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有几任丈夫,殷秀梅一共几任丈夫(刘国梁第二任妻子)
- 创业
- 2022-05-21 03:29:21
贺子珍的家族情况
贺子珍家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贺子珍的哥哥贺后来担任福建省副省长和董事长。贺子珍的姐姐贺怡,曾任中共吉安地委组织部长。因为没能找到贺子珍留在苏区的儿子,在赣南车祸身亡,孩子由贺子珍抚养。贺子珍的堂弟是贺竹吉。贺子珍和毛泽东生了10个孩子,生了6个孩子,但只有4个活了下来。因为红军转移,其中三个孩子留在了苏区。李玟是在苏联唯一陪伴贺子珍的人。李玟是贺子珍和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孩子。她的丈夫孔令华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工作。延伸资料:贺子珍家世介绍:1。何,何(1904—1988),江西永新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永新县农民自卫军副总司令、中共永新县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她和妹妹贺子珍随袁农民自卫军赴井冈山,并担任自卫军党支部书记。参加湘粤赣边区的游击战争。卢沟桥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先遣纵队工作。后历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参谋长、联合抗战指挥部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师长、江浙军区第3纵队第7支队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师长、第3野战军第27军副军长,指挥第27军渡江。1988年4月26日病逝于福建。2.贺怡贺怡(1911-1949),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妻,贺子珍之妹。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县妇联委员。与受过教育的女孩组成“十姐妹”演讲队,深入城乡,宣传革命原则,呼吁妇女解放。1948年冬天,我去了东北。次年,我南下江西工作。9月任吉安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11月21日,何毅乘车从赣南回到吉安。她死于一场车祸,地点叫冯唐桥,离太和县城七八里。她38岁了。3.毛岸红毛岸红,男,汉族,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第二个孩子。1932年11月,贺子珍在福建长汀生下第五个孩子,小名毛毛。长征开始后,毛泽东夫妇把孩子交给毛泽覃和贺怡抚养。毛泽覃死后,毛岸红下落不明。来源:百度百科——贺子珍
贺子珍后人今何在?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资产上亿却十分低调,你怎么看?
"唧唧喳喳,木兰织着布,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却听到姑娘的叹息."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木兰辞》,讲述了木兰为父从军的故事。花木兰是一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英雄。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那个为父从军的,和花木兰不一样,但她也有精彩的人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生于战争年代的贺子珍,因为想逃避敌人的追杀,于1927年来到井冈山。那年她刚好18岁。另一个巧合是,她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她是长征中为数不多的女兵之一。当时部队里的战友都很担心她能不能坚持下来,但她虽然看起来娇弱文静,其实意志很坚强。她不仅在1934年到1936年的两年长征中坚强,在战争中也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了很多深陷困境的战友,甚至有几次为她的生命担忧。可以说,她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女英雄之一。不仅仅是对个人,她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毅力传递给了孩子。本来贺子珍一共养了六个孩子,但是战争年代,吃完最后一顿饭,就没有下一顿饭了。最后只有四个孩子活了下来。她的一个女儿,李玟。她在外貌和性格上都很像她母亲。李玟曾就读于北师大。在学习期间,她的文学气质吸引了一个和她一样优秀的男孩,孔令华。后来,她也成了她的丈夫。与文科出身的李玟不同,孔令华于1957年就读于北京航空大学。理科出身的孔令华,文采斐然,写得一手好字,相貌英俊。为什么闵没有被他吸引,因为他的理性与感性并存?优秀的人总是彼此珍惜,孔令华也被气质出众的李玟所吸引。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后,很快喜结连理。尽管艰难,相爱的两个人还是挺过来了。同时,他们也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李玟和孔令华把它们命名为孔吉宁。优良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孔吉宁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尽管李玟起初不同意儿子的决定,但她知道自己无法被阻止。她非但没有支持孔吉宁的决定,反而是他的坚强后盾。在他的前半生,他是一名保卫国家的士兵。后半生,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白手起家,开创了自己的新事业,如今已是身价过亿的企业家。而他的姐姐,李玟和孔吉宁的女儿,孔东梅,也是一位活跃而优秀的女性。她继承了母亲李玟和祖母贺子珍不屈不挠的品质,并像哥哥孔吉宁一样,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优良的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更积极地传承下来。可见,究竟是他们自身优良的家风使一代又一代贺子珍的后人激进化成为更优秀的人,还是他们有了学习和传承的主动性?那么时间怎么会亏待像他们这样有才华又努力的人呢?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没有天赋,但努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虽然努力不一定有理想的结果,但我们一定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鲜花和阳光。
历史上的女外交家的动人故
事
中国最成功女外交家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中国第一位女外家冯僚 出身低微的汉朝女子冯僚自幼心性聪慧,习武练剑,博览史书,胸怀大志。自做了解忧公主的侍女更加好学不倦、锐意进取,深得解忧的喜欢,二人以姐妹相称。冯僚说服解忧远嫁乌孙王,大展宏图。二人来到乌孙协助乌孙王治理国家。冯僚以巧计追杀匈奴伏兵时智救乌孙大将,二人一见钟情,喜结良缘。冯僚冒生死之险身入叛军虎穴智斩凶顽,瓦解敌军,凯旋而归。在屡次平定叛乱、驱逐匈奴的激烈大战中,冯僚每每出谋划策,亲临沙场,以超人的胆识和过人的智谋,不仅消除了握有权柄的汉朝和乌孙以及西域诸国的内奸,而且以惊人的韬略全歼了来犯的匈奴大军,为保卫乌孙和西域各国的和平与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冯僚不仅是历史上代表汉朝出使西域的第一位女外交家,而且也是卓越的文武双全的女军事家。 从王海容、吴仪到傅莹 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游刃有余的女外交家仍不多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履新外交部副部长之位,或许是傅莹自己都未曾料到的。 早在去年的一次内部演讲中,已经因在“3·14”事件和北京奥运圣火传递风波中的出色表现广为人知的傅莹,就曾明确表露过对个人未来政治前景的达观看法。 2010年1月25日,距离新华社披露外交部人事变动消息的时间已过了二十余天,傅莹依然在英国忙于各种辞行拜会活动。 很少有波澜壮阔的豪言壮语,却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触动外国人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弦。 这就是傅莹方式的魅力。 “傅莹或许很难成为第一位女外长,但是她无疑是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两个月前,当傅莹正因一场误会投书英国《太阳报》,推销中国“超女”“快男”节目的时候,就有网民如是称许傅莹。 这种直白的充满网络特色的赞美,与其说是对傅莹仕途之路的揣测,不如说是民间对这位女外交官的由衷问候和敬意。 事实上,自2007年4月担任驻英国大使起,傅莹就已经是副部级外交官。而此前她的足迹已经遍及柬埔寨、印尼、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此后,伦敦的舞台为傅莹提供了更为活跃的空间,也令她成为少数同时拥有亚洲和西方外交经验的高级外交官。 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水到渠成。只是,另外一个时间跨度却告诉我们,尽管女大使、女发言人在中国外交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冲到舞台前沿的女外交家仍并不多见。 所以,王海容才注定被人们再次提起。 王海容: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 王海容是谁? 不止一个80后这样问。王海容,一个曾经权倾一时的中国外交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外交部女副部长,时至今日,却已经不再为人熟知。 1月18日,当本报记者辗转与王海容的秘书取得联系时,得到的答案和她过去的表态如出一辙:不接受媒体采访。这个倔强的女性,虽然早年为全国人民所熟悉的乌黑短发已经一片银白,但性格仍然如往常一样干脆泼辣。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张立志,半年前曾在北京见到王海容,后者当时已从国务院参事室退休五载。张立志看到,王海容一身浅灰便装,脚穿一双布鞋,虽已71岁高龄,但仍显得相当硬朗。 当年王海容身居外交部副部长时期,张立志正作为工农兵学员,在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学习。“我们只能从银幕上看到她。”张立志告诉本报记者。 “毛主席见外宾时,十次有九次会有她在场?” “对,还有唐闻生。” 张立志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几乎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的头版,或电视的黄金时段见到王海容活跃在毛泽东主席身边。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一副学生时就戴在脸上的白边眼镜,非常合适地架在小巧玲珑的鼻梁上;白净而又娟秀的脸颊,生动红润的双唇,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 王海容出身于湖南的名门望族,祖父王季范是毛泽东的表兄,同时也是无党派知识分子,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政协委员。正是这一层特殊身份,才成就了王海容后来在外交部的飞黄腾达。 1960年,王海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俄语系。四年后,当大多数同学都到中小学任教时,王海容却青云直上,进了外交部,并被派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进修。1965年,27岁的她被分配到外交部办公厅综合组。 此后的仕途之路,如坐火箭般飞速蹿升。1970年夏,王海容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1971年,被正式任命为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1972年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74年,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其时,她年仅36岁。 从1965年算起,短短九年间,王海容完成了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中国高级外交官的角色嬗变。秘密接待基辛格、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大席位……她与当时的翻译唐闻生一起,几乎参与了毛泽东晚年的所有外交决策。 而围绕在王海容身边的,不仅有普通大众对其神秘身份的猜测,还有后来的无尽争议。 当年王海容在外交部的特殊地位,章含之曾在《跨过厚厚的大红门》一书中披露过。在书中,章含之直呼王海容和唐闻生为“通天人物”。在外交部,章含之当时官至亚洲司副司长,但最后没能调任驻美大使,谈及原因,她这样写道:“我已明白,外交部的人事权,尤其是涉及中美关系这样的部门,越来越由部内两位毛主席身边的人掌握。” 但在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笔下,自己的这位“姐姐”则是另外一种角色:秘赴巴基斯坦与基辛格见面的艰辛,到联大出席会议吃不惯西餐的烦恼,接待伊朗公主时的奔波……在《改变世界的日子——与王海容谈毛泽东外交往事》一书中,孔东梅对姐姐的心疼溢于言表:“外公晚年会见外宾,多有海容在场。她见证了外公的家——中南海游泳池会客厅高朋满座的盛况,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然则造化弄人。1978年底,王海容结束了在外交部的生涯。此后直到1984年,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且一干就是10年。晚年之际,站在了祖父曾经工作过的岗位上,不知道王海容当时是否亦曾感慨万千?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与当年的高调相比,离开外交部后的王海容,学会了沉默。她与新同事温和相处,一起讨论物价高低,甚至还曾念叨过“什么时候也发笔小财”,却一直拒绝谈论过去的只言片语(除了孔东梅的那次对谈)。 耐人寻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网站上,全部有关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条个人简历,而且并不全面——“漏掉了”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四个春秋。 大浪淘沙。回头看那段历史,张立志用了十个字来评价王海容: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 的确,如果试图从王海容和傅莹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当困难的。除了同为外交部副部长,同为女性身份外,她们是那么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其实也是中国外交身处不同阶段的一种折射,传承抑或改变,都在其中悄然发生。 吴仪:“铁娘子”的强势外交 当王海容在湖南出生的时候,相邻的省份,湖北武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也有一名女孩来到人间。她就是后来官至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 与傅莹和王海容相比,吴仪从来没有进入外交部工作,但她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外交的一名杰出代表。 吴仪最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提气”的大动作,发生在2005年5月。 当时因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跌入谷底的中日关系正岌岌可危,中国民间反日情绪高涨,此时,日本爱知世博会被中日双方认为是改善关系的机会。在此背景下,时任副总理吴仪在5月17日开始访日之旅。但5月20日,小泉却再次高调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其个人信仰。此外,日本还宣称把18个日本人户籍落在钓鱼岛,这都为吴仪访问投下了阴影。 非常时刻,必然采取非常手段,外交同样如此。5月23日中午,吴仪突然中断访问行程,取消了原定当天下午与小泉的会面,提前回国。 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被认为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后来披露的信息表明,突然回国并非是吴仪一个人在战斗,但这种行事风格,却颇契合吴仪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强硬,雷厉风行,坚持原则。 这或许也是当年吴仪从小小的谈判桌名扬中外的关键。 故事的脉络早已为很多人所熟知。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前,因中方团长突然患病,刚担任4个月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的吴仪替补出战。面对美方代表咄咄逼人的“与小偷谈判”论调,吴仪回应得干脆而利落:“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吴仪因此一战成名。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外交越来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身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部长、党组书记长达7年之久的吴仪,就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后来到国务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任上,吴仪在中外交往中的纵横捭阖更是成为中国外交的一道独特风景。 她曾数次与美国同行交手,也曾率团到世界各个角落访问、采购、谈判,其间的风云变迁,早已在国际政坛和中国民间被传为美谈。 为什么吴仪能享誉中外?当我们抛出这个有些庸俗的问题时,答案显而易见:完整的履历,锐利的个人风格,钢铁般的意志。 吴仪肯定不会在意这些,所以才有了她在2008年3月退休前同样惊人的宣言:请你们完全把我忘记。 但她显然很难被忘记。 从个人的角度看,在中国官场,她的看上去有些特立独行的风格,是中国民众等待太长时间后才出现的一缕清新。从中国外交的大格局来解读,也为韬光养晦战略提供了新的诠释。 与时俱进的风格变迁 那么,傅莹呢?儒雅,端庄,气质美女,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的咄咄逼人。即使是奥运圣火传递遭到恶意干扰时,她的笑容也依然灿烂。而在笑容背后,则是理性平和的苦口婆心——“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柔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真诚得令人不忍心对她的发言产生怀疑。 凤凰卫视评论员杨锦麟曾经感叹:我们的傅莹太少了。“很多时候,有话要讲,不是声音够大、道理够硬就行了,要怎么讲,好让人听得进去,才至关重要。”杨锦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地赞扬傅莹,“尽管柔声细语,但立场清晰坚定,而且给人听了觉得合情合理,心服口服。” 同样是杨锦麟,在吴仪副总理退休的时候,则在节目中专门配了歌曲:潇洒走一回。 从吴仪、傅莹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两个风格迥异(至少在外人看来如此)的女性,却都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为中国走向世界辛勤打拼。 最近几年,一系列大事件的纷至沓来表明,中国外交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对如何与西方打交道,提供了新的命题,而与时俱进,却再好不过地诠释了中国女外交家风格变迁的必然。
- 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