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世界的起源,彩色世界主题说明(世界的起源画)
- 创业
- 2022-06-07 08:46:36
中班彩色世界主题由来
总结:主题由来: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颜色,孩子喜欢颜色是因为颜色丰富多彩。在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孩子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往往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明亮的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会使儿童兴奋和惊讶,并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从“玩”字入手,让孩子在做和玩的同时认识颜色,让他们在玩颜色的过程中感受颜色的微妙变化。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好,让孩子在缤纷的世界中感受周围环境的绚丽色彩,体验色彩及其变化带来的乐趣。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多彩的世界。根据孩子的认知经验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这个主题中,我的设计是基于孩子由浅入深的体验,活动中需要的素材都是孩子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应该相对容易操作。
颜色的由来
颜色是眼睛、大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产生的光的视觉效果。人对颜色的感知不仅仅是由光的物理性质决定的。例如,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把产生不同颜色的物质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电磁波的波长和强度可以非常不同。在人能感觉到的波长范围内(约312.30 nm至745.40 nm),称为可见光,有时也简称光。如果我们把一个光源的各种波长的强度列在一起,就可以得到这个光源的光谱。物体的光谱决定了它的光学特性,包括它的颜色。不同的光谱可以被接收为相同的颜色。资料提炼:非彩色色系按照一定的变化规律,从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中灰色、深灰再变为黑色,在色彩学中称为黑白系列。一系列黑白从白到黑的变化可以用一个纵轴来表示,一端是白,一端是黑,中间是各种过渡的灰色。纯白是理想的完全反射物体,纯黑是理想的完全吸收物体。但是,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纯白纯黑的物体。颜料中使用的锌白、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只能接近纯黑。非彩色色系的颜色只是明度的变化,而不具有色相和纯度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的色相和纯度理论上等于零。第二,颜色的明度可以用黑白来表示。越接近白色,亮度越高;越接近黑色,亮度越低。
人眼对彩色的感知来源于哪些量?彩色来源于哪三基色?
你好!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科学证明,正常人从外界接收的信息,70%以上是通过眼睛输入的。人的眼睛首先能分辨明暗,其次才是颜色。因为人眼视网膜中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是视杆细胞,一种是视维细胞。人的眼睛里大约有1.2亿个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对光特别敏感,可以感受到波长为390 ~ 770 nm的光。人的眼睛里有500万到700万个视觉细胞。视觉细胞有三种类型,分别对红光、蓝光和绿光做出反应。不同颜色的光可以不同程度地刺激这三种视觉细胞,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复合成原来的颜色。人眼可以分辨17000种不同的色调。与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不同,人类的视觉是所有动物中最灵敏、最丰富的。只有人才能充分享受这个灿烂多彩的世界。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视杆细胞和维细胞,前者对明暗极其敏感,主要在暗光下工作,但很难分辨颜色。在描述颜色的各种颜色模型中,大部分都把明暗作为一个独立的参数来处理,反映了视杆细胞只感受明暗,不识别颜色的特性。视觉细胞主要在强光下工作。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人眼的锥体细胞有三种,分别可以感知红光、绿光和蓝光,所以也分别称为红敏、绿敏和蓝敏锥体细胞。从人眼分别接收红、绿、蓝光的视锥细胞出发,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明,将红、绿、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任何颜色的光。因此,红、绿、蓝光被称为原色,它们被用作产生和描述光色的基础。参考:中国国防报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