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

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一、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节日。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一、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节日。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古代百越大地有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用石头跳汨罗江自杀,后来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有些地方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说法。3.一般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的图腾祭祀。它被认为是一个“坏月和坏日”,始于北方。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疫”的时令时尚,并配以屈原跳江自杀等历史人物的纪念内容。最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由此形成。4.“段”字是“初”的意思,所以“段五”是“第五年的第五天”。按照历法,五月是“午”月,于是“端午”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初五,改端字读音也。”5.在湖北、湖南、贵州和四川,端午节分为大龙舟节和小龙端午节。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农历十五。二、端午节的习俗1。古代在百越之地,有以赛龙舟的形式祭祀龙的祖先的习俗。今天,划龙舟仍然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2.古籍记载的端午节最早发生在西汉时期的“枭羹”。《史记》《小吴集解》注如:“韩遣枭至东郡,五月五日以枭汤赐百官。吃恶鸟,所以吃。”文件是端午节的主角——粽子,出现在东汉后期。直到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节日食品。3.喝蒲酒,雄黄朱砂酒,洒酒。明荥经《月令广义》:“五日以朱砂酒辟邪解毒,额、胸、手、足沾酒,无毒蛇咬伤(古书毒蛇)。洒在墙壁、门窗上,避免毒虫。”这种风俗广为流传。4.挂艾草、菖蒲、榕树枝。端午节门口挂艾叶、菖蒲(蒲剑)或石榴、大蒜。通常艾叶、榕树、菖蒲用红纸扎成一束,然后插在或挂在门上。因为菖蒲为天五圣之首,象征驱走不祥之剑,因为生长季节和形状被视为一种“百殷琦”的感觉,刀刃为剑形,可插在门口辟邪。5.香囊袋,又称香囊、香袋、小袋等。由五色丝线或破布缝制而成。里面装满了香料(由白芷、川芎、曹勤、曹操、山奈、甘松、高本等中草药制成),戴在胸前,气味芬芳。6.躲端午节是端午节的习俗,指接新婚或已婚妇女回家过节。简称“藏午”,又称“藏尾五”。五月和五月五日被认为是邪恶的月份和邪恶的日子,一切都需要避免,因为端午节有带女人回家躲的习俗。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被称为最多的,达到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端阳、中物节、中物节、夏节、五月节、长武节、蒲节、端午节、玉兰节、屈原节、玉兰节、午时节、女儿节、地拉节、诗人节、龙舟节、午时节、元宵节、五蛋节等等。《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生效)第2条规定,“所有公民的假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有影响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源于纪念公元前278年屈原入侵楚国京都。五月初五,屈原投石自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乐章。楚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中的一些人把大米和雄黄酒洒到了河里。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二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由来。如果从时间和史料记载上考证,首推纪念伍子胥之说。伍子胥,著名的成员,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我的父亲和哥哥都是被楚王杀死的。后来子胥弃暗投明,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入楚都应城。武王死后,伍子胥建议儿子夫差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后,听信谗言,将伍子胥处死,将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戴香囊,挂艾叶和菖蒲。信息: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端午、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时节、崇武节、五月节、浴边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诗人节、龙舟节等。从字面上讲,端午节还有其他名称,如端午,崇武,忠武。段,古汉语中,有开始和最初的意思。叫端午也让人瞎,就像叫农历五月初五一样。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称为月末。元代陈《岁时广记》说“京城尘人以五月初一为末,初二为末,连五为末。”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按其支序,五月为“午月”,午时为“朝阳”,所以端午节又叫“端阳”。中午,古人和“五”是共同的,所以端午节和端午是同义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初五改为正午。从那以后,端午节变得更加普遍。由于月数和天数相同,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为“双五节”或“双午节”。来源:中国网-端午节介绍来源:中国网-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习俗: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端午食粽、端午浴、放纸鸢、佩豆娘、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铸阳燧、画额、躲端午、佩长命缕、戴香包、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九狮拜象。扩展资料端午节的传承发展:1、先秦时期朱宣咸中国画《端阳佳节》先秦时代,南北风俗各异,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南方的龙舟竞渡祭祀仪式鲜见于文献记载。北方在战国时代已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 2、秦汉时期到秦汉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蠢裤上形成了。汉时以北方文化为主导,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沿北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古越人最早的历法是干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汉代时,由于历法变动,为了便于过节,朝廷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日。 3、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缯”了。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来说,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到上层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也必然会在风俗生活中积淀。因此,本来端午节起源于民间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汉末魏晋时,就又被赋予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且节日风俗活动,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5、宋代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宋代,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 6、明清时期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带型简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北方无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竞渡。 7、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在宋代就出现的端午贴天师符风俗,到明清时更为流行。不但有天师符,还有“五雷符”、“纸符”、“五毒符”、“五瑞符”等。8、近现代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所谓“迷信风俗”已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粽子是不可缺少的佳节食品。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规定农历端午租谈当日放假1天。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