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清源山好玩吗,清源山可以开车到山顶吗(开车上清源山走哪个门)

摘要: 清源山好玩吗?有什么特色?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请问泉州清源山好玩吗?...

清源山好玩吗?有什么特色?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清源山好玩吗?有什么特色?

请问泉州清源山好玩吗?

清源山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精美,尤其是山中的泉水别称“泉山”,因其高度较高而被称为“云起山”。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座山峰,又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朝,至唐代复兴,宋元时期达到顶峰。经过历代的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宋元石像7座,其中造像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件,元明石室多为花岗岩仿木结构。最著名的宋代老君像是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艺术价值最高。九日山奇峰石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史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弟子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葬于灵山,被称为伊斯兰教圣墓。旁边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香碑”,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历史遗迹。清源山景区为花岗岩地貌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怪石嶙峋。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地质构造是由多次构造运动和岩体侵入形成的。岩体外部呈暗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育,成土因素多为斜坡沉积,土壤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21.3,年平均降水量1202-1550毫米,无霜期358天。清源山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都适合观光。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老君石像,在清源山景区‘蓬莱、闽海’意境区的玉仙岩下。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子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姓李,名尔,名伯阳,名乔彻。’褚,古县人,曲仁里人。尊他为道教教主,阿谀《道德经》为主经。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君的旧像是宋代雕刻的。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自然,好人一点点雕。’寥寥数语,更显神秘。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左手放在膝盖上,右手放在膝盖上,垂着耳朵,留着长长的胡子,意味着可以弹东西。你的眼睛是明亮的,你是独特的仙风道骨的魅力。整个石像端庄、和蔼、容光焕发、韵味十足,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瑰宝。老严俊原有的道教建筑,如真君殿、北斗殿等,规模宏大,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道观在明代被废弃,但老君像历经风风雨雨依然留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作为中国文化部外文局的专家,法国学者戴安娜李(Diana Lee)在随外国专家组访问泉州时,在老君岩写道:‘这是我第二次访问老君岩,但我仍像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与大地紧密结合,他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振英称赞老君岩雕像为:‘老子天下第一’。如果您认为此条目需要改进,需要添加新内容或纠正错误内容,请编辑该条目。

请问泉州清源山好玩吗?

泉州清源山有什么好玩的

主景区距离泉州市区3公里!所以打车是最划算的选择,10钱媛。当然也可以乘坐以下公交车:3路、15路、28路、30路、601路,都可以到清源山。清源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方圆是清源山风景区,全长40里,主峰海拔498米。它依托山城泉州,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吸引了众多海外游客。清源山也因历史上泉水众多而得名“泉山”,城市因山而得名“泉州”;高如云又名“云起”;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因为它高耸的山峰,它也被称为“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朝。到了唐代,儒道佛竞相占地经营。它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和印度教的活动痕迹,并逐渐发展成为各种宗教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有内流泉瀑,怪石溶洞,峰峦叠翠,景色秀丽。宗教寺庙宫殿、君子堂石保、石雕石刻等文物主要分布在清源山几乎每一个角落。保存完整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刻7处,历代摩崖石刻近500处,元明清及近代花岗岩仿木佛像石室3处。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18景闻名于世,其中以老君岩、千手岩、托米岩、碧霄仙子岩、瑞祥岩、虎乳泉岩、南台岩、清源洞、慈恩岩为最。今天我们欣赏清源山魅力的时间有限,只能留下一些遗憾来追忆一下,也可以从我们的相关旅游宣传资料中了解一下。老君岩布局如下:山门——林荫石径——老君像。老岩山门,上下平台呈弧形尺形,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体。矗立在其正前方的天然石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而这种窗帘交织的石门,更是充满了山野风味,将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物外仙境。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棵植物界的巨擘榕树分列两旁,气派非凡。那一丛又密又长的根,就像老子的长髯,说明老子的思想是“亘古不变”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石像就是老君像,真正有“老子天下第一”的美誉。君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那襟怀坦荡,笑口常开的神情,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亲近了千年老人之后,此刻我们将进入“幽谷梵音”的意境区。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古朴自然的古寺即为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磷峋,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寺前这株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松,不知大家是否瞧出了它的特别之处?你看它树干东西分成两叉,正对寺庙大门,却又不遮佛眼,与寺庙形成一个很美的夹角,令人称奇。古松苍劲挺拔,虬曲盘旋,像一位慈善为怀的老者,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宾客,因此,无怪乎黄山的客人观摩了这棵古松后,赞叹它比黄山的“迎客松”还美,姿态更加热情大度。 从千手岩往上攀缓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来看这一处“泉窟观瀑”。瞧,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殆尽,历代文人骚客每每至此,不免文思流溢,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题刻仍熠熠生辉,为我们增加了观赏雅兴,不知大家是否有人生画中游的美妙感受! 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不少的文人墨客说它是陈三五娘留在故乡土地上的化身。因此,这里常有年轻的恋人,如意的夫妇相偎于此,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纪念照。而仅隔几步之遥的这棵浓荫如盖的大树,相传是700多年前施琅将军的的部将从台湾带回故乡栽种的“洋蒲桃“,俗称“莲雾”。每当收获季节,树上绿里透红,果实累累,形若斗笠,顶部尖、底部宽,吃起来清凉可口,别有风味。 再往上,过云台,穿“一线天”,便到了高筑云台之上的弥陀岩石室,弥陀岩是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仿木结构,平面近方形,背依石壁,面宽5.6公尺,歇山顶,正脊中间置一葫芦,门上横额书“阿弥陀佛”,柱头及外檐用斗拱,岩内顶为叠涩方形藻井,石壁岩面浮雕“阿弥陀佛”立像一尊,高5米,宽2米,造型端庄大方,面容丰满,慈祥和善,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据佛经上说,这是表示要满足信徒的愿望,接引众生往极乐世界的意思。难怪这么多善男信女,见了阿弥陀佛,都顶礼膜拜,虔诚备至。 右室右侧有一方石碑《元代重修记事石碑》,这一方石碑记载了弥陀岩石室石刻的重修过程,而最有价值的则是碑文中出现的多处简化字,是汉字简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寺前平台叫“一啸台”,台的左右各有3.5米高的5级实心佛塔一座。站在一啸台极目远眺,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使人心旷神治,留连忘返。 泉州具有宗教博物馆之美誉,这在母亲山--清源山体现得更为突出。前面我们参观了老君岩(道教),千手岩、弥陀岩(佛教),现在让我们一起登上碧霄岩(喇嘛教),去领略碧霄岩三世佛的风采吧。 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主司现在的世界,其造像作触地印之魔相,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他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险要的地势,精湛的技术和迥异的形状,无不让每一个参观者啧啧称奇。 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元代画塑记》上记载,元大都的藏式寺院中,三世佛皆供于“正殿”,是当时元朝信奉的主神。目前,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为: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南侧20米处有一方石刻即记载三世佛刻于1292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名碑奇石,密荫幽涧,是碧霄岩的一大特点,以“三世佛”为中心,南侧有1991年所建的闽南民居风格的广钦法师塔院建筑群体;于其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旁边是伏虎僧雕刻,下方则有清代名士留下的数方石刻。 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顶峰,高处登临,眼界顿觉开阔。清源洞、南台岩这两个景点可以说是我们今天抵达的最高峰,称之为“山海大观”。清源洞作为清源山第一洞,溶合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积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清源洞又名“纯阳洞”、“蜕仙岩”。《泉州府志》称:“清源洞尤其大而奇者”。宋绍兴年间有裴姓道人在此蜕骨登仙,时人塑像供奉。裴道人何以在此羽化成仙?这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说的是裴道人为民除害,追杀残害生灵的巨蟒至清源洞,堵住洞口而蜕化。若问清源洞有多深?民间尚有“清源洞通洛阳江”的传说。洞前有裴仙祠、观音殿、文昌阁等三教祠宇森然并列交相辉映。还有一大批历史名人纷至沓来留下无数胜迹;李光缙、何乔远、姜志礼、洪承畴、粘本盛、马负书、施琅、……清源洞不仅具有深邃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极为壮观优美的自然风光。现在让我们领略此处的万千气象。这一带山脉横断,峰峦起伏,层次变化极富规律;群落丰富多彩,四季常青,具有亚热带雨林特征,从中随步可见历尽风霜依然生机盎然的古树名木。春夏之间山顶云雾蒸腾,洞前亭阁缥缈。又因高居主峰,下临无际,近景有山影倒映天湖,中景有古城尽收眼底,远景有大海苍茫,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海大观”意境图。 南台岩则如“空中楼阁”,巨石高耸,视野旷远,左挹大海,右带金溪,晋水横波,古城在抱,紫帽凌霄峙其前,东西两塔拜其下,是“山海大观”意境区中一处妙夺天工的奇景。同样有释、道、佛三教建筑紧依绝壁而起,四周树木葱笼,亦是一处游人登高远眺之佳景。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