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的意义,佛教漂放河灯科书(放花灯的意义)
- 创业
- 2022-06-01 22:17:09
古代人为什么要放河灯,放河灯有什么寓意吗?
从各种影视作品中得知,古人有燃放河灯的习俗。我觉得放河灯是有特定意义和内涵的习俗,就像烧纸钱一样。一般来说,在中秋节燃放河灯和我们在清明节扫墓时烧纸钱是一样的。并不是今天心情不好就放河灯。燃放河灯是中秋节的一项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我们的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古人认为燃放河灯可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所以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都会提着河灯跑到河边。河灯的造型千变万化,有的像荷花,有的像西瓜,但造型以荷花为主,所以河灯也可以叫荷花灯。中秋节那天,江边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被燃烧的河灯照亮的荷塘看起来十分壮观。河灯就像漂浮在池塘里的荷花。除了纪念祖先,放河灯也是一种寄托美好愿望的活动。准备考试的男子把祭祖的心愿写进了河灯,即将出嫁的黄陂姑娘也把找到意中人的心愿写进了河灯。河灯带着古人的祝愿和希望飘走了。放河灯的习俗起源很早,经过后人的不断流传,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习俗。古人也写了很多诗来描述放河灯的过程和场景。在我生活的地方,很久没有燃放河灯的习俗,但我深深希望这种习俗能永远延续下去。
古代人们在中元节这天要放河灯,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放河灯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既能寄托人们对祖先的思念,也意味着厄运会随着流逝的水流向东流去,一去不复返。河灯也叫“荷花灯”。通常,灯或蜡烛被放在河灯的底座上。在一月中旬的夜晚,它们被放入河流、湖泊和海洋中,任其漂浮。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溺水鬼和其他鬼。这种古老的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有僧侣将河灯放入放生池,然后流传到民间。人们为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为生者祈福,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习俗。规定宋代中元节要烧河灯,扶孤魂,放火焰口,演目连戏。此后,七月半举行河灯,并随着宗教的传播而风靡全国。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里摆酒菜,烧纸钱祭祖,并前往寺庙和道观参加设置河灯等仪式或道场活动。有这么一种说法,很多淹死在河灯里的孤魂野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把人拉到水里淹死,以此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人们用“点亮河流”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早日停止苦难,投胎转世,以免祸害人间。第二,据说地球上的河和丰都鬼城的河是连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河灯把对祖先的思念和话语带给地王菩萨,带到冥界。由阿明男子田汝成编辑的《西湖浏览志余》记录写道:“7月15日是中秋节.西湖、塔、河都亮了,说明照着鬼了。”四川《德阳县志风俗》记载:“(端午节,中秋节)晚上,有上百只折纸做的小船,每只小船都拿着火把,沿河漂流。”清人潘荣弼《三三三六零零十-三万之云》说:“中原每年建玉兰道场,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河两岸,以千计。”文中提到的“玉兰道场”,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慕莲的母亲死后饱受折磨。为了救母亲,目连出家,向佛祖求助。佛祖在010-3交给他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莲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用于悼念已故的亲人和祝福活着的人。它流行于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彝族、白族、纳西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和土家族地区,在三月三、七夕和中秋节的晚上,人们经常在河边放河灯。道教和佛教也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宗教节日(也称为七月半、鬼节、中秋节和玉兰盆节)时燃放河灯。大多数人误以为燃放河灯是一种宗教活动。其实放河灯的民俗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它成为了崇拜的图腾,是吉祥温暖的象征,是战胜寒冷饥饿的神。渔猎时代,人们驾船出海,去湖边躲避肆虐的风暴。在穿越险滩暗礁或大风大浪时,他们用木板将竹子编成小船,摆上祭品,点燃蜡烛,做彩纸帆和灯笼任其漂流,祈求海神保佑平安。这种习俗在台湾省、福建和广东的渔民中仍然流行,它被称为浮船灯。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奴隶社会,周公辅佐吴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毛随波逐流”,日夜不停,点起放酒杯的灯,曲水流杯里的酒演变成波浪。春秋《帝京岁时纪胜中元》年记载了秦代两水中举烛招魂,使兰花永葆生机的民俗。奴隶社会是邻国被侵略,战争不断的社会。当船只载火攻城、毁村时,将阵亡将士葬于水中,并在船筏上置放花灯,已成为惯例。当周的8月15日,有围着篝火以火迎寒的歌舞活动,“举灯敬魂圆”。在晋代,每年月亮最圆最亮的夜晚,“赏月、燃烛夜”、“扁舟戏月”。这些活动早于汉代的道教和汉晋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民间对亲人的祭奠仪式,往往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忌日举行。汉晋以后,宗教的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时,梁武帝崇奉佛教,倡导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中燃放河灯。759年,唐肃宗下令全世界设立81个放流池。朝鲜在1016年设定了佛祖的生日,8月15日是中秋节。届时,将会举行花灯和月亮的游戏,河流将会被歌唱。
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我们邻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少男少女亦有沿河顺水放灯祈福的习俗。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成都在汉代是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游赏之风冠于西南,闻名天下。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百首宫词中,有“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降诞辰”记载,可见盛行中元节之早。“河灯亮,河灯明,牛郎织女喜盈盈”、“河灯一放三千里,妾身岁月甜如蜜”、“放河灯,今日放了明日扔”等民谣、竹枝词,可证习俗的久远。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