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朱光亚简介,朱光潜简介(朱光亚的个人信息)

摘要: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核物理学家于敏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核物理学家于敏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我国氢弹原理的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原理和构型基本完备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2.王大珩(hng)(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祖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出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学测量设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3.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学位。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硕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顾问和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委主任。中国早期火箭和宇宙飞船的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4.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栋梁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师”。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50年,他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其他29名战士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1958年毕业,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所第一分院从事导弹原研工作。6.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籍贯盛康镇任家湾,安徽宁国人。他是航天技术和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是中国导弹和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署军械学校。1945年在密歇根大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吴(1917-2008),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理工学院,1948年在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替代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体系起到了示范作用。8.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无线电电子科学家,中国卫星测控技术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和电子与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1985年,他不会

10.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航天自动控制科学家。航天技术与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创始人。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41年(民国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周,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伪矢流偏守恒定理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2年,周考入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2.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国王钱柳的第33孙,上海人,祖籍浙江杭州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中国导弹和原子弹的发射至少提前了20年。13.涂守华(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出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4.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我国著名的火箭和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1940年(民国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3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1991年成为教师。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5、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6、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7、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8、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市吴兴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 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20、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1]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21、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2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23、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扩展资料:“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国向二十三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他们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 十位科学家本人的回忆文章和杨振宁追忆邓稼先的文章被收录于《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中国科学院策划、科学时报社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既有当年担任““两弹一星”科技协作的杰出指挥员和承担科研攻关的著名科学家亲身经历的 回忆,也有已故元勋钱三强、王淦昌等生前留给国家历史和档案部门的珍贵资料。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在国内外引起 强烈震撼,一大批亲历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领导干部纷纷回忆当年史实,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 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一部分经批准公开发表,使得《请历史记住他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两弹一星元勋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家首次公开“两弹一星”研制史实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朱光亚生平?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  1942年夏天,朱光亚顺利进入西南联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吴大猷教授赴美国研究、讲学,可带两名研究生随行,他选了李政道和朱光亚。1946年9月,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1949年秋,他通过了博士学位答辩。1950年春,他从美国回到祖国。  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这批毕业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已成为我国核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两年后,朱光亚被调到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室副主任,参与由原苏联援建的研究反应堆的建设和启动工作,并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随后,他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被迫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朱光亚被任命为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当时他年仅35岁。  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朱光亚出任4个技术委员会之一的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主任委员彭桓武、委员何泽慧等一起指导了几种不同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与选择,并协同冷试验委员会研究确定点火中子综合可靠性的检验方法等关键课题的攻关。由于他善于在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基础上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使这些课题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解决。  朱光亚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提出了将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这个大纲在第一颗原子弹研究及试验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朱光亚就认识到,将核试验转入地下,无论从减少放射性污染的角度,还是从更深入地研究核武器爆炸过程规律的角度,都是很有必要的。他还非常重视贯彻“一次试验,多方收效”的方针,主张在一次试验中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诊断项目,多解决几个科学技术问题。正是这些做法,使我国能依靠较少次核试验,取得更多的核爆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加快核武器的发展步伐起了关键作用。  1970年,朱光亚从原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他在继续负责核武器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加工技术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82年,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合并为国防科工委,朱光亚先后出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担负起了全面领导和组织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国务院高技术协调指导小组成员,朱光亚还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负责其中两个研究领域的指导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朱光亚开始参与有关军控问题的研究与对外学术交流。  1980年,朱光亚被选举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他还先后当选为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选举朱光亚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后被选为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被推选为第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朱光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中共第九、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他还是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朱光亚生平?

朱光亚事迹?

朱光亚先生是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我院创业时期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领导人之一。从1959年调入我院开始,他的一生就与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熔铸在了一起,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铸造国家安全基石的神圣事业之中,正如他所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先生善于集群体之智慧,运筹帷幄,慎重谋划,为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两弹”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冷静分析形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自主创新,推动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朱光亚先生为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道路贡献了毕生心血,为中国特色核武器科技事业的创建及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和历史性贡献。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