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正文

赶集网创始人,赶集网(赶集网网站特色)

摘要: 杨浩涌的人物经历 像大多数回国创业的人一样,2004年底,Jiji.com的创始人杨浩涌计划将他当时使用的网站Craigsli...

杨浩涌的人物经历

像大多数回国创业的人一样,2004年底,Jiji.com的创始人杨浩涌计划将他当时使用的网站Craigslist复制到中国。这个网站类似于BBS,不需要提前登录。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帖买卖二手商品、交友、租房、找工作。杨浩涌用它来卖他的吉他和沙发。虽然这个类似BBS的网站极其简单,但当时的用户数和访问量已经非常大了。通过收取每份工作信息几十美元的费用,它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00万美元。现在来看,杨浩涌确实很幸运,赌对了方向。现在美国手机搜索排名第一的不是谷歌,而是分类信息网站Craigslist。虽然这个技术简单的网站基本上是文字信息,但是按照所有英文网站的浏览量排名,它排在第7位。与大多数“复制者”一样,杨浩涌为适应中国本土市场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结果仍令人惊讶。根据调查机构AIMGroup的数据,Craigslist在2009年的收入超过了1亿美元,而其他更乐观的研究机构估计为3亿美元。但这家美国著名网站只有40多名员工,办公楼也只是一栋三层公寓。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华夏科技大厦,Jiji.com占据了半层楼的空间,大约有300名员工坐在两个办公区里。据杨浩涌《第一财经周刊》统计,Ganji.com去年的收入已经达到了几千万人民币。但也就几千万人民币。从美国到中国,在创业氛围浓厚的硅谷,杨浩涌在之前的四年里也组建过团队,写过几份商业计划书,见过有野心的风投,但通常风投一次见面就杳无音信。但是当他这次把复制Craigslist的想法拿给风险投资人的时候,投资人第一次表现出了兴趣,建议他赶紧回国,用低启动资金启动这个项目。2004年12月底,带着从朋友那里筹集的10万美元,杨浩涌回到了北京。在美国生活了五年后,“对中国互联网一无所知”的杨浩涌最初几乎完全照搬了Craigslist。网站一开,就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分站,交友、票务等八大类。但按照杨每月支出5万元,坚持16个月的预算计划,这家资金紧张的小公司此时只有10名员工,只能抽出两个人在各个网站论坛上发布“我在赶集网租了房子/卖了我的电视”之类的推广帖。人力有限,目标太多,导致每个品类推广力度不够,帖子数量少,流量增长慢。自以为是市场第一进入者的杨浩涌发现,当时不仅有一个叫平台的分类信息网站做得很好,新浪和易贝都在进入这个领域。仅在2005年2月正式推出后的一两个月,杨浩涌的吉吉。com有两三千个类似的网站。这是赶集网和分类信息网站鼻祖Craigslist最大的区别。1995年成立后,Craigslist前五年没有收入,所以看不到任何商业效益,也没有模仿者与之争夺用户。然而,杨浩涌不能以懒惰的态度管理博览会。他必须考虑如何超越一大批同类型的竞争对手,先拿到人气的雪球。Craigslist的资深用户杨浩涌认为,人们爱上Craigslist是因为当他们想做某事时,这个网站上有足够的有效信息。从那以后,杨浩涌只在三个最受欢迎的领域投入了人力:租房、二手房和交友。这位“爱找乐子”的耶鲁毕业生也相当足智多谋。在中国读大学的时候,他做过组织旅游团、在电影院卖票之类的事情。和Craigs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一样,他也不是靠发自己列出的旧金山吃喝玩乐的免费信息慢慢走红的。

考虑到潜在用户多在小区和高校,杨浩涌带着手下从海淀到朝阳,向小区居民发放写有修电器、搬家电话号码的宣传牌,在高校每个宿舍背面发放印有空白课程表的传单,用这种老套的方式一个区一个区扫过去。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杨浩涌发现,每分发一千份传单,市场的新访客数量就会增加数百人。由于这种购物只能在北京进行,杨浩涌干脆把精力集中在北京,不再在上海和广州的网站上发布和推广东西。半年后,这些做法的效果已经很明显了。虽然在分类信息网站中,Jiji.com的总访问量并不是最大的,但北京用户的访问量却排名第一。“如果你再花同样多的钱,Jiji.com就能把这个成果复制到下一个城市”,杨浩涌的逻辑也打动了很多风投。这对甘吉来说很重要。com,因为当它计划扩张到全国的时候,它能投入多少钱,投放多少广告,几乎等于它能吸引多少新用户。当时恰好谷歌正打算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政府当时不允许外国公司拥有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牌照,所以谷歌需要一个中国合作伙伴。两个在杨浩涌谷歌工作的朋友,也是Jiji.com的前两个筹款人,很快为双方牵线搭桥。谷歌与这位在硅谷工作的耶鲁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非常投机的聊天。2006年初,双方成立了一家名为顾湘的合资公司,运营Google cn域名。市场每年可以从这家合资公司的收入中分得一杯羹。这让甘吉。com不再有生死危险。获得的资金不仅足够维持其运营,还能有更多的推广。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因为谷歌而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2006年,博览会进入上海、广州、深圳三个一线城市。每进入一个新城市,博览会首先在该城市的本地网站上传播广告,然后跟踪访问来自的网站。半年后逐渐收缩到只在少数有效媒体上做广告。此后,它投放广告的城市逐渐增加到前10和前20的城市,每个月的推广费也增加到几十万,而有200多个城市开了分站却没有推广。在这个短期无利可图的行业里,大部分分类信息网站都因为缺乏资金和推广而冷清。如今,全国分类信息网站不到10家。更多的垃圾,更多的劳动力。除了推广成本较高之外,在中国做这项业务的难点在于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去集市

和Craigslist的用户们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最在乎的事情就是信息是否足够多,以及真实有效。以租房为例,除了上赶集、58同城这种网站外,期盼找到个人房源的人们还愿意在水木清华BBS的租房版、豆瓣的租房小组这种连朝阳区海淀区都不分的地方,一页一页地翻找帖子,就是因为中介更少、信息更真实。这件事情是如此重要,以至于Craigslist的创始人Craig将CEO职务转任他人,自己作为一名专职客服人员,每天花8小时以上的时间,和另外4个客户服务代表把商业广告和恶意信息一一删除。但杨浩涌就没那么好命。以租房信息为例,在美国,成为一名房产经纪人意味着他有远高于个人租房者的信誉,因而没有人愿意冒充个人。但在中国,房产中介们向来口碑不佳,并且因为要收中介费而招人讨厌,他们因而更愿意冒充个人发帖。而且,发布招聘信息,向应聘者先收几百块报名费,而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的骗子,在中国也更多。由于发帖量与自己的生计紧密相连,中国虚假信息发布者的手段也更加高明。赶集网最初上线时,为了去除虚假信息,开发了通过电话号码识别中介和商家的系统。而后中介们开始每月都买一串不同的电话号码,再做呼叫转移,转到自己的手机上。当赶集通过检测同一IP地址的发帖数量,以辨认中介时,中介们又有新办法:所有人先把帖子内容敲好,然后拔掉网线,再由一个人发令,同时插上网线、把帖子发出去—通过钻赶集此前每两分钟才对IP地址扫描一次的漏洞,这批帖子得以同时鱼贯而入。比Craigslist晚成立10年的赶集网渴望新的帖子,因而并不删除房产中介广告一类的商家信息。但即便仅删除冒充个人的虚假信息,以及骗子们的恶意信息,赶集网的审帖队伍也多达四十多人,而不是四五个人。发现这类漏洞多只能靠客服接听用户的反馈电话。客服们每天都会把这类漏洞转交给产品经理—能做多少改进、减少多少投诉,就是对产品经理的考核标准。在赶集网开始销售置顶帖位置后,除了必须查验商家的证照外,如果有骗子成为赶集的客户,拉来这笔单子的销售则会被罚没奖金,一名被发现协助客户伪造证件、当时销售额在全公司排名前三的销售员甚至被开除。杨浩涌在网络安全厂商Juniper工作过的背景,以及对技术的看重多少帮了些忙,这使赶集能更多地靠计算机识别恶意信息,而非人力,“不然我们审帖子的编辑就不是40人,而是400人了。”而在销售环节,更好的技术也帮不了什么忙。但与至今都没有销售员,靠客户自动打钱上门的Craigslist不同,在中国,中小商家对成本更为计较。刚入行一年多的搬家师傅古道光称,为了自己的帖子能在赶集网上排得更靠前,他一年下来花掉了2000多块,相当于他年收入1/10,是他去年最为心疼的一笔花销。如果不是赶集网的销售连连给他打电话,他下不定投钱的决心。在中国,所有从企业用户处获取收入的成功网站,比如百度、阿里巴巴,甚至赶集的前合作方、在国外并无销售代理的Google,都已经证实,生意额必须靠销售员拉动。杨浩涌承认,自己也梦想像Craigslist那样坐地收钱,但明白这在中国并不现实。深知这一点的他在2009年底才慢腾腾地推出了客户自助缴费系统,这比这家网站招聘第一个销售的时间晚了一年多。未来前景赶集网在2007年招聘了几名销售员,开始尝试销售。一年后,认为自己的流量和用户数已经足够大,也证实了从房产、招聘、生活服务上确实能招来客户后,赶集网招聘了20多名销售,并在一年后扩展到近40人。2009年上半年找到新的风险投资后,赶集网打算快速扩张,来证明自己的投资价值。但投资蓝驰创投提醒杨浩涌,快速增加人手常会带来危机。对每单生意只有几百块的赶集网来说,每一点销售额的增加都伴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杨浩涌称一个老手能创造的销售额,通常是新人的3到4倍。自称是个“技术派”的杨浩涌并不长于销售。在快速扩招销售员之前,他先从阿里巴巴挖来了“诚信通”产品线华北区销售总监周广印。周广印发现,赶集此前的销售多靠个人努力,但缺乏经验分享的机制和习惯。他要求老销售把自己的经验记录成文,并打算从中找出培训讲师;新销售除了会接受一整个星期的销售技巧和产品知识培训外,此后每天早晚各有15分钟和半小时的时间,用来分享经验。这种做法颇有成效,根据赶集网2009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倍的速度来看,其销售额的增长与其人数的增加速度相仿。但近200名销售中,仅北京市场员工就占去了一大半。杨浩涌打算未来发展代理商,来解决销售员太多的问题,但至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赶集网将像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样,自己做直销。这意味着赶集网将招入更多的销售员。在其现有的办公楼下,赶集网又新租下半层写字楼。这两个还搭着粉刷墙壁的木梯、看不出有什么特点的房间,已经有了与其楼上的单元的相似之处,就是阔大。

杨浩涌的人物经历

天津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因为是天大建筑学院的学生,所以答得都是建筑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见到过的校友啦。1. 彭一刚建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彭爷爷的手绘功夫了得,在建筑学院神奇的事情是,不管上什么课,每个课的老师都要夸赞彭爷爷的手绘。我们第一次看彭爷爷的手绘也会发出惊叹。在一次讲座中有幸见到了老人家,风趣幽默,谈笑风生,让人懂得大师不仅在建筑上是大师,处处都是大师。2. 崔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恺院士可以说是天津大学的一位传奇人物,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崔恺院士设计的作品很多,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天津大学新校区的斗兽场,气势恢宏,大气磅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崔恺院士给我们讲的城乡规划导论,场下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崔恺院士没有来得及吃饭,连续讲了三个多小时,中间不过是喝了几口水,讲座之后崔恺院士又去忙了下一个工作。其敬业程度,对学生的热情,对建筑设计的负责,值得我们每个建院学子学习。3. 王其亨与其称王爷爷为天大网红教授,我更愿意叫他先生。在建筑风水的研究上王其亨老先生敢称第一,没人敢称第二。现场听老先生讲课的感觉和电视上完全不同,你会很容易地被王老先生带入到他庞大的知识体系之中。王老先生知识渊博,从中国古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都能侃侃而谈。听王老先生的课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

天津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58同城与赶集网创始人是谁?58同城花了多少钱收购赶集网

58同城创始人是姚劲波,赶集网创始人是杨浩涌,赶集网和58同城合并,强强联合啊

发表评论

  • 人参与,0条评论