输在后机);纵容士兵,不依法治军,士兵虽多,却不能用(法律不立,士卒虽多,其实很难用);爱功名,凭借祖上的威望收买人心(倚仗天下富贵,从容装饰智慧,获得功名)。曹操正好和袁绍相反。他通情达理,才华横溢(睿智不拘,才华横溢);足智多谋(能破大事,但足智多谋);赏罚严明,令行禁止(法既明,赏罚必行);对别人真诚,千万不要不真诚(即使是对别人好,也要真诚而不是赞美和美好)。后来,于迅向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郭嘉和荀攸就是他推荐的。曹操见到郭嘉后,与他畅谈天下大事,称赞他:“你把一个孤立的人变成大事,一定是同一个人。”郭嘉对曹操也很满意:“主公是真的。”起初,荀攸因为道路问题拒绝上任。曹操写信给荀攸:现在天下大乱,是时候要有能力有智慧的人了。老师,你怎么能一边看一边跳袖手旁观舞呢?荀攸接到信后立即上任。曹操大喜,对于迅说:“荀攸是一个非常安静的人。如果我有他,我为什么要担心什么大事?”冰冻的到来更能说明问题。当时兖州刺史刘岱召见程昱,他没有去。后来,曹操来到兖州,召见了程昱,程昱立即上任。程羽的老乡觉得很奇怪,就搜渣问,为什么前后判了两个人?程昱只是笑,没有回答。但是郭嘉说为什么。据《三国志郭嘉传》的记载,郭嘉曾劝辛平、郭图离开袁绍:“智者审主之量,所以百事通,功名立。元恭想当周公的下士,但他不知道用人的机会。难有大志,难有足智多谋,难有济天下之大难,难有定霸王之航向。”由此可见,在郭嘉看来,不可能与袁绍合谋。袁绍虽然想效仿周公,但也只是一知半解,不懂得用人。上述事迹充分证明,于迅、郭嘉、程昱等人追随曹操是因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其实也是这样。曹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懂军事,会用人。2.曹操是如何用人的?对此,我将曹操的用人之道,归纳为以下五点。(1)知人善任所谓“知人善任”,就是知道一个人是不是人才,他有哪些才能,如何使用才能发挥他最大的功效。曹操这一点做得很好。比如崔琰和毛杰贤惠,清正廉明,从不枉法,曹操让他们选官;早佐和任俊做事一丝不苟,从不抱怨,曹操就让他们负责屯田。所以陈寿评价曹操用人时,他撒

说起郭嘉笔下的曹操,是“唯才是举,不分远近”;谈到曹操,于迅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得”。对于这一点,就连看不惯曹操品行的宋朝人洪迈也不得不称赞。他评价说:“一官英明有效,权分一郡。没有谁小谁大,都是出类拔萃的。”所谓“任人唯贤”,就是不管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何,只要他有才能,就会被任用。这一点,曹操也运用自如。曹操的大营真的是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品行不好的,如丁佩,爱贪图小便宜;也有屡举难举者,如贾诩,曾劝投降造反。(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人的原则就是先遵循这一点。纵观历史,凡是善于用人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对曹操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曹操生活在三国乱世,乱世的特点是:人心浮动,道德动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脆弱,难以建立信任。用曹操的话来说,就是“疑之秋”。而且曹操的身份也很特殊。他“名唤,实为汉贼”。不管曹操自己怎么想,至少很多人是这么想的,这么说的。比如刘备集团的人,总是打着“杀曹操,复兴汉室”的旗号来唤起人们。跟着曹操的人很多,也不一定真的帮他。大部分还在努力实现个人的抱负和抱负。虽然曹用天子的名义招募人才,但他无法判断谁是真正忠于他的。再一个,曹操的阵营,还有很多人来自敌人的阵营。一句话,曹操阵营中有怀疑。所以曹操信任别人是很重要的。其实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我们会发现曹操一直信任很多背叛他的人。比如钟伟,兖州发生叛乱的时候,曹操对别人说:不管谁背叛我,钟伟都不会背叛我。后来,钟伟真的叛变了。曹操大怒:就算钟伟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找回来。当钟伟被活捉时,曹操说:他真是个人才!然后亲自给他解开,照常使用。另外,张绣。张绣也背叛了曹操,杀死了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和他心爱的典韦。当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没有杀他,而是封他为将军,并给他一些领土。曹操对很多背叛他的人都是那么宽容和善良。曹操这么做,只是想证明一点:你们都来吧。我曹操一定会真心待你,被你背叛我也绝不后悔。我们都知道曹操治军很严,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任何违反规定的将军或士兵都会受到惩罚,甚至是他自己。一次,曹操下令:行军时

不能踩到麦田,违令者斩。没想到的是,曹操的马受惊,一下子踩到了麦田。结果,曹操割发代首。这个事例,历来被用来证明曹操狡猾和虚伪。其实不然,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之”。曹操割掉头发,是一种很严重的刑罚,也就是“髡刑”。这种刑罚,带有侮辱人的性质。可见曹操那样做,不能说他是装模作样,自欺欺人。有罚有赏,曹操赏赐起来,是一点也不吝啬的。用郭嘉的话说,是:“恩之所加,皆出所望;虑之所周,无不及也。”也就是说,曹操每次的赏赐,都能超出立功者所望。徐晃曾经深入陷境,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曹操出营七里相迎,大摆宴席,犒劳三军,还说:我带兵打仗三十余年,从来没有见过将军您这样深入敌军突出重围的,就连孙子也比不了您呀。像曹操这样的人,有谁不愿意真心追随他呢?④虚怀若谷,见贤思齐曹操作为三军统帅,他是很听得进劝谏的。看过《三国志·武帝纪》的人,都会经常看到这几个字,“太祖听之”、“太祖从之”“太祖善之”。当然了,曹操也有不听劝阻的时候,但是如果后面打了败仗的话,他一定会自我反省,并向提建议的人道歉。三、曹操用人的“术”和“道”易中天先生在评价曹操用人之“术”时,这样说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依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紧接着,易中天先生又说,用人最重要的不是“术”,而是“道”。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是八个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对此,我是完全赞同的。曹操知道,每个人都是需要信任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得信任别人;你要想别人为你赴汤蹈火,就要以情感人;你要想别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就得赏罚严明,等等。总之一句话,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是用人之道的核心要义。结语曹操是英明的,他识人之深,用人之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他能笼络一大批人才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啥

曹操的用人之道 战胜袁绍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之所以能战胜他,其中就因为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善于用人,也就成为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 在用人这个问题上,袁绍和曹操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风格。 先说袁绍,因为家族里是“四世三公”,所以也就占了很大的便宜,他也懂得人才和人缘的重要,所以在京城广交豪侠,养门客,笼络人才,但他也仅仅是懂得了毛皮,并不懂的精髓,他做这些无非就是为了抬高自己,博取虚名,并非真心用他们的才能,而曹操则恰恰相反。 再说曹操,他的方针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在这个为前提下,曹操妥善的处理了以下五种关系:名与实,德与才,廉与贪,降与叛,大与小。 对于名与实,曹余裂操的政策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与他人相比,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帮忙,但也并不要求真心实意的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行了,不过曹操还是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德与才,曹操的政策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正因为曹操欣赏真才实学,因此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四年(214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发布的《求贤令》上明确指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只要有才,道德上缺失那么一点又何妨。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他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他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对于廉与贪,曹操的政策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个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重视道德的人,他也希望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个崔琰,一个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高尚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但是有些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工作是管一群牛,他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他把它换了,结果被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他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他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所以这些小贪也就放过去了。 对于降与叛,曹操的政策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但被刘备点明之后也就把他杀了。曹操的用人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他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所以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对于大与小(即大德与小节)曹操的政策是: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如有个叫文聘的原来是刘表的人,刘表死了以后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所以也就跟着刘琮了,曹操南下时,刘琮马上就投降了曹操,让文聘也跟着投降曹操,但文聘不去,一直守着,一直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御闹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原来是跟随刘荆州(即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惭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也无愧于他托竖拆闭给我的孤儿(即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当然他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一直在做江夏太守,战关羽,御孙权,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对于小节,曹操主张睁只眼闭只眼。曹操手下有一个很重要的谋士叫做郭嘉,郭嘉这个人可能行为是不太检点的,多次被一个负责纪律检查的官员叫陈群的当众指责,郭嘉依然故我。曹操也信任如故,但是同时曹操又奖励陈群,就是曹操既不去处分郭嘉和干预郭嘉,也不去指责郭嘉,也不要求郭嘉改正他的私人生活行为不检点的这样一个缺点,同时他又对陈群说你这样是对的。 曹操在处理五种关系的做法,体现了曹操的大气,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而这五位,四位都是主动来投靠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可见曹操的用人之成功。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啥

三国演义刘备孙权曹操用人之道

1、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不问出身曹操对贤才十分渴望,强调选拔人才以才能为主,认为非德才兼郑慎备的人也可以有重大贡献,奉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曹操重视贤能,却不在乎人才的人品,不把节操品德作为用人的重要标准,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魏种事件。2、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注重情义以情留人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其次才是善任。了解下属的长处与不足,将他们放在恰当的职位上,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3、孙权的用人之道: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孙权并不是白手起家、征讨天下,而是承续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的基业。在当时,孙权是典型的“富二代”与“官二代”的结合体,早已成为人生赢家,可他不甘于生活在父兄的光芒之下,而是选择自立自强。孙权用人之道的特点孙权在创业时期之所以能够做到虚心纳谏、厚相结纳、充分信任,归根到底,是由于他父兄相继去世,他被推上“建帝王大业”的政治舞台,三国生死搏斗,内忧外患,不容许他行差踏错、棋落半子,经济、政治、军事种种复杂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迫使他从战略高度和建业的需要考虑用人问题。其后,他统治东吴长达五十三年之久,对内部各种势力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能恰当地加以驾驭,使其为己所用。张昭忠言直谏,熟悉内政顷茄,孙权待之为师;顾雍为人公正,黜小利小功以图其远大,孙权委以相位;周瑜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折节容下,谦让服人,有国士之量,孙权待之如手足;吕范忠雀丛察于职守,不从私求,孙权因其忠正,厚见信任;诸葛瑾、步骘以德度规检,见器当世,孙权与之以神交。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