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耀,谷俊明(李荣初)
- 创业
- 2022-06-05 16:34:22
谷文耀是哪里人
顾,汉族,1953年3月生,浙江上虞人,本科学历,副教授。
谷文耀的献言献策
清朝前期的中国赴欧留学生状况是怎样的?
清初的留学生留欧史成为国人了解外国文化的主要渠道。虽然他们在国外的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可以统一的,那就是打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走上了一条对内传播外来宗教的道路。来了解一下当时欧洲的留学生情况吧!清初,国人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并不多,外国传教士和留欧留学生是两个主要渠道。大多数在欧洲学习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基督教堂。与中国留学欧洲有关的基督教会主要有耶稣会和英国新教,其中耶稣会最为著名。耶稣会成立于16世纪,当时罗马教会日益分化为天主教和新教,后来成为天主教殖民体系和反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深水炸弹的中坚力量。耶稣会士在会见教皇时,发誓要把出去传教作为毕生的使命。所谓“土地远近,人不苦读,长征不耽误。”于是,1531年,明朝嘉靖十年,耶稣会士开始陆续来华。在这段时间里,这些西方传教士也不断地把中国年轻人介绍到欧洲,了解西方的情况。1723年(雍正二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马国贤想在欧洲开办一所汉语学校。一方面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日后传教的方便,特意挑选了四位中国青年,分别是河北的顾(顾约翰)、江苏的尹(尹约翰)、黄八同、吴楼珏。当时,雍正帝还特意送了一些礼物。1724年,马国贤回到意大利后,在那不勒斯建立了中国文化学院,为中西文化的磋商和交流提供了平台。郭是湖北人,曾在意大利留学12年,也是学院的院长,负责学院的一切工作。有资料显示,从学院成立到1868年被意大利政府查封,共培养了106名中国留学生。除此之外,当时知名的欧洲公立学校罗马的乌尔彭大学、巴黎的圣路易斯学院、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学也都或多或少的接收了中国留学生。他们为当代乃至后代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个俯瞰西欧大陆的小天窗。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但毕竟一些先进的、开明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通过它与西方进行了一些交流和借鉴,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历史印记。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