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背景(中国5个公祭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 创业
- 2022-05-28 13:57:18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哪一天?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向会议作了关于决定草案的说明。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方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经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降半旗。延伸资料:幸存者对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态度:——8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锦是国家强大的体现。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告诉大家,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四个亲人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这种精神创伤伴随了他一生。每当这一天,她都会思念亲人,痛恨日本兵。这段苦难的历史绝不能重演。3354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设立国家公祭日,可见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多年来,她一直在与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作斗争,争取历史正义。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会坚持!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
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2014年,第7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那个刻骨铭心的日期用血泪书写,记录了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也标记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万,见证侵略者灭绝人类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承受之痛。惨痛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维护比黄金还珍贵的和平时代。南京大屠杀简介: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被称为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残暴记录,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蛮和凶残,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屠杀的深重苦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屠杀南京人民的责任人给予了应有的惩罚,即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指挥南京大屠杀的第六师团团长谷寿夫。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顾寿夫被引渡到南京受审,并于1947年被判处死刑。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哪天?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每年的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在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司令官谷寿夫的指挥下,在全城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以大规模枪杀、活埋、刀劈、焚烧等方式杀害了30多万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12月13日上午,日军第6师团谷寿夫从光华门、雨花门进城,立即把路上的难民作为射击目标。马路的大街小巷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屠杀和通奸伴随着大规模的抢劫和纵火。日军开着汽车,直闯各大公司和商店,抢劫各种货物。抢劫后,日本人到处放火,导致主要街道的高楼被烧毁。浩劫之下,曾经熙熙攘攘的六朝古都,变成了一座遍地尸横遍野、断壁残垣、满目苍凉的死城。抗战胜利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绞死,谷寿夫被引渡到中国政府执行死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康杞教授设计,上面刻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据悉,1995年初刚成立时,有3000份铭刻名单,象征着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