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感动中国颁奖晚会,2016感动中国(中国女排感动中国)
- 创业
- 2022-06-09 20:43:13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500字?
昨晚按约定打开电视,准时看节目《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由于前几年,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末日年”,许多死去的“草根英雄”正在感动中国。他们有国家的精英,也有基层的普通人,都用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了这个麻木而世俗的国家。除了感动,我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1。从昨天精神觉醒感动中国到现在已经十一年了,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人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迅速发展的物质水平相比,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一些精神方面的东西落后太多,以至于被一些西方国家称为“没有信仰的民族”。但触摸中国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中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对接的媒介,是弘扬和传承美好品质的载体。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和学术精英的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和优秀精神的宣传和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而传遍大街小巷的时候,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人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我们没有那么多被胜利者的无私所感动。不如说他们受到了人性中真善美的影响和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心中翻腾,成为一种独特的驱动力,让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从而改变社会风气。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3.每年人们都会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他们的心情似乎很沉重,眼泪止不住。但仪式过后,人们已经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心中再无波澜。好像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情绪的宣泄口,短短几个小时就把一年的眼泪清理干净,第二天又回到了自己的小世界。不信你问问自己,你能说出几个感动过你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都被遗忘了。反正我希望被遗忘的只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背后的精神。
观感动中国2016颁奖晚会有感作文
查看《感动中国2016年颁奖晚会》感受体验查看《感动中国2016年颁奖晚会》感受晚报颁奖“感动今日中国!我和我妈在电视上看了《感动中国 今天!我和妈妈通过电视看了《感动中国2016年颁奖晚会》。很多人感动了我,包括把母亲绑在工作岗位上的陈斌强,但在这些人当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自愿捐献器官的小学生何月。何月是小学生!12岁!在她即将小学毕业的时候,被确诊为高度恶性胶质瘤。2016年9月初!她的病突然复发了!肿瘤扩散到了脑组织。当她听说她只剩下3个月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她父母无法理解的决定!如果你救不了自己!她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个决定被父母骂了一顿。因为广西桂林老家的风俗!死后将尸体剖开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毕竟!爸爸妈妈含着泪同意了。11月17日上午!小何月在医院完成了短暂的12年人生。她的两个肾被送到了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个病人!她的肝脏也帮助了有需要的病人。他们的父母拒绝了器官捐献补贴!我从来没有主动找过何月接受器官抢救的病人。他们想用最美的方式来做!实现女儿最美好的愿望。看她的事迹!她打破了提供器官捐献的习俗和义务!我觉得她很勇敢!很有爱心!我很佩服。我们应该学习她乐于助人的性格!原来英雄在平凡的生活中。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是我们国家的最后五个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举办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但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包饺子。早上好!我和我妈去市场买粽叶,五花肉,糯米!绳子。妈妈先放糯米和五花肉!清理绳子!然后把五花肉切成小块!把芦苇叶和绳子再煮一遍!只有这样,芦苇叶和绳子才能变成柔软更好的袋子!糯米不容易掉出来。我们开始包粽子吧。妈妈先拿出两片粽子叶!把它卷成锥形!放点糯米!再放两三块五花肉!放点糯米盖!然后拿筷子,搅拌均匀,叠好!用绳子绑起来就行了。看完我妈的示范!我开始学习如何小心翼翼地包饺子。我按照妈妈教我的去做!但是我太用力了!叶子碎了!但是糯米没有漏出来。然后我就用绳子把饺子捆紧了!我要把饺子捆紧!结果叶子全碎了!米也漏了。这乱七八糟的饺子不是我包的!却把1/2页糯米洒了一地。但是我不灰心!俗话说,一辈子!你们认识两次吗?我又小心翼翼地包好了饺子。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包好了!我叫它矮冬瓜粽子!因为小!又矮。最后一步是煮粽子!一个多小时后!美味的粽子做好了。我去找我的矮冬瓜粽子!咬一口!啊,好香啊!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味道!真的让我回味无穷。通过这次我学会了怎么包饺子!我意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真诚、用心、毅力和恒心!你可以得到你满意的结果。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什么时候
2.14一套8: 00首播《感动中国》 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将于2月14日在综合频率举行。
道播出。颁奖盛典仍由白岩松和已经退休的敬一丹共同主持。【吴锦泉高节卓不群】【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人物事迹】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人物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阎肃弦歌感人肠】【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lianpu》《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徐立平大国多良材】【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人物事迹】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却熠熠闪亮。【人物事迹】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官东天下英雄气】【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人物事迹】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颁奖词】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人物事迹】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王宽君子抱仁义】【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榜样。【人物事迹】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特别致敬: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人物事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最多掌声和最高敬意。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