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节日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
- 创业
- 2022-05-30 15:26:02
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四种说法。让我们分享他们的起源和习俗。端午节的第一个表达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在全国广为流传,最受普通人认可。屈原,战国时楚人,曾为大夫左图等做官。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致力于国家的政治改革,却屡遭小人的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昏庸,不知忠信奸诈,对人民充满忠义之情的屈原被异化流放,终于在悲痛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死于汨罗江。为了纪念他,人们过了端午节,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个版本是接受度最高的版本。端午节的第二个表达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以及他们的父兄,都被无情的楚平王冤死了。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庶,帮助吴国伐楚。五战之后,入侵楚国都城应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为其掘墓鞭尸三百,为其父兄被杀报仇。贺吕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吴国变得更加强大。他攻打岳,一举拿下。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这时,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傲慢起来,听不进最难听的劝告。有人建议伍子胥彻底灭岳,以免后患。夫差不听,反而相信了针对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前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的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灭吴。”然后他拔剑自杀了。夫差知道后大怒,让人把伍子胥的尸体用皮子包起来,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端午节的第三个表达是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打捞了几天也找不到她的尸体。那时,曹娥,一个孝顺的女儿,只有14岁。她悲痛欲绝,日夜在河边哀号。十七天后,五月初五,他也投河自尽了。五天后,他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道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学者和作家通过去河边找他的父亲来赞美曹娥的孝顺。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墓前有一块曹娥石碑。相传这块曹娥碑是晋朝易王所写。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作为他的父亲去世的河流被重新命名为曹娥河。人们还在5月5日那天向她致敬,当时曹娥跳入河中寻找她的父亲。端午节的第四个表现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本名瑞卿,熊静人,名建湖女子,字玉谷,浙江绍兴人。她小时候擅长诗词歌赋,喜欢骑马和击剑。她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预谋革命起义。可惜在会上被清兵抓住,坚定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宣恒口壮烈牺牲。秋瑾虽于六月初五殉国,但后人景仰其诗其人,悼念其英勇事迹。他们将他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并在端午节举行纪念仪式,纪念这位女英雄和女诗人。但这种说法很少得到认可,因为端午习俗在秋瑾已经流传多年。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也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于端午节的起源,可以概括为:屈原纪念屈原,起源于梁代武君《续齐谐记》,南朝宗巴《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救援,去了洞庭湖,再也没有见到屈原的尸体。当时正好是下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里。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冲出,划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怕河里的鱼吃了他的尸体,就回家去取饭团扔到河里,防止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似乎都与屈原的记忆有关,这从唐代文秀的《端午》首诗中可见一斑:“谁说端午?古往今来都在传屈原。笑楚江空,洗不直。”为了纪念孝顺的女儿曹娥,这个说法来自东汉时期的《曹娥碑》。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好几天没见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过了十七天,五月五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冤死后,向陶神问安,成了陶神,天下为他哀悼,于是有了端午节。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著名的伍子胥成员,楚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杀死了。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在五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挖坟鞭尸三百,为的是报杀父之仇。吴和吕死后,他的孙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涨。他胜利了,却被越国打败了。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诬陷子虚。夫差信以为真,给子虚一剑,子虚死了。子本,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决心一死。他临死前对邻居们说:“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灭吴。”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下令于五月五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衣投入大江。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端午”这个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之首吴廷辉《龙舟夺标》 [1]坠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吃粽子和赛跑,都与龙有关。粽子丢到水里经常被龙偷走,而龙舟是用来赛船的。(2)轮渡比赛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为深厚,此外,吴越人仍有“以龙为龙”的习俗在不断纹身。(3)古代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民俗,应该是“如龙之子”纹身习俗的遗迹。邪恶的一天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秋瑾 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编辑本段 端午是太阳的节日 端午是太阳的节日,中国还有一个是月亮的节日,就是中秋。端午节是在中午过,是驱邪的节日。太阳可以驱邪嘛。其实在屈原投江前就有了这个节日,这是一种战斗的图腾,是向邪恶进军的,艾草代替的是剑。 中国有很多端午的故事,比如水漫金山,白娘子喝雄黄酒。这是一个很悠远的民族的节日。屈原选择在端午节殉国,把端午节的人文精神提升了。本来这是一个伸张正义的节日,表现的是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出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屈原,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意义,《离骚》是千秋绝妙词,“若无泽畔行吟苦,哪得千秋绝妙词”。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习惯,因为屈原,得到了新的意义。拿今天来说,现在讲究和谐社会,所以每个战斗都是为了和谐。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编辑本段 节日习俗 佩饰 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荷包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扩展资料:“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该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据考证,端午的"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古代南方百越的吴越一带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舲船实质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度所用的船。参考资料:端午节--文化--人民网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